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一份的揚州炒飯表演,我在網上溜了不下五十遍

今天的這篇文章,有可能會顛↗覆大家對它以往的認知。

因爲給咱們呈現的呢,是江蘇省的非遺項目,588一碗的“揚州炒飯”(的做菜視頻)——對,就是那個“蔥要分三次投放”的揚州炒飯。

來源@真探唐仁杰

這兩年,有一位售價268/588的揚州炒飯在網上很是出名。因爲其一眼看上去離譜的價格和,“炒飯”倆字代表價格的鮮明對比。而當你看上一眼後,就會發現其中非凡的魔力。

來源@燃燒的鬍子

當你點上一份後,必然會有師傅推着車盛裝出席,而掌勺的呢,是非遺項目的傳人、中國烹飪大師夏朝兵老師——只不過相比於他的炒菜手法技藝,夏師傅的播音腔,似乎天生自帶一些獨特的魅力。

來源@稻草放毒

夏師傅的介紹中氣十足,有如專業播音員念臺詞一般朗朗上口,其文案亦是經過精心打磨。而在他表演炒飯時,他的嘴往往比手更吸引人。

在他的口中,蔥,一定要分三次投放;下料的時候,一定要依次加入“筍丁,花↗菇丁、雞肉丁,金華火腿丁,乾的淡水河蝦籽。”

來源大魔王Kapo

而每當朗誦到“千萬不要用蛋炒飯的思維和眼光,看待揚州炒飯”時,他必然回抬起頭目光環視,氣質逼人;每當復讀“唱戲的腔,廚子的湯”時,亦必然會有人跟風其刷屏。

來源@胡喫小陶

在表演中,夏老師不僅會傳播炒飯的技法,還會引經據典科普歷史。一提炒飯的歷史,就必然上至隋朝越國公喜歡喫“碎金炒飯”的歷史,必然會來上一句“唐宋元明清,從古炒到了今”;一提到淮揚菜技法,就必須要來上一句“有味食之初”……

來源@胡喫小陶

——這種表演,似乎在冥冥之中具備某種詭異的洗腦能力,並在人們腦海中形成了幾個大大小小的記憶點。

來源@

老胡喫飽飽

而互聯網傳播的特性,不斷有人前往慕名拍攝上傳,而其中的貫口顯然大差不差。於是,互聯網的復讀機本色開始彰顯,不斷有人背誦其中的關鍵點,越來越多的人,都將這段貫口熟記於心。甚至每當新的視頻出現時,就有人開始在其中出起了“完形填空”題。

這種極爲上頭的特質,也讓許多人漸漸地記住了這一位廚子裏播音最好的、講解員裏最會做飯的人。

說真的,我感覺夏師傅離火出圈,就差一段鬼畜視頻了。

來源@小魔魚耶

你可能會有疑問,588點個炒飯,這玩意會不值嗎?

首先,不要問值不值。有互聯網的意義,能拍下視頻吸引觀衆反覆觀看,那就是值;

來源@正宗趙潤華

更何況實際上呢,正常在他們店裏點份炒飯就58(雖然也挺貴),師父給你表演的話是268,沒到低消的話是588。

而且,你懂的,凡事就怕對比。

最近幾年,互聯網上,亦出現了其他地區的非遺美食現場製作,比如非遺牛肉麪。它依舊是不菲的溢價、依舊是大師級別的廚師現場表演——但無意攻擊這些老藝術家,只不過在兩相對比之下,你會發現,似乎還是夏師傅的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一些。

來源@辣筆小曦

而對於一些純粹賣高價“假高級”的飯館(比如上海某些餐館製作的258元蛋炒飯),會直接被人銳評:

來源@美食家的分享日記

關於現場製作性價比的問題,倒是見仁見智,但其中的確存在某些積極意義的:至少,通過夏師傅的製作,不少人們記住了這一道炒飯的某些技法與文化價值,記住了“金裹銀”“三香碎金”“月牙白”三種形態。

中餐每一種菜系,背後都凝結一方水土與人情。而互聯網能將中華菜系中,那千年來一直隱藏在後廚的匠人巧思展現到屏幕之前。有關揚州炒飯的知識,以另一種方式進入了我的腦子——怎麼能不叫文化傳播呢。

來源@海哥視頻77

更何況,夏師傅炒飯的貫口裏,是有着一句足以稱爲全文支點的話語。

那就是——

“美食,也是需要包裝的”。

最後,我從網上扒了一段夏師父貫口的全流程,拿走不謝。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