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龍生九子 各有不同” 但你知道九子都是誰嗎?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是中國古代神話“龍生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不同”的傳說。現在,我們常用龍生九子來表示同胞兄弟之間,品質、性格、愛好各不相同。那麼,盒友們知道龍的這九子都是誰嗎?

老大囚牛 [qiú niú]:龍頭蛇身,爲神龍與此龍所生(也有說發是龍與牛或犀所生),平生愛好音樂。傳說囚牛是衆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囚牛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絃拉的音樂,因此古人便在琴頭刻上它的雕像。

老二睚眥 [yá zì]:豺身龍首,爲龍與豺狼所生。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鬥,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古人常將其形象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威力。不過其與成語“睚眥必報”中的睚眥不是一個,成語中的睚眥是怒目而視的意思,形容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老三嘲風 [cháo fēng]:形似走獸,爲龍與鳥所生,平生好險又好望。在中國民俗中,嘲風象徵吉祥、美觀和威嚴,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古人常在宮殿安置嘲風,使殿堂平添一層神祕氣氛,同時起到祛邪、避災的作用。

四子蒲牢 [pú láo]:形似盤曲的龍,爲龍與蛤蟆所生,平生好鳴好吼。傳說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爲龍子,卻一向害怕龐大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因此古人就把蒲牢的形象鑄爲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五子狻猊 [suān ní]:形似獅子,爲龍與獅所生,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喜歡煙火。古人常將它的形象用作佛座和香爐的腳部裝飾。明清時,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讓守門獅顯得更加威武。

六子贔屓 [bì xì]:又名霸下、鰲、龜趺(fū)、天下、龍龜等。外形似龜,爲龍與龜所生,善馱重物。古人爲給死後的帝王聖賢樹碑立傳,歌功頌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於贔屓背上,意在依靠他的神力,可以經久不衰,千秋永存。贔屓還象徵着“長壽吉祥”,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七子狴犴 [bì àn]:外形似虎,爲龍與虎所生,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古人將它的形象用在了大牢和衙門之上。在古裝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狴犴的形象,每當縣令出城的時候,衙役都會打出迴避和肅靜的牌子,牌子的上方就是狴犴的形象。

八子負屓 [fù xì ]:外形似龍,,爲龍與龜所生,平生好文。傳說負屓十分愛好古人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古人便把它的形象用作碑座的裝飾,是碑座變得更爲典雅秀美,和底座的贔屓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小九螭吻 [chī wěn]:龍頭魚身,爲龍與魚所生,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能噴浪降雨。於是古人便將其形象塑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用來避免火災。

以上就是龍的九個兒子了,盒友們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見到過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