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山西11個城市所有古建築和景點

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山西。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山西古建築佔全國總量的10%以上,尤以木構建築最爲獨到。

從唐代建中三年到近代1949年,這1167年的時間裏,沒有間斷,序列依然保存完整。其中,遺存元以前的木構建築518座,塔式建築657座,石窟摩崖481處,唐至清,彩塑遺存總量高達12000餘尊,寺觀壁畫總面積達7392平方米。

對於山西旅遊,交通是一個大問題,因爲景點分佈很散很廣,且大部分都在村子裏,所以自駕前往是最好的選擇。

本次介紹山西11個城市所有有名的景點,主要是人文與古建築景點,因爲實在太多了,名氣小的就不舉了,如果有遺漏的,hdm可以在評論區補充~

ps:因爲文章只能支持插入100張圖片,所以最後幾個景點就沒放圖啦。見諒見諒

太原作爲山西的中心,也是交通中心,這裏就以太原爲中心點,太原以北、太原以東、太原以西,太原以南來介紹各個城市~

按距離太原位置由近及遠

太原以北:忻州、朔州、大同

太原以東:晉中、陽泉

太原以西:呂梁

太原以南:臨汾、長治、運城、晉城

一、太原

1.晉祠

晉祠是祭祀西周初晉國第一任諸侯姬虞的祠堂。晉祠文化遺存極爲豐厚,有宋、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各式建築100餘座,宋元以來雕塑100餘尊,鑄造藝術品30餘尊,歷代碑刻400餘通,詩文匾聯200餘幅,古樹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樹30株。在一處文化遺產中保存有如此衆多的文物精品,實屬罕見。

參觀時長:1-3小時

2.山西博物館

主館共有四層,基本陳列以“晉魂”爲主題。珍貴藏品約40萬件,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明清晉商文物等頗具特色。

參觀時長:1-3小時


3.青銅器博物館

4.晉商博物館

我國第一個立體展示晉商文化的大型博物館


5.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原名方山,風光秀麗,歷史上曾經是北齊皇帝商歡的避暑宮

6.太山龍泉寺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風峪溝,始建於唐景雲元年(710年),原爲道觀,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時改爲寺廟。

ps:目前應該是關了,沒開放。


7.雙塔寺(永祚寺)

永祚寺始創於1599年,寺廟依山而建,現存雙塔、過殿和後殿。後院現存大雄寶殿、三聖閣、禪堂、方丈等建築。

雙塔寺的大雄寶殿,是磚砌的仿木建築。整座建築沒有樑架,不用一根木頭,全由磚砌而成,磚砌雕花精細而大方。



8.純陽宮

道教著名宮觀。始建於元代,內主要建築有呂祖殿、迴廊亭、巍閣、配房、磚券窯洞、關公亭等;主體建築呂祖殿,面闊三間,雄偉壯觀,殿內原奉呂洞賓塑像。宮之四隅各建八角攢尖亭一座。昔是太原道教著名宮觀之一。

9.蒙山大佛

原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原本高度約爲46米。現在的大佛頭部爲後人新鑿的。

10.太原古縣城

城內歷史建築遺存衆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襲了晉陽古城“城池鳳翔餘”的古老建築格局,猶如一隻頭北尾南的鳳凰,自古就有“鳳凰城”的美譽,是2500年晉陽古城文脈的延續。 

在太原縣城,城內外共留存大小寺廟、樓閣、祠堂幾十處,比如劉王祠、尹公祠、關王祠、崇聖祠、節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趙襄子祠等。

11.竇大夫寺

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竇犨(chōu)而建的祭祀建築,也是歷代地方守臣及民間百姓的祈雨場所。

二、忻州

1.忻州古城

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華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歷代多爲郡、州治所,險關要塞,人傑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

2.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東北部五臺縣境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北臺葉門峯海拔3058米左右,被稱爲“華北屋脊”。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臺之稱,五臺山,更與尼泊爾的藍毗尼花園、印度的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爲世界五大佛教聖地,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着**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爲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3.佛光寺

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寺內主要軸線爲東西方向,依據地形處理成三個平臺。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爲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爲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爲明、清時期的建築。 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 

4.南禪寺

距今1200多年,佔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合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

大殿爲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 ,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

5.雁門關

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爲“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爲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爲“外三關”。

三、朔州

1.朔州古城

山西省現存較早、殘垣保存較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1600米,周長6800米,總佔地 288萬平方米。現存城牆殘高8米,底寬約15米,頂寬約10米,城牆上部建築構造現已不明。

歷史上,匈奴、突厥、回紇、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南犯取晉,多先圍守朔州,而後入雁門,直取晉陽。

2.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

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全塔無釘無鉚、精巧絕倫,塔內供奉着兩顆釋迦牟尼佛牙。

應縣木塔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3.應縣淨土寺

淨土寺主殿大雄寶殿,重建於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廣各三間,平面略成方形,單檐歇山頂,屋頂平緩,斗拱疏朗,側角升起顯著,雖經歷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內有清代壁畫,內容爲佛教故事等,構圖和技法具民間傳統畫風。殿內藻井及天官樓閣造型美觀,構思繁複,結構玲瓏。爲金代精緻的建築模型和工藝美術品,是研究金代建築規制和造型的實物資料。 

