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滅山上一白妖
加納。放在以往大夥聽到這麼個詞,腦海裏第一時間浮現的可能是那個“黑人抬棺”的非洲小國,但在最近真正走紅的則是“加鈉”,這個詞創造新的互聯網熱梗後,也成了各路網友賽博鍊金的大狂歡。
“不管了,先加鈉”。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朋友記得當年學的化學知識,以及各項實驗的操作要求?作爲學生階段爲數不多能摸得到的危險化學品,鈉和水的實驗對於不少人應該都是記憶深刻的,更別說在學習期間還留下了“浮熔遊響紅”的五字真言。
不過最近真正火熱的,其實是有關鈉的一系列詭異實驗操作。
視頻一開頭,操作者往往先是中規中矩的用火柴點燃酒精燈,然後熟門熟路的拿着另外一個酒精燈“兄弟借個火”點着,待整個傾斜的“酒精燈”被完全點燃後方才罷休。
或者對着試管一頓操作,各種藥劑甩進去沒見到半點反應。搞不明白是什麼情況?算了,不管了先加鈉吧。
……
以上這些,就是實驗室製取片狀二氧化硅的完整流程。
部分朋友可能有刷到,但在這麼個大夥都活在專屬信息繭房裏的時代,估摸着也有不少朋友還沒看過。類似這樣的實驗視頻都來自於一款名爲NOBOOK的軟件,本身它只是作爲一款化學實驗模擬軟件,通過3D模擬交互的方式來更加安全的,完成那些相對危險的化學實驗。
只是很顯然,軟件開發商的想法是好的,但卻忘了大夥心中那份蓬勃生長的好奇心。
聽說這兩個兌一起能劇烈反應?我試試
我記得鈉能爆炸的吧?丟幾塊試試
虛擬的3D世界讓大夥放下了安全層面的顧忌,完全釋放內心中的“化學惡魔”,開始屬於自己的鍊金之路。這其中最早的先行者,無疑是某音的“Kevin”。
從早期相對單純的加鈉,已經開發出了一系列很有想象力的“化學實驗”。比如按照粉絲要求開始的酒精釀酒,鑑於這位提出要求的粉絲沒有明確需求,所以Kevin選擇了自制的特調雞尾酒。
雞尾酒嘛,自然得顏色鮮豔一點,所以各種顏色的溶質都得來一點,同時還得加點糖確保基底口感。
看得出來他可能真的去學了點什麼不知道對不對的玩意,比如添加木頭增加風味這件事,但在實驗室製備雞尾酒的過程中,就只能用木炭來代替了,萬一能發揮點作用呢?
同時爲了確保顧客不會就衛生問題進行投訴,所以還需要進行消毒確保乾淨整潔——那就再來點潔廁靈。在萬事俱備加水溶解之後,永遠也逃不了最關鍵的重頭戲:加鈉。
片狀二氧化硅再次製備完成。
除了類似這些很有想象力的作品,偶爾他也會出現符合常人思維的實驗。比如從接觸化學開始就曾多次提到的“製備氯氣”操作:爲什麼84消毒液和潔廁靈混用會降低效果?
在此之後更是推出了富含各種元素的“十全大補湯”,助力11歲一米八的幼童茁壯成長……
在這位先行者之後,便是數不清的追隨者。
比如這位評論區的重量級選手,便吸取各方經驗,結合物理和化學,開發出了了“串聯酒精燈”的高階操作(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更有求知精神的同學,則會將心中的疑問給到老師,希望能在老師的催化下反應獲得正確答案。
答案確實是拿到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問題是反應過程出現了副產物“假期大禮包”,只是這位同學顯然沒單子再次嘗試實驗,否則副產物過多將會很大程度的影響自身心理健康。
聊到這兒,大夥應該也看出來了,與其說是“加鈉”這個梗的走紅,倒不如說是這個虛擬實驗室將大夥的校園回憶給勾了起來,想要親自動手試一試——無論是畢業了的還是沒畢業的。
畢竟,在我的記憶裏接觸到化學儀器的機會,除了高中課堂少有的幾次化學實驗之外,就是初三爲了應對理化生實驗加試的突擊學習了。
在這一點上,我估摸着絕大多數人應該跟我是一樣的。
即使當初化學課上的各種方程式和元素性質特點記得再清楚,多半也沒見過幾次實物。在面對NB實驗室這種虛擬仿真軟件時,自然會產生一種“不要在腦海中想一頭粉紅色的大象”類似的心理。
當初上學的時候確實學過這是危險操作,但具體有什麼危險?爆燃?有腐蝕性?甚至爆炸?那不行,這一定得試試。然後,加鈉這個簡單粗暴並且讓人印象深刻的“爆炸實驗”就成了各路網友在進行操作時的首選。
當然,但凡對當年學的化學知識還有那麼一丁點印象,應該都會就此進行推理並提出新的疑問:怎麼沒按照元素週期表往下走?那玩意跟水反應不是更劇烈?
絕大部分觀衆都會想到這個問題,但要知道的是:NB實驗室本身是一款會員制付費軟件……
在沒有開通VIP的情況下,無論是化學儀器還是各種實驗材料都只有寥寥幾種。至於學生時期就經常學但卻幾乎沒機會接觸到實物的那些個危險品——濃鹽酸、濃硝酸、白磷之類的玩意,都被劃歸在了VIP材料當中。更何況,作爲一款教輔軟件,即便你開通了VIP,在“高中化學”這個類別下你也找不到後面那些個活潑金屬單質。
也正因此,免費材料當中最爲簡單、最爲方便的爆炸藝術,就是往各種不明水溶液當中加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納”系列視頻爆火之後,Kevin得到了軟件官方贈送的VIP,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選擇了不忘初心的繼續加鈉,而沒有使用那些橫空出世的VIP材料。
當然,這種將教輔軟件玩壞,不斷製造“爆炸藝術”的操作無疑會引發另一個疑問:這麼做會不會帶壞孩子?
就這個問題而言,我相信這是一件極小概率事件。
畢竟加鈉這個梗之所以會在互聯網上走紅,就是因爲大夥熱衷於在這個虛擬實驗室中奉行爆炸就是藝術的原則——就是因爲清楚的知道危險性,纔會選擇在軟件中自娛自樂。
拿不少玩梗的視頻來看:酒精燈借火、直接加熱燒杯、酒精燈串聯……即便是在做正常的化學實驗,整個過程也幾乎沒有一個對的操作。但就像咱們平時常說的那樣:全錯的難度比全對低,但也同樣沒那麼簡單……
更何況,評論區也有正兒八經的化學愛好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提醒大夥,軟件裏玩玩就行,沒有足夠的熟練度和對應知識,就別在現實裏搞這些玩意了。
畢竟,無論平日裏加鈉喊得多勤快,終究也沒幾個人真的想感受下加納的傳統文化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