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用了這麼多年,倒是沒來這邊發過東西,最多還是拿來查pubg比賽記錄、抽卡記錄之類的。
前幾天就想,作爲一名老玩家,還經常折騰DIY主機,那爲什麼不在黑盒上發發自己的裝機記錄?能給更多的真遊戲玩家當個參考,應該也是個挺有意義的事。
這次主要是給一個打CS2的老弟升級主機,主要訴求是兩點:
1.從笨重的ATX機箱換成可以上桌的小機箱;
2.我就要CS2幀數高,其他的什麼都不用考慮;
3.外形低調點,要儘可能安靜。
找我時候他已經對9800X3D魔怔了,不管說什麼就是要上,推薦的9700X被直接否決。那就來吧。
配置單:
CPU:AMD RYZEN 7 9800X3D
主板:華碩 TUF GAMING B850M-PLUS 重炮手
內存:英睿達 DDR5 6400 16G×2
顯卡:微星 RTX 4070Ti VENTUS
硬盤:三星 980EVO 2TB×2
機箱:九州風神 CH260
電源:九州風神 PQ850G
散熱:九州風神 AK620 冰立方數顯版
考慮到這邊不是硬件爲主,給只想看結論的朋友省流:
如果顯卡在4080以下,那9700X基本上已經可以讓顯卡充分發揮。但如果格外注重low幀,98X3D在實際運行環境下帶來的提升幅度可能在30%-100%不等。這部分沒有嚴格量化,也不是單變量,只是根據後續使用反饋得出的結論:原來13700kf+32G D4 3200的情況下,low幀150-300浮動,換了98X3D後可以穩定在350+。考慮到目前98X3D已經全面放貨無需加價,手頭充裕的話一定不會讓人失望。
下面開始正文:
既然CPU的選擇已經固定了,顯卡沒必要換,主板就選一個面向主流用戶的走量型號即可,TUF B850M重炮手也算是9800X3D的最佳座駕,用料、拓展、穩定性方面幾乎挑不出毛病。價格也在合理區間。
產品包裝盒
主板本體
CPU保護蓋
這裏多說一句,這塊板子的14+2+1相80A供電規格+8層PCB的配置,搭配目前AMD全系9000系CPU其實都綽綽有餘。單CCD的98X3D更是不在話下。
厚實的io一體化裝甲散熱片
內存方面最高支持到8000,256G。
內存插槽、供電接口
前置接口方面提供了usb 3.2 Type-c,以及3.0 Type-A接口。5V ARGB提供了三組,機箱風扇提供了兩組,十分足夠。
前置usb
芯片組散熱片
做工細膩的拉絲工藝M.2散熱片
小螃蟹Realtek ALC1220P聲卡隱藏在帶有tuf logo的屏蔽罩下。
板載聲卡部分
底部兩個M.2插槽共用1個散熱片
這裏可以看到,B850M重炮手的PCIE鎖釦爲類似TX系列的塑料一體卡扣,解鎖時按下上端凸出來的位置即可,沒有使用後續爭議較大的隱藏快拆。
提供4個SATA接口,照顧老硬盤多的用戶
主PCIE爲5.0X16規格,並且有金屬加固
顯卡解鎖按鈕,這個設計很穩也很方便
尾部io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接口。視頻方面有dp1.4和hdmi2.1,
後io一體式面板
CPU插槽保護蓋,自從變成LGA後,A板也需要這個了
主板附件包括說明書、sata線、m.2螺絲和支撐墊等
主硬盤三星980PRO
內存方面選擇了英睿達的32G套裝,價格便宜,造型簡約。
英睿達的馬甲條,造型簡約
鑽石切割效果的馬甲,質感很好
CPU包裝
不附帶散熱
馬來西亞製造,如今當之無愧的最強電競網遊cpu
u上機
內存上機
外觀很是低調
應付9800X3D,雙塔風冷足矣。選擇了九州風神的AK620數顯版本。
散熱器外包裝
爲了給頂蓋騰出空間,風扇採用錯位安裝
自帶2枚FT12風扇
風扇固定方式爲卡扣安裝
散熱器表面也沿用了九州近幾年的經典錯落設計
十分明顯的提示貼紙。本體需要螺絲實現和扣具的組合。
自帶全平臺扣具和散熱風扇延長線。附帶一管硅脂和螺絲刀
