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一份的扬州炒饭表演,我在网上溜了不下五十遍

今天的这篇文章,有可能会颠↗覆大家对它以往的认知。

因为给咱们呈现的呢,是江苏省的非遗项目,588一碗的“扬州炒饭”(的做菜视频)——对,就是那个“葱要分三次投放”的扬州炒饭。

来源@真探唐仁杰

这两年,有一位售价268/588的扬州炒饭在网上很是出名。因为其一眼看上去离谱的价格和,“炒饭”俩字代表价格的鲜明对比。而当你看上一眼后,就会发现其中非凡的魔力。

来源@燃烧的胡子

当你点上一份后,必然会有师傅推着车盛装出席,而掌勺的呢,是非遗项目的传人、中国烹饪大师夏朝兵老师——只不过相比于他的炒菜手法技艺,夏师傅的播音腔,似乎天生自带一些独特的魅力。

来源@稻草放毒

夏师傅的介绍中气十足,有如专业播音员念台词一般朗朗上口,其文案亦是经过精心打磨。而在他表演炒饭时,他的嘴往往比手更吸引人。

在他的口中,葱,一定要分三次投放;下料的时候,一定要依次加入“笋丁,花↗菇丁、鸡肉丁,金华火腿丁,干的淡水河虾籽。”

来源大魔王Kapo

而每当朗诵到“千万不要用蛋炒饭的思维和眼光,看待扬州炒饭”时,他必然回抬起头目光环视,气质逼人;每当复读“唱戏的腔,厨子的汤”时,亦必然会有人跟风其刷屏。

来源@胡吃小陶

在表演中,夏老师不仅会传播炒饭的技法,还会引经据典科普历史。一提炒饭的历史,就必然上至隋朝越国公喜欢吃“碎金炒饭”的历史,必然会来上一句“唐宋元明清,从古炒到了今”;一提到淮扬菜技法,就必须要来上一句“有味食之初”……

来源@胡吃小陶

——这种表演,似乎在冥冥之中具备某种诡异的洗脑能力,并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几个大大小小的记忆点。

来源@

老胡吃饱饱

而互联网传播的特性,不断有人前往慕名拍摄上传,而其中的贯口显然大差不差。于是,互联网的复读机本色开始彰显,不断有人背诵其中的关键点,越来越多的人,都将这段贯口熟记于心。甚至每当新的视频出现时,就有人开始在其中出起了“完形填空”题。

这种极为上头的特质,也让许多人渐渐地记住了这一位厨子里播音最好的、讲解员里最会做饭的人。

说真的,我感觉夏师傅离火出圈,就差一段鬼畜视频了。

来源@小魔鱼耶

你可能会有疑问,588点个炒饭,这玩意会不值吗?

首先,不要问值不值。有互联网的意义,能拍下视频吸引观众反复观看,那就是值;

来源@正宗赵润华

更何况实际上呢,正常在他们店里点份炒饭就58(虽然也挺贵),师父给你表演的话是268,没到低消的话是588。

而且,你懂的,凡事就怕对比。

最近几年,互联网上,亦出现了其他地区的非遗美食现场制作,比如非遗牛肉面。它依旧是不菲的溢价、依旧是大师级别的厨师现场表演——但无意攻击这些老艺术家,只不过在两相对比之下,你会发现,似乎还是夏师傅的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一些。

来源@辣笔小曦

而对于一些纯粹卖高价“假高级”的饭馆(比如上海某些餐馆制作的258元蛋炒饭),会直接被人锐评:

来源@美食家的分享日记

关于现场制作性价比的问题,倒是见仁见智,但其中的确存在某些积极意义的:至少,通过夏师傅的制作,不少人们记住了这一道炒饭的某些技法与文化价值,记住了“金裹银”“三香碎金”“月牙白”三种形态。

中餐每一种菜系,背后都凝结一方水土与人情。而互联网能将中华菜系中,那千年来一直隐藏在后厨的匠人巧思展现到屏幕之前。有关扬州炒饭的知识,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了我的脑子——怎么能不叫文化传播呢。

来源@海哥视频77

更何况,夏师傅炒饭的贯口里,是有着一句足以称为全文支点的话语。

那就是——

“美食,也是需要包装的”。

最后,我从网上扒了一段夏师父贯口的全流程,拿走不谢。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