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世界又變了。剛剛過去的黃金週假期,《無畏契約手遊》(以下簡稱“瓦手”)突然成了新一款線下出場率極高的遊戲。
我是在景區排隊時開始注意到的這個現象。
作爲遊戲媒體編輯,“關注別人在玩什麼遊戲”幾乎是刻在我骨子裏的習慣。出行前我就猜到了很多人會在路上掏出手機打遊戲,畢竟黃金週旅遊用人山人海來形容都不誇張,但由於瓦手公測才一個多月,偶遇有妹子在玩,我還是忍不住側拍了張照片。
但接下來幾天我發現事情不簡單,飯點爆滿的餐廳中、小憩觀景的咖啡店內、前往各大省市的火車上、景區運營的觀光車/索道里、等待女友換裝的妝造店前……但凡能稍微停下來休息會兒的地方,都能發現“打瓦手”的身影。
這種普遍度着實難得。節假日線下場景不單單是“遊戲性之爭”,“多碎片時間”+“強社交性”兩大特點突出且並存,對玩法適配、用戶覆蓋、社交氛圍等都有高要求,即便現象級產品都不一定能滿足全部條件,出現在尤爲年輕的瓦手身上,更是罕見。
瓦手是怎麼做到的?我和這些路上遇到的年輕人聊了聊。
天南海北,年輕人都愛“選擇”瓦手
“我覺得是因爲打起來更爽”,今年21歲的天衡(化名)告訴我,前兩年出來旅遊大家都在玩另一款遊戲,但線下比較特殊,就算在排隊時不時也得走兩步,很容易被打斷,不能一直聚精會神,“瓦手剛剛好,小局打架兩分鐘結束,一點不妨礙做其他事。”
這大概可以對應上面提到的玩法適配,即瓦手更碎片化,對戰樂趣集中爆發,更能滿足節假日旅遊“遊戲用於打發時間,同時不能影響現實安排”的玩家訴求。
帶女朋友出來玩的小良(化名)則覺得是“熱愛”,他從小玩射擊遊戲,身邊也有一羣玩射擊遊戲認識的“哥們”,不過之前沒怎麼玩過射擊手遊,“老覺得味道不對,堅持不下來”,前段時間被女朋友帶着接觸到了瓦手,然後就“迷上了”。
小良的女朋友玩射擊遊戲要晚很多,從手遊開始接觸,就覺得瓦手打起來競技性更強些,也沒想到小良願意玩下去,兩個人現在經常一起排位,而且小良拉朋友入坑比她還積極。
“每天不打兩把不舒服,昨天我們去真槍射擊體驗館,他還讓我拍了個「人生照片·瓦手版」”。
剛結束大學生活的張天(化名)給出的理由更簡單,“能聚到一起”。
張天是和幾個好朋友一起出來畢業旅遊的,可能是因爲時間與精力都比較充沛,他們玩的遊戲數量很多,其中一個人手機裏甚至有8款常玩的。“晚上回酒店可以玩別的,但點完菜等喫飯的時候各玩各的就不太合適了,大家都玩瓦手,自然就選瓦手”。
張天告訴我,他們水平都差不多,有時候還會用瓦手的戰績來決定“誰請客”。
……
一圈問下來說法五花八門,並不容易提煉出一個“標準答案”,但基本可以瞭解到,無論是在這些人身邊還是他們這一代的圈子裏,瓦手都頗爲“風靡”。
值得注意的是,瓦手在黃金週之熱也得益於官方運營活動的助推。
據張天所言,每天晚上8點前他們都會找個網速好的地方休息,因爲要參加“瓦手答題吧”活動。這個活動從9月30日持續到10月8日,每天得分前1000名都會有100元的紅包,且其他參與答題的玩家也可以獲得各種遊戲內外獎勵,總價值超百萬。
規則設置也很有“瓦手”風格,比如耗時精確到“毫秒”,答題超過時長即便正確也“計零分”,對應的正是瓦手“手速、反應、定位”等核心戰鬥概念。
張天告訴我,當天登錄過瓦手就能參加活動,那麼多人都在搶的背景下,拿到紅包的爽感其實還要排在後面,主要是前1000名太牛了,“值得在朋友圈置頂一週”。
總而言之,瓦手能在黃金週假期脫穎而出並非偶然,它不僅是碎片時間中的萬千可選項之一,更成爲了能讓年輕人一眼就看到、就想加入其中的優選項。
底子足夠強大,瓦手即是“社交符號”
跳出現象看本質,瓦手能在短時間內成爲“隨時隨地來一把”新選擇的「根」是什麼?我覺得不能粗暴歸因於用戶量大+玩法適合,畢竟大DAU的產品不止一款,論先來後到也不該是瓦手爆發,能夠支撐它後追卻領先的關鍵,大概要落到“IP深厚的社交文化積累”上:
一方面,瓦手自帶強“社交標籤”。
和傳統FPS競技遊戲不同,瓦IP產品誕生時就帶有年輕化基因。真實性與漫畫感取中的獨特畫風,設計有梗的人物形象以及技能動作,充滿激情感的遊戲音樂以及冠軍賽主題曲等等,都戳中了年輕用戶對潮流的追求,進而引爆了他們潛在的社交主動性。