顯卡是之前老弟自己買的微星4070Ti Ventus。算是微星的入門產品線。如今丐版和旗艦版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選擇這類產品線也算是好鋼花在刀刃上,可以騰出預算來提升其他項目。
散熱採用3風扇2.7槽設計
外殼材質爲塑料
散熱片全鍍鎳,做工還是不錯的
側面看上去不厚
鰭片排列整齊
12VHPWR接口
背板尾部鏤空,便於風扇吹透排出熱量
核心背面。因爲也不是新卡,稍微有點灰塵
側面印着RTX標識,無燈。
標配3DP+1HDMI
風扇採用兩兩互聯的設計,區別於華碩常用的那種全聯葉風扇。實際使用中噪音不算大。
風扇做工近看也很精良,表面處理到位
拆掉散熱片,安裝硬盤
這個散熱片做工優良,也挺有分量
安裝兩塊980PRO
主板上的物件至此就差不多了
CH260 MATX機箱
前置io提供1×TypeC,2×TypeA,以及耳機麥克2in1接口
機箱整體造型低調,方形開孔mesh設計
頂蓋全部鏤空,用於輔助散熱,可安裝360冷排
尾部也大面積開孔,提供1個12cm風扇位
前面板採用磁吸安裝,拆卸極其方便
側板因爲有玻璃,需要使用螺絲額外固定。前面採用沉頭設計
拆掉側板後的基礎結構
背部提供了1個額外的硬盤安裝掛架
電源同樣採用可以調整位置的轉接架來固定
電源同樣來自九州風神,PQ850G金牌全模組
自帶壓紋模組線,很好打理
參數面
電源接口旁邊是與標識一樣的青色
12cm風扇,運轉起來很安靜
12vhpwr用特殊顏色標記
這一面只有logo
說到logo,不知道九州什麼時候重新啓用了這個舊版logo。當初還是15年左右的船長240上見過這個版本。近幾年採用了幾何抽象dp兩個字母的簡約設計。
安裝轉接架
安裝電源
安裝主板
安裝散熱
散熱頂蓋和本體之間使用磁吸+觸點來固定
蓋上頂蓋,結束
這裏可以看到,前io所在的固定板也是可以拆卸的,方便顯卡入位。
安裝顯卡
安裝完成,簡簡單單
機箱右下角的簡約化logo
Ventus在CH260裏並不顯得很擁擠,還有不少空間用來走線
開機,順利點亮
電源指示燈顏色很好看,啓用數顯需要額外安裝軟件
待機溫度42度,十分理想
安置在桌面上,側放顯得比較小巧
運行3dmark的CPU Profile測試全核心滿載時,溫度73度
運行steelnomad測試時,溫度60度
steelnomad這個測試基本和平時運行遊戲的時候負載差不多,可以說98x3d的溫度控制是十分出色的。
CPU profile得分9803
speedway得分5379
steelnomad得分4869
幾個測試成績,看看就好。下面看看在cs2時的實際表現和提升幅度
cs2設置
畫面細節
新主機的cs2 fps benchmark得分
舊主機的得分
從這幾張圖來看,同設置下,1%low幀由200提升到250,平均幀數也僅僅從520提升到580,但原因看下圖
GPU此時已經在全速運轉,而CPU使用率才30%
cs2 Deathmatch模式幀數分佈
上面的折線圖可以反映一下實際的幀數分佈情況,記錄了十幾分鐘的實際遊玩過程。可以看到平均在400左右,low幀也維持在250左右。
所以看到這裏,文章開頭所說的結論已經很明顯了,CPU對low幀的提升極其明顯,而且在cs2這種重視幀數忽視畫質的情況下,這臺主機顯卡甚至出現了瓶頸。所以裝機在選擇配置時,如果是cs2這類使用需求,那麼注重一下肥瘦搭配也是比較重要的,可以省下部分預算來改善其他方面。如果顯卡沒那麼壯,那麼CPU上可以省一省,除非裝機之初就有後續升級的計劃。而98X3D這顆U最大的意義,也就是幫助玩家充分挖掘顯卡性能,提高多人混戰時的穩定性。
如果這篇能對各位玩家裝機思路提供一些參考就最好了。感謝各位看到最後。祝各位身體健康,享受遊戲,享受生活。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