我離職了,也通關了

我已經離職一個月了,這款遊戲是我離職後玩的。

《S4U:都市朋克2011與愛的重拳》中展現了很多當代年輕人,在大城市打拼中會遇到的事情和很多人會有的想法,揭示了現在很多社會現象,同時,還有更多梗。

遊戲既有2011這樣有年代感的名字和古早的電腦,又有當代的社會問題,還有科幻的賽博生命,整個世界觀雜糅得有些荒誕。

在這樣混亂的世界觀下,自然也就難以誕生一條脈絡清晰有主旨的主線,有些轉折過於生硬,就像是把一些零散的現實片段和網絡梗拼接而成,最後的結局也帶着某種虛無的感覺。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支離破碎的世界,卻讓很多玩家動了情。它通過羣像的方式,把許多年輕人在都市中的困惑、掙扎、麻木與幻滅,濃縮進故事角色裏,讓很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於是許多玩過《S4U》的人,寫下的不是文章,而是自己的經歷。

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和主角Miki一樣,也是個從外地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如今辭職,租住在出租屋裏,玩着這部遊戲,不知不覺開始回望過去。

遊戲主角Miki供職於設計院,衆所周知,目前的建築行業是一個讓人避之不及的地方。

身邊有學建築的朋友,有不堪每天不分晝夜的加班而離職的,也有一開始就放棄進入這個行業的。

因爲了解這些,我也算是能或多或少理解遊戲中Miki對工作的糾結、對前路迷茫後的掙扎。

雖然我身處遊戲行業,但其實面臨的問題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在一家上海的遊戲中廠幹了兩年半,從大四實習一直幹到上個月。

只是懷揣着對遊戲的熱愛,就跨越了2000km來到上海,把愛好當成工作,到現在變成了一個可以算的上老油條的遊戲運營。中間的變化不只是成長,還有幻滅。

從剛開始努力想讓自己多學點東西,每天閱讀行業文章書籍視頻,到慢慢躺平追求快樂生活,每天想的最多的是中午喫什麼,什麼時候下樓抽一根,誰又要跳槽,對公司的小道消息瞭如指掌。

我很難說我成長了多少,只是見多了,幹過了,多多少少就有了一些經驗。

在國內的手遊行業,專業技能很不成體系,更不能完全幫我站穩腳跟。真正進入社會後才知道,更多要學的還是人情世故,以及要看非常多的機遇和運氣。

高層開個會的抉擇,就能決定一個幹了好幾年投入幾千萬上億項目的生死;一個空降高管的到來,就能帶來上百人的失業。

更不用說,整個行業正在衰退,AI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崗位消亡,裁員的消息不絕於耳。

所以我很理解《S4U》中那些人,對對未來的不確定和對失業的恐懼。

我們像漂浮在風中的浮萍,無助又彷徨。

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人選擇苟活躺平,甚至不願意升職承擔更多的風險,也不敢輕易離職。

但我選擇了主動離職。

雖然我是因爲工作太缺乏成長和前景,好吧,這應該算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說服我自己在裁員中主動遞交了名額拿了n+1走人。

但最大的原因,還是我感覺沒有熱情了。

我所在的團隊氛圍不錯,領導不PUA,雙休不加班,工資在上海也算過得去。但長期重複固定的工作內容讓我感到麻木。

上了一整天班後,我已筋疲力盡,根本無力再學習提升自己。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有力氣。每天擠一個多小時地鐵,哪怕只是在工位坐十小時,下班後也依然會感到一種深入骨髓的精神疲勞。

其實,我在最後一年的狀態,幾乎可以說是在“混日子”。項目逐漸死掉,只剩我維持社區運營,也算是深刻體會到“運營一個不存在的遊戲一定很難吧”。

上班一半時間工作,一半時間寫寫遊戲文章、掛着崩鐵。看起來好像很舒服,一邊拿工資,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也理解了《S4U》中Miki邊上班邊摸魚的心情,活不多,可你必須坐在那,心裏空空的,不幹點其他事,會瘋掉。

表面上看,這種生活挺舒服。可在我喜歡的遊戲行業裏,面對着期待的玩家,但拙劣的遊戲質量、反覆的需求改動、低效的溝通流程,每天費盡心思地包裝一個我自己都說服不了的產品,我開始厭倦了。

長久下去,這讓我愈發難以想象自己的未來,我不想把僅存的熱情,耗死在這樣一家沒有未來的公司裏。

所以我離開了。

《S4U》中,Miki的上司問她:“你還會繼續做建築師嗎?”我替她選擇了“我不知道”。因爲我無法替他人做重要選擇。

這也像我問自己:還要繼續做遊戲行業的工作嗎?