4.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東大街北側。 佔地面積23400平方米。 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敕監造。 

5.右玉殺虎口

殺虎口,也稱西口。緊鄰晉蒙兩省交接處,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建於明朝,是明長城北部的關口之一。古稱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殺虎口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6.舊廣武古城

城牆根爲石砌,上爲磚砌,底寬5丈,高3丈8尺,整個古城分東、西、南三門,古城內街道建築佈局基本保留原制,是研究遼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實物資料。

舊廣武城也是中國現存遼代古城中最完整的一座,這裏曾經是遼宋各代的前沿陣地,保存了大量古代戰場的文化信息。



四、大同

1.大同古城

大同城築邑歷史悠久,早在作爲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時候,就已經修築有規模宏大的城池。

到了明朝初期,由於是京畿屏藩,軍事位置十分險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徐達在北魏、唐、遼、金舊城基礎上對其進行增築。城牆高達14米,上寬12米,下寬18米。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四角墩外各建控軍臺一座。城設四門,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其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城牆高大雄偉,堅固險峻,佈防嚴密,各種防禦設施齊備,自成一體,是中國古代軍事建築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名城。

由於它在北部邊防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鎮”,“北方鎖鑰”之譽。


2.大同市博物館

大同市博物館下轄九座分館: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大同紅色記憶館、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明堂遺址博物館、北朝博物館、魁星文化博物館、平城記憶館、梁思成紀念館、魏碑書法家張靄堂故居紀念館,現有館藏文物17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3000餘件。


3.華嚴寺

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

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後毀於戰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華嚴寺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佈局嚴謹。

佔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羣。

4.法華寺

始建於元末明初,是大同市現存唯一一座覆鉢式琉璃**塔,因塔內存有一部《法華經》而得名。

整個寺院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對稱,塑像靈動豐潤,形象生動。壁畫色彩豐富,人物衆多。多民族融合與異域色彩結合的特點濃厚。

5.善化寺

善化寺,俗稱南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稱開元寺。五代後晉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圓滿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統十年(1445)明英宗賜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

善化寺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坐北朝南,漸次展開,層層迭高。前爲山門,中爲三聖殿,均爲金時所建。遼代遺構大雄寶殿坐落在後部高臺之上,其左右爲東西朵殿。東側爲殊閣遺址,西側爲金貞元二年(1154年)所建普賢閣。

寺內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畫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

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爲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 

6.雲岡石窟

開鑿始於北魏時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將都城從盛樂遷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爲盛樂與平城之間的交通要衝。文成帝即位以後,令沙門統曇曜主持復法大業。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雲岡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遷都洛陽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

7.渾源懸空寺

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始建於北魏後期(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懸空寺”建築極具特色,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

8.平城代王府

明代規模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以三大殿爲中心,佔地19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餘間。

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爲藍本營建,在遼、金西京國子監的基礎上興建王府,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先後有11位代王在此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末代代王朱傳㸄被執,王府毀於大火,僅九龍壁倖存。

9.大同土林

當地人叫" 石板溝",是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杜莊村的一處自然風景區,當地人稱之爲“石板溝”或“狐仙廟”,是目前華北地區唯一已知的土林景點。土林處在東西約一公里、南北長約三公里的區域內,土林中的土柱、土壁天然而成各種造型,宛如一尊尊雕塑,令人稱奇。

五、晉中

1.雙林寺

雙林寺,原名中都司,位於山西省平遙縣西南六公里橋頭村,其地本爲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雙林寺佔地面積約爲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雙林寺中現存最古之碑爲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於武平二年”尚可辨認。“武平二年”(571年)乃北齊年號,既是重修,其創建年代必早於此。即使從北齊算起,中都寺也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春秋了。

2.鎮國寺

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

鎮國寺的建築,以萬佛殿爲最早,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時的風貌,是中國佛教寺院中現存的三處五代建築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國寺廟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這個時期,北漢僅僅擁有山西中南部的一小片領土,無力同後周王朝政權抗衡,便大力提倡崇信佛教,爲求得佛祖庇佑,在所轄境內大修佛寺。 鎮國寺內有不少文物提供了寶貴的研究史料。如東西碑亭五代時期的半截碑,殘缺不全的文字中,記載了北漢小朝廷的宮廷鬥爭。 

3.介休張壁古堡

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

張壁古堡遵循中國傳統星相和堪輿理念建造,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張壁古堡村名的來由也源於二十八星宿之張宿、壁宿。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堡門,北堡門爲磚砌,門外建有一座提升防禦能力的甕城,甕城之上還建築了多座宗教祠廟。甕城城門面向正東偏北開設,與北堡門構成了兩道堡門。兩道堡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既遵循了古代軍事防禦的原則,同時又寓有風水不外流之意。