以不死鳥(火男)爲例,選角時的梳頭自拍動作、使用大招後整理衣襟、還有閃光技能的使用效果,演化出了大量梗圖,既是樂趣的傳遞,也是玩家對自我的標籤綁定。
從產品蔓延到玩家,“玩瓦的”逐漸成爲了個性鮮明、讓人忍不住想融進去的羣體。
比如“瓦學弟”與“媽媽”梗火遍全網,它原本是對應CSGO的GO學長同步誕生,卻要比後者傳播覆蓋度更廣,破圈程度更深,即便不玩射擊遊戲的用戶也大都有所耳聞;再比如線下的ChinaJoy等活動,瓦的展臺前有整個現場最多的遊客同嗨,以英雄魔性笑容做出來的“顯眼包”也彰顯着這羣玩家的“個性”,走到哪裏均是焦點。
線上話題和線下氛圍,引動着大量泛用戶對瓦的好奇心,所以當瓦手到來時,大家潛意識裏就覺得它應該是“一種社交語言”,對通過瓦手打開新社交有一定期待度。因此,瓦手雖是新面孔,卻無需從零開始培養社交關聯,靠玩家的社交自驅性就足以打開關係網。
另一方面,瓦手體驗的高包容性以及友好交流氛圍帶來了少見的高女性用戶佔比。雖然官方並沒有公佈過具體數據,但外部預估不會低於30%。
這同樣塑造着瓦手社交的獨特魅力。
相比男性用戶,女玩家本身就有更強的社交開拓訴求以及社交分享習慣。過去的高門檻攔住了女玩家進入射擊社交圈層,導致這塊整體偏向於空白,而今去翻看小紅書、微博等平臺,能找到大量女玩家分享自己的日常,她們拉高了遊戲的流行度外顯。
而且女玩家的湧入也催化了強競技射擊遊戲向重社交演變,過去這個圈子裏男性用戶的社交純粹圍繞“技術”、“戰術”交流展開,玩遊戲不可避免出現“能力水平不同”導致的社交隔斷,瓦手雖同是強競技,但女玩家會引導男性用戶追求部分轉向社交爲核。
圖源:小紅書用戶@小蝶
不難發現,瓦手不僅是IP生態成果的獲益方,亦是IP生態循環的建設者。
因爲瓦IP足夠有社交影響力,瓦手得以從最開始就有了超預期的關注,而因爲瓦手的品質與內容承載力足夠強,真正打開了移動端更大盤的用戶市場,纔有了整個瓦IP的階段式新突破。
我在黃金週線下的所見所聞,正是在這種生態下結出的碩果。
正在重塑FPS手遊格局
上線至今50來天,瓦手在iOS免費榜上近半時間位列第一,足見人氣居高不下。但或許,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也只是未來成績很小的一角。
當年的瓦端能爆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打開了年輕人圈層,而今瓦手同樣展現着強大活力與無限可能性:從產品來看,瓦手增加了更多輕量化設計來下探移動端的用戶包容性,從營銷來看,瓦手團隊也具備不輸端遊的玩梗能力與傳播積累。
還是用黃金週的動作來舉例,瓦手請張清河教授拍攝“瓦手興趣班黃金週招生”宣傳片。這個宣傳片中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熱門梗,比如“紅溫”時“喝口絲瓜湯下下火”,也有解決“下意識移動射擊”慣性的重要教學操作“打開蹲下開火”,真正“寓教於樂”。
甚至你的遊戲習慣是什麼,對應該先玩什麼英雄,在這個PV中都解釋清楚了。那些剛接觸瓦手,但又不知道怎麼快速上手的玩家,攻略不就有了?
並且,瓦手還找了大量主播在抖音等平臺做實用攻略或直播教學。
整套規劃下來,“年輕人討論的話題”和“年輕人遊戲能力的提升”融合在了一起,能觸動的不只是那些已經關注到瓦手的用戶,還能進一步擴圈,爭取到更多泛用戶。
再向遠去看,已經憑藉社交屬性走入年輕人圈層的瓦手,既可以釋放FPS遊戲的魅力,它的獨特生態還有望把“競技能力”與“社交身份”綁定在一起,催生全新用戶生態格局——大家在各個場景中都可以亮出瓦手,並以此快速立明個人形象,達成社交連結。
屆時瓦手就會從優選項升級爲必選項。
目前,瓦手正跑在這條路上,它不一定能短時間內闖至頂點,但有新生代的喜愛以及認同支撐,相信瓦手會越來越近那個未來,引領FPS手遊的新時代。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