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游戏大概又要抢下“一个时代”了

年轻人的世界又变了。刚刚过去的黄金周假期,《无畏契约手游》(以下简称“瓦手”)突然成了新一款线下出场率极高的游戏。

我是在景区排队时开始注意到的这个现象。

作为游戏媒体编辑,“关注别人在玩什么游戏”几乎是刻在我骨子里的习惯。出行前我就猜到了很多人会在路上掏出手机打游戏,毕竟黄金周旅游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都不夸张,但由于瓦手公测才一个多月,偶遇有妹子在玩,我还是忍不住侧拍了张照片。

但接下来几天我发现事情不简单,饭点爆满的餐厅中、小憩观景的咖啡店内、前往各大省市的火车上、景区运营的观光车/索道里、等待女友换装的妆造店前……但凡能稍微停下来休息会儿的地方,都能发现“打瓦手”的身影。

这种普遍度着实难得。节假日线下场景不单单是“游戏性之争”,“多碎片时间”+“强社交性”两大特点突出且并存,对玩法适配、用户覆盖、社交氛围等都有高要求,即便现象级产品都不一定能满足全部条件,出现在尤为年轻的瓦手身上,更是罕见。

瓦手是怎么做到的?我和这些路上遇到的年轻人聊了聊。

天南海北,年轻人都爱“选择”瓦手

“我觉得是因为打起来更爽”,今年21岁的天衡(化名)告诉我,前两年出来旅游大家都在玩另一款游戏,但线下比较特殊,就算在排队时不时也得走两步,很容易被打断,不能一直聚精会神,“瓦手刚刚好,小局打架两分钟结束,一点不妨碍做其他事。”

这大概可以对应上面提到的玩法适配,即瓦手更碎片化,对战乐趣集中爆发,更能满足节假日旅游“游戏用于打发时间,同时不能影响现实安排”的玩家诉求。

带女朋友出来玩的小良(化名)则觉得是“热爱”,他从小玩射击游戏,身边也有一群玩射击游戏认识的“哥们”,不过之前没怎么玩过射击手游,“老觉得味道不对,坚持不下来”,前段时间被女朋友带着接触到了瓦手,然后就“迷上了”。

小良的女朋友玩射击游戏要晚很多,从手游开始接触,就觉得瓦手打起来竞技性更强些,也没想到小良愿意玩下去,两个人现在经常一起排位,而且小良拉朋友入坑比她还积极。

“每天不打两把不舒服,昨天我们去真枪射击体验馆,他还让我拍了个「人生照片·瓦手版」”。

刚结束大学生活的张天(化名)给出的理由更简单,“能聚到一起”。

张天是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出来毕业旅游的,可能是因为时间与精力都比较充沛,他们玩的游戏数量很多,其中一个人手机里甚至有8款常玩的。“晚上回酒店可以玩别的,但点完菜等吃饭的时候各玩各的就不太合适了,大家都玩瓦手,自然就选瓦手”。

张天告诉我,他们水平都差不多,有时候还会用瓦手的战绩来决定“谁请客”。

……

一圈问下来说法五花八门,并不容易提炼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基本可以了解到,无论是在这些人身边还是他们这一代的圈子里,瓦手都颇为“风靡”。

值得注意的是,瓦手在黄金周之热也得益于官方运营活动的助推。

据张天所言,每天晚上8点前他们都会找个网速好的地方休息,因为要参加“瓦手答题吧”活动。这个活动从9月30日持续到10月8日,每天得分前1000名都会有100元的红包,且其他参与答题的玩家也可以获得各种游戏内外奖励,总价值超百万。

规则设置也很有“瓦手”风格,比如耗时精确到“毫秒”,答题超过时长即便正确也“计零分”,对应的正是瓦手“手速、反应、定位”等核心战斗概念。

张天告诉我,当天登录过瓦手就能参加活动,那么多人都在抢的背景下,拿到红包的爽感其实还要排在后面,主要是前1000名太牛了,“值得在朋友圈置顶一周”。

总而言之,瓦手能在黄金周假期脱颖而出并非偶然,它不仅是碎片时间中的万千可选项之一,更成为了能让年轻人一眼就看到、就想加入其中的优选项。

底子足够强大,瓦手即是“社交符号”

跳出现象看本质,瓦手能在短时间内成为“随时随地来一把”新选择的「根」是什么?我觉得不能粗暴归因于用户量大+玩法适合,毕竟大DAU的产品不止一款,论先来后到也不该是瓦手爆发,能够支撑它后追却领先的关键,大概要落到“IP深厚的社交文化积累”上:

