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關於朋克亞文化的文章點贊很快就到達300讚了,謝謝大家的捧場支持。
那麼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賽博朋克,這一迷人的美學架構的前世今生。
誕生的文學奠基大成之作——《神經漫遊者》
"The sky above the port was the color of television, tuned to a dead channel."
“港口上空的天空是電視調到無頻道時的顏色。”——《神經漫遊者》開篇
1984年,美國裔加拿大作家威廉·吉布森出版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 1984),在後世的評論中,此書被視作是賽博朋克題材的開山奠基之作。
第一版封面
故事主角是一個叫 Case 的“網絡牛仔”(Cyber Cowboy),也就是黑客。在未來的世界中,人類可以通過神經接口進入“矩陣”(Matrix)——一個虛擬的信息空間。Case曾是頂尖黑客,因背叛僱主被注入神經毒素,無法再“登入”矩陣。他陷入低落、毒癮、貧困之中。
但他被神祕僱主僱傭,再次捲入一個複雜的陰謀,任務涉及人工智能、跨國公司、人體增強人類,以及對於意識、自由和控制的深層次探索。
Case
對於此書,筆者推薦所有對“賽博朋克”感興趣的讀者都去嘗試一下,完全的大師之作。難以想象作者在八十年代,對於電腦一無所知,什麼計算機系統,網絡,甚至鍵盤操作都不熟悉的情況下,用打字機。依靠直覺寫作,寫出了這部歷史上第一本同時獲得星雲獎、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以及雨果獎的曠世神作。(相當傳奇的創作經歷了)
總之,在80年代,吉布森就依靠自己敏銳的感知與創造力,對信息空間,虛擬現實,意識擴展等進行了詩意的描述以及犀利的預測。
某種角度來說,他的作品也與朋克音樂在部分內核上不謀而合:不管你懂不懂樂理,你只要有想法、有態度,就能製造震撼。同時,技術細節可以學,但精神世界的建構來自獨立的想象力與敏銳的感知。(朋克精神huh)
1977年,我初爲人父,極度缺乏對“事業”這類東西的熱情,我開始重拾我十二歲時對科幻文學的興趣。與此同時,紐約和倫敦傳來了奇怪的聲音。我認爲朋克是社會側面一顆十年前埋下、引線燒得緩慢的炸彈的爆炸,我認爲這預示着什麼。就這樣,我開始寫作了。
——威廉·吉布森《1948以來》
威廉·吉布森
聊回“賽博朋克”,《神經漫遊者》對於“賽博朋克”誕生的奠基之處在於哪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1】吉布森在書中提出了“矩陣(Matrix)”的概念,他描述其爲一個視覺上的“網格空間”,人們在其中如幽靈穿梭:“這是從每臺計算機的數據中生成的爲人類系統服務的圖形化抽象。它具有難以想象的複雜性。光線在大腦的非空間中排列成線,數據形成簇和星座,如同城市的燈光在遠處消退。”,吉布森在書中如此描述。這正是“賽博空間”的雛形,並且帶着“虛擬現實”的意味。吉布森在80年代便已意識到網絡的發展方向,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說,也許是吉布森對“賽博空間”的設想啓發了互聯網的發展方式。當然答案不可得知。
值得一提,“矩陣”這一概念後來被一部電影直接借用名稱與設定,這部電影也作爲“賽博朋克”的經典之作在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也會提到——《黑客帝國》。(噔噔噔!)
【2】關於人工智能,吉布森在書中也有討論,且討論相當深刻。在互聯網都尚未成熟的80年代,他便已經提出“AI並非人類的夥伴,而是超越人類倫理的存在”的觀點。在書中,他探討了“AI是否有意識、慾望,以及如何打破程序邊界”的深刻議題,影響了後世的一系列科幻作品以及科技工作者。(不用列舉相信大家腦海裏應該都出現了不少作品名了吧)
【3】書中角色廣泛使用義體,不論是仿生器官還是機械配件。身體改造這一元素在今天已經成爲了“賽博朋克”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當技術與肉體的邊界模糊,“人”這一本質就成爲了如忒修斯之船的哲學問題。
(當一艘船的零件進行修理替換,這艘船還是之前的船嗎;如果替換了所有零件,將舊零件重組成一艘船,這兩艘船又是什麼角色。)
【4】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業已討論過關於“賽博朋克”中個體與系統之間的深度對抗。在此書中,主角是社會邊緣人:毒癮者、黑客、妓女、罪犯。而他們對抗的對象是超國家公司以及被AI主宰的未來社會。這也在之後的“賽博朋克”所沿用,大概只有這樣,纔夠朋克。
【5】其對日本東京式都市的想象在之後的“賽博朋克”作品中也能經常見到:新宿,霓虹,黑市文化,等等。如果讓我分析其緣由:
第一,東京在20世紀80年代已是全球最先進、最高密度的都市之一(泡沫經濟):摩天樓 + 地鐵網絡 + 夜晚的霓虹光污染,構成了視覺上的“未來城市”原型。特別是新宿、澀谷、秋葉原這些區域,看起來就像賽博空間的投影:人羣快速流動,信息密集轟炸,現實與虛擬難分。
第二,日本在高科技的同時保持強烈的傳統文化氛圍(神社、和服、語言禮節)。這種“古老與未來共存”的張力,正是賽博朋克的主題內核之一。
第三,日本的等級化社會以及城市的冷漠環境正好契合“賽博朋克”的需要,同時社會邊緣羣體多而隱形,“賽博朋克”正喜歡以這些人爲主角。
第四,正如《迷失東京》中的主題,通過東方城市空間的“異質性”來折射出“自我解體”的恐懼與慾望,“東方”在兩者中都是一個“心理鏡子”,映照出西方人在現代性壓力下的焦慮與迷失。
東京澀谷夜晚的霓虹燈光,威廉·吉布森說過:“現代的日本就是賽博朋克”
【6】受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吉爾·德勒茲及米歇爾·福柯的影響,《神經漫遊者》有着冰冷的核心思想:
1.去中心化控制 2.身份的流動性與解構 3.監控社會與全機構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搜索瞭解一下,聯繫着德勒茲與福柯的思想。
總之,這三個核心思想在後世的“賽博朋克”作品中也相當常見。可以說是背景世界觀的基本邏輯。如果讓我總結的話,大概就是:“你是一個有實力卻無名的角色,在一個無形系統的壓迫下掙扎求生。”
布魯斯·斯特林(賽博朋克的定義者)曾這樣概括賽博朋克:待人如待鼠,所有對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給人。閉上眼拒絕思考並不能使這個慘不忍睹的畫面消失。這就是賽博朋克。
總結
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並不是第一部描寫高科技世界的小說,但它奠定了“賽博朋克”作爲一種獨立文學風格與思想流派的基礎。它不僅影響了後來的科幻創作,也從根本上塑造了人類對未來、科技與自我的想象方式,它首次展現了一個“高科技、低生活”的世界,並創造了一系列“classic”的賽博朋克要素,開創了賽博朋克典型敘事。
相較於阿西莫夫,克拉克等人對於科技進步的樂觀理想主義,吉布森在書中提出:“科技不會拯救你,它只會被權力結構更高效地利用來壓迫你。”,它打破了技術樂觀主義,讓科幻文學轉向了現實批判,資本主義與人類本體異化等尖銳的問題,並在科技發展飛速的今天,體現出更加珍貴的價值。
《神經漫遊者》確認了“賽博朋克”作爲單獨一門科幻類別的地位,是“賽博朋克”的聖經,是反烏托邦美學的實戰指南,是一次徹底重新書寫未來的文學革命。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