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龍9000雖說發售日期推遲,但其實也晚不了幾天,打算升級Zen5的朋友可以把銀子準備起來了。不過,對於銳龍9000到底算第幾代銳龍,也是網友經常打口水戰的話題。那麼這裏小編就給大家梳理一個AMD官方資料(代數劃分依據AMD官方PPT說法),至於大家是否接受,那就看自己喜好了,畢竟天下的處理器加速頻率都被叫成睿頻、多顯卡模式都被叫成交火,也沒人願意改嘛,自己喜歡就好。
雖然架構名爲Zen5,但實際上是第六代
▲Zen+架構的銳龍2000系列是第二代
▲Zen2架構的銳龍3000系列是第三代
首先說結論,代號Granite Ridge的銳龍9000按照架構代數來劃分的話,就屬於第六代銳龍臺式機處理器。Zen系列架構從最初到現在包含Zen、Zen+、Zen2、Zen3、Zen4、Zen5一共六代(官方PPT明確表示Zen+算第二代,Zen2算第三代),所以使用Zen5架構的銳龍9000就屬於第六代銳龍臺式機處理器。當然,你非要說Zen和Zen+合起來算一代,那也可以,畢竟從Zen到Zen+只是把製程從14nm升級到了12nm,架構沒有什麼變化。下面來簡單梳理一下各代銳龍臺式機處理器的產品分類。
第一代:銳龍1000與2000G系列
初代銳龍的上市可以說打響了AMD翻身的第一槍,給用戶和玩家的最大震撼力就是原來多核處理器性價比可以如此之高,相對同期的競品價格優勢堪稱完勝。雖說採用Zen架構的銳龍1000系列上市初期確實在內存兼容性和平臺的穩定性方面有不少的小問題,但反擊的戰鬥已經打響,AM4平臺從此開始創造奇蹟。同期採用Zen架構的還有被命名爲銳龍2000G系列的銳龍5 2400G/銳龍3 2200G,是的,你不要看到它們叫2000G就覺得是第二代了,既然是用Zen架構,那就還是第一代。
銳龍5 2400G集成了Vega11核顯,雖說放現在性能只有Radeon 890M的1/3,但在當時那也是妥妥的集顯性能王者,斷水流大師兄清場那種。AM4平臺的Vega集顯還有個短暫的高光時刻就是出現在AMD給小霸王Z+遊戲機定製的銳龍處理器上,擁有24個CU,性能已經超越PS4,略低於PS4 Pro,目前閒魚還能淘到小霸王Z+,不到1000元,不過除了純收藏就沒有什麼購買價值了,畢竟它的體積也不是很迷你。
銳龍2000G系列還有個GE低功耗系列,不過那是針對OEM的沒有零售,當然電商平臺還是可以買到一些流出來的散片,適合追求極致便宜和低功率主機用戶。
其實從第一代Zen開始,AMD就已經按照臺式機用一套核心、APU用一套核心的方案了。APU的核心源自同架構的移動平臺,三級緩存相對臺式機平臺大幅削減,主打最強內置GPU可以玩3A遊戲大作的賣點。
第二代:銳龍2000/3000G系列
Zen+架構採用了GF的12nm工藝,相對上代Zen的GF 14nm有所提升,所以最高頻率也大約提升了100MHz~200MHz,算是小改進吧。從產品型號也可以看出,銳龍2000系列就是銳龍1000系列的例行升級,提升了一些頻率、改進了一些兼容性、提升了穩定性,沒有特別搶眼的亮點。銳龍3000G系列也是對應銳龍2000G的升級,CPU和GPU的頻率都進一步提升,所以綜合性能提升還是有一定提升的。總的來說這一代沒有太多亮點,算是個過渡,Zen2纔是AMD大招的開始。不過,隨着銳龍2000系列上市的400系主板卻擁有了極長的生命週期,到現在也有搭配銳龍5000處理器的高性價比裝機組合。
第三代:銳龍3000/4000G系列
Zen2架構的來臨標誌着AMD銳龍升級進入快車道。Zen2架構將製造工藝一步到位升級成了TSMC 7nm,並首次採用了Chiplets小芯片設計方案,將CCD和IOD分開,從而實現更好的擴展性,讓16核32線程的誇張規格首次來到了消費級處理器上。事實證明AMD的Chiplets小芯片設計這步棋走得十分成功,直到目前的Zen5,也是用的Chiplets設計,而AMD架構之父也表示,IOD設計好之後可以用很多代,這也大大降低了開發成本,實現新產品的快速迭代。
採用Zen2架構的銳龍3000系列可以說大家非常熟悉了,經典的銳龍5 3600X/3600一度成爲主流裝機的熱門選擇。當然,你要說此時的銳龍就已經壓制對手那還是不準確的,在單核性能方面,銳龍3000還沒有做到完全領先同期競品,但整體的性價比已經打下了很好的用戶基礎,與之配套的500系主板也成爲了一代經典,直到現在都還在銷售,搭配銳龍5000系列依然是非常香的高性價比裝機方案。