我的答案是,會的。

我沒別的行業經驗,但至少在遊戲行業,還有點可以說出來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喜歡遊戲,想要爲這個行業做一些事情。

我佩服那些能做出好遊戲的人。雖然我自己試過,發現沒有那個能力,但我願意成爲支持者,不論是寫推薦文、還是站在商業的角度做社區,提升產品的留存付費,只要能幫助作品變得更好,能夠幫助那些真正在做遊戲的人,我都願意去做。

我想盡我所能,留在這個行業裏。不是爲了什麼遠大的夢想,而是因爲我現在真的還放不下。

辭職後,我回了一趟老家。如同Miki回到了大川一樣,生活一下子就慢了下來。

感覺家鄉的景色是那麼美,連色彩都那麼鮮豔。時間也變得溫柔,彷彿什麼都可以再等等。

沒有離譜的房價,6元一碗的小面。感覺我工作存下的錢,可以在老家躺好幾年。

和許久沒見的故友喫了頓飯,感嘆現在的快樂好像越來越難了。

童年的快樂總是很簡單,簡單到放學有媽媽接,和朋友一起打4399,從爸爸的兜裏掏到一塊錢又可以買兩包辣條,哪怕只是和喜歡的人說兩句話,也能開心好久。

那種快樂,是很笨拙、很直接的快樂。它不需要什麼代價,不依賴複雜的社會關係。

現在我們長大了,擁有了自由、工資、資源,反而越來越難滿足。快樂被變成了商品,要計劃、要投入、要分攤風險,最後還要懷疑是否一切命運的饋贈都暗中標好了價格。

《S4U》裏很多角色,也陷在這種悵惘感裏。Ben回了老家當依然想做一輩子游戲、Regu醬還想留在麻園完成她創作者的夢。麻園這羣人圍在一起,打嘴炮、喫燒烤、哭哭笑笑。他們每個人都在逃,也都在找。

就像我們。

《S4U》的魅力在於,它用一個遊戲的形式,讓人思考現實的選擇。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在猶豫做不做、去不去、要不要……因爲我們無法預知選擇的後果。也因此,我們喜歡看別人的故事,用別人的選擇映照自己的價值觀,猜測如果換成我,會怎樣。

所以在遊戲中,我們能夠很大膽的做我們平時不敢嘗試的選擇。我們可以放飛自我,瘋狂敲擊鍵盤,故意選擇最荒謬的句回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怎麼這麼爽啊?反正這只是個遊戲嘛。

可回到現實,我們又變成了那個謹小慎微、權衡再三的人。

我很幸運,有家庭支持我去做出選擇。但這不代表可以躺平到底。兩年多的沉沒成本、社會關係的壓力、外界的期待,都會成爲讓人難以輕易抽身的枷鎖。

尤其是當你在社會中已經擁有一定身份地位,卻還遠未達到財務自由的門檻時,要放棄一切其實比想象中更難。現在的人通過互聯網見識不少,家境比較優越的,會變得更世俗更努力維繫現狀,不爲熱愛,只爲匹配資源與身份的體面。

這種人見得多了,你就知道努力不總是因爲理想,很多時候是因爲害怕掉隊。

但隨着社會發展,想要完全靠自己就能比的上喫到時代紅利的上一輩,那要付出的其實更多。所以你會看到,那些看起來光鮮、家境不錯的人,其實活得很累。

Miki就是這樣的人。她的圈層不低,有人脈、有資源,也有掙扎、有彷徨。她可以選擇逃離,也可以放棄一切。但最終,我相信她還是會回到麻園。因爲那裏,是她的起點,也是她很難放下的地方。

很多人會被Miki共情,這些人大部分也是像我一樣坐辦公室,深覺工作無聊,人生無望,又難以拋下社會身份去追求自由,靈魂被囚禁在鋼筋水泥中的上班族。

有些人會在朋友圈發瘋,有些人用酒精麻痹自己,有些人天天鑽研能否搞個副業、掙點錢。

雖然整天和同事朋友吐槽,真不想幹了領導真xx,但到了第二天,還是老老實實準時坐在工位,對領導的無理要求不敢說一個不字。

這或許就是現實。

而這篇文章,也不只是寫給《S4U》,更是寫給現在的我。寫到這裏,我還是不知道未來會變成什麼樣。但至少,我知道自己爲什麼要離開,也知道該繼續往哪兒走,尋找一個仍值得我投入熱情的地方。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