一方面,瓦手自带强“社交标签”。

和传统FPS竞技游戏不同,瓦IP产品诞生时就带有年轻化基因。真实性与漫画感取中的独特画风,设计有梗的人物形象以及技能动作,充满激情感的游戏音乐以及冠军赛主题曲等等,都戳中了年轻用户对潮流的追求,进而引爆了他们潜在的社交主动性。

以不死鸟(火男)为例,选角时的梳头自拍动作、使用大招后整理衣襟、还有闪光技能的使用效果,演化出了大量梗图,既是乐趣的传递,也是玩家对自我的标签绑定。

从产品蔓延到玩家,“玩瓦的”逐渐成为了个性鲜明、让人忍不住想融进去的群体。

比如“瓦学弟”与“妈妈”梗火遍全网,它原本是对应CSGO的GO学长同步诞生,却要比后者传播覆盖度更广,破圈程度更深,即便不玩射击游戏的用户也大都有所耳闻;再比如线下的ChinaJoy等活动,瓦的展台前有整个现场最多的游客同嗨,以英雄魔性笑容做出来的“显眼包”也彰显着这群玩家的“个性”,走到哪里均是焦点。

线上话题和线下氛围,引动着大量泛用户对瓦的好奇心,所以当瓦手到来时,大家潜意识里就觉得它应该是“一种社交语言”,对通过瓦手打开新社交有一定期待度。因此,瓦手虽是新面孔,却无需从零开始培养社交关联,靠玩家的社交自驱性就足以打开关系网。

另一方面,瓦手体验的高包容性以及友好交流氛围带来了少见的高女性用户占比。虽然官方并没有公布过具体数据,但外部预估不会低于30%。

这同样塑造着瓦手社交的独特魅力。

相比男性用户,女玩家本身就有更强的社交开拓诉求以及社交分享习惯。过去的高门槛拦住了女玩家进入射击社交圈层,导致这块整体偏向于空白,而今去翻看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能找到大量女玩家分享自己的日常,她们拉高了游戏的流行度外显。

而且女玩家的涌入也催化了强竞技射击游戏向重社交演变,过去这个圈子里男性用户的社交纯粹围绕“技术”、“战术”交流展开,玩游戏不可避免出现“能力水平不同”导致的社交隔断,瓦手虽同是强竞技,但女玩家会引导男性用户追求部分转向社交为核。

图源:小红书用户@小蝶

不难发现,瓦手不仅是IP生态成果的获益方,亦是IP生态循环的建设者。

因为瓦IP足够有社交影响力,瓦手得以从最开始就有了超预期的关注,而因为瓦手的品质与内容承载力足够强,真正打开了移动端更大盘的用户市场,才有了整个瓦IP的阶段式新突破。

我在黄金周线下的所见所闻,正是在这种生态下结出的硕果。

正在重塑FPS手游格局

上线至今50来天,瓦手在iOS免费榜上近半时间位列第一,足见人气居高不下。但或许,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也只是未来成绩很小的一角。

当年的瓦端能爆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打开了年轻人圈层,而今瓦手同样展现着强大活力与无限可能性:从产品来看,瓦手增加了更多轻量化设计来下探移动端的用户包容性,从营销来看,瓦手团队也具备不输端游的玩梗能力与传播积累。

还是用黄金周的动作来举例,瓦手请张清河教授拍摄“瓦手兴趣班黄金周招生”宣传片。这个宣传片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热门梗,比如“红温”时“喝口丝瓜汤下下火”,也有解决“下意识移动射击”惯性的重要教学操作“打开蹲下开火”,真正“寓教于乐”。

甚至你的游戏习惯是什么,对应该先玩什么英雄,在这个PV中都解释清楚了。那些刚接触瓦手,但又不知道怎么快速上手的玩家,攻略不就有了?

并且,瓦手还找了大量主播在抖音等平台做实用攻略或直播教学。

整套规划下来,“年轻人讨论的话题”和“年轻人游戏能力的提升”融合在了一起,能触动的不只是那些已经关注到瓦手的用户,还能进一步扩圈,争取到更多泛用户。

再向远去看,已经凭借社交属性走入年轻人圈层的瓦手,既可以释放FPS游戏的魅力,它的独特生态还有望把“竞技能力”与“社交身份”绑定在一起,催生全新用户生态格局——大家在各个场景中都可以亮出瓦手,并以此快速立明个人形象,达成社交连结。

届时瓦手就会从优选项升级为必选项。

目前,瓦手正跑在这条路上,它不一定能短时间内闯至顶点,但有新生代的喜爱以及认同支撑,相信瓦手会越来越近那个未来,引领FPS手游的新时代。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