在Zen2時代還出了一些特別的型號,例如9/7/5三款銳龍3000XT,在原有的X系列上小幅提升了頻率,超頻體質也更好。當然,其收藏價值更勝實用價值,畢竟非X系列的銳龍9 3900/銳龍7 3700/銳龍5 3600在性價比方面更爲突出。至於銳龍5 3500X/銳龍3 3300X/3100,那可是稀有怪,價格也並不特別搶眼,在當時的市場中只能算個路人甲吧,就算現在銳龍3 3100散片賣兩百多,也不是特別吸引人。
Zen2時代的桌面APU是代號Renoir的銳龍4000G家族,都是針對OEM客戶的產品,沒有公開零售,電商平臺可以淘到散片。從這一代開始,APU也有8核的產品了,那就是銳龍7 4700G/GE,值得注意的是這代APU的Vega核顯最多隻有8個CU了,好在CPU和GPU頻率都相對上代更高,所以綜合遊戲性能實際上還是有提升的。當然,由於核心源自移動平臺的Renoir而不是桌面平臺的Matisse,銳龍4000G的三級緩存比銳龍3000系列小得多,僅有8MB。另外,還有銳龍5 4500和銳龍3 4100這類沒有集顯的型號,只是銳龍5 4500要300多元,並不是很香,不如加100元~150元上銳龍5 5500/5600,單核性能好不少。
第四代:銳龍5000/5000G系列
到了Zen3時代,AMD勢頭越來越猛。銳龍5000相對同期競品的優勢逐漸被放大,而且到了後期還有銳龍7 5800X3D這種另闢蹊徑的王炸在遊戲賽道上獨孤求敗,讓競品被迫一直走暴力拉頻率的升級路線來應對,同期的第11代酷睿更是隻登場撐了不到一年就被第12代酷睿頂班,可見銳龍5000的壓迫力十足。直到現在,銳龍5 5500/5600+B450/A520/B550依然是性價比十足的主流裝機配置,銳龍7 5700X3D更是遊戲玩家的超甜之選。這個時期可以說是AMD過得十分舒服的一段時光了。
至於銳龍5000G,當然也是源於Zen3架構的移動平臺,代號Cezanne,內置GPU架構沒有什麼變化,依然是Vega8封頂,但是由於頻率、處理器IPC、內存性能的提升,使得銳龍5000G的集顯遊戲性能還是相對上代有進一步提高的。目前依然熱門的是銳龍5 5600G,搭配準系統組建迷你機還是相當不錯的,銳龍7 5700G雖說CPU和GPU的核心都更多,但對於迷你機來說遊戲性能提升不大,功耗發熱還更高,實際性價比還是不如銳龍5 5600G。
當然,更可怕的是AM4平臺的超長生命力,發佈已經7年了,從Zen到Zen3都能用,AMD甚至還在發AM4新品,看樣子現在還能繼續戰鬥下去……
第五代:銳龍7000/8000G系列
Zen4的強大相信就不用多說了,單是一款千元的銳龍5 7500F,就在5字輩的主流遊戲裝機市場橫着走,高端遊戲裝機更是有公認的遊戲之王銳龍7 7800X3D,兩千多元的價格,綜合遊戲性能甚至高過競品4000元級旗艦。AM5平臺也繼承了AM4超長壽命期,預計要用5~7年,這對於玩家來說也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賣點。
銳龍8000G系列其實就是把Phoenix核心的Zen4移動處理器搬到了臺式機平臺,賣點就是擁有65W性能釋放的Radeon 700M集顯,其中頂配的65W Radeon 780M性能已經可以超越GTX 1650。不過銳龍7 8700G的價格確實也不便宜,和上代一樣,甜品還是銳龍5 8600G/8500G。但實際上如果你要買集顯迷你遊戲主機的話,搭載銳龍7 8845H或者是銳龍7 7840HS的迷你機明顯性價比和體積優勢都更大,只是不能像銳龍8000G那樣直接升級獨顯使用,要怎麼選就見仁見智吧。
第六代:銳龍9000系列
Zen5架構在Zen4架構基礎上進一步升級了IPC、提升了能效,具體的架構解析、性能爆料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文章這裏就不贅述了。銳龍7 9700X/銳龍5 9600X的性能解禁時間爲8月7日,銳龍9 9900X的性能解禁時間爲8月14日,想嚐鮮的朋友就不要錯過我們的首發測評了喲!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