4.綿山

綿山起源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

綿山風景名勝區的仿古建築羣風格多樣。人文景觀:龍頭寺、龍脊嶺、李姑巖、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雲峯寺、正果寺、介公嶺;自然景觀:棲賢谷、古藤谷、水濤溝。 

5.祆神樓

祆神樓位於山西省介休市順城關大街東側,民間俗稱玄神樓,創建於北宋。

祆神樓是一座雄偉高聳、建築風格獨特的木結構樓閣。它集山門、樂樓、過街樓於一體,三重檐十字歇山頂結構,建造風格獨特、結構嚴謹、比例協調,屋頂琉璃精緻華美,檐下木雕與衆不同,是研究中國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樓與萬榮縣秋風樓、飛雲樓相頡頏,有三晉三大名樓之美譽。  

6.榆次老城

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古城舊址上修築進來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

7.榆次常家

始建於乾嘉年間,後多次修繕,佔地60萬平方米,有房屋4000餘間、樓房50餘座、小園林13處,建築佔原車輞村的一半。1947年,因戰爭被毀多處,後得到修復。

被稱爲“儒商世家”的榆次東陽鎮車輞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築羣。

8.靈石王家(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餘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

9.祁縣的渠家和喬家

渠家大院與祁縣的喬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等晉商大院,堪稱民宅建築藝術中的典範。

10.太谷曹家

曹家大院是明清晉商鉅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

六、陽泉

1.藏山

藏山古名盂山。國家級AAAA風景區,坐落在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東大門的陽泉市盂縣城北18公里處萇池鎮藏山村東的重巒疊嶂中,東臨石家莊,西接太原市,南望娘子關,北倚五臺山和西柏坡,造化神奇,獨鍾靈秀。

相傳春秋時晉國大夫趙朔被晉國公殺害,趙朔死前將遺腹孤兒託付給門客程嬰,程嬰捨去己子,攜趙朔的孤兒趙武潛入盂山藏匿15年之久,後人就把盂山改名爲藏山,並立祠祭祀,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爲山西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2.報國寺

相傳後周皇帝年幼,契丹入侵,朝廷派趙匡胤北上禦敵。不料,中途發生“陳橋兵變”趙匡胤皇袍加身,取後周而代之,周世宗之女柴花公主從小性情剛烈,不甘身委於趙宋,連夜逃走,來至水神山覺復國無望,而後自盡於水神山抱泉樓側一棵棗樹上。當地百姓爲紀念這位可歌可泣忠烈女子,紛紛捐錢、捐物建寺紀念。2011年,盂縣佛教協會爲弘揚水神山烈女忠義精神,再現後周文化的情韻,重新修復報國寺。

3.普濟寺

普濟寺,原址侯莊村東南的水溝灘,因舊址塌毀,於元大德四年(1300)仿始建模式移建現址。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或補葺。


4.平定固關長城

固關長城位於太行山西側的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新關村,北起娘子關嘉峪溝,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長20公里,是內長城重要的關隘。固關長城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現存可考石砌內長城,是我國最早的明代內長城,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稱之“有小八達嶺之風韻”。據羅先生考證,固關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的萬里長城還早155年。雖然現存遺蹟多爲明代建築,但從始建年算起,它已有2374年的歷史,國內少見。

固關是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其餘三關是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爲“京畿藩屏”。關城初修於明正統二年(1437),當時叫“故關”,在今平定縣娘子關鎮舊關村。嘉靖二十二年(1543),“虜寇太原密邇故關,其關雖地當衝要,而舊城險要不足”,於是西遷十里築新城,取“固若金湯”之意,改“故”爲“固”,並於其後修復了關城兩側的長城。《呂氏春秋》所指“天下九塞”之一。

5.娘子關

娘子關 [1]最早爲唐太宗李世民胞姐平陽昭公主 [6]所築。現存的關城則是築建於明代時期,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

東門爲一般磚券城門,匾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爲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

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臺、點將臺、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傳說爲唐代平陽公主駐防時所建。

娘子關爲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朝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


6.關王廟

關王廟,位於山西省陽泉市郊東北5千米白泉鄉林裏村玉泉山腰。關王廟寬約45米、長約90米,佔地面積4050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 

關王廟依山而建,座西南朝東北,呈二進院落。中軸線依次爲馬殿(山門)、獻殿、正殿,獻殿前左右兩側爲配殿,正殿前右側爲官窯,左側置圍廊。其中正殿爲宋代遺構,官窯爲清代建築。關王廟正殿是中國現存已知最早的祀典武聖關羽的木結構建築實物,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 


7.大汖古村

一個古老寧靜的古村落—大汖村,盂縣大汖村有着15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盂縣現存最古老的村落。


8.瓦嶺古村

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胡拓和他的外甥在這裏駐兵打仗。現在瓦嶺好多流傳下來的地名如大寨堖、跑馬堰、寨堰圪梁這些都和戰爭有關係。

七、呂梁

1.北武當山

中國道教發源地,也是北方道教聖地,被譽爲三晉第一名山。

2.磧口古鎮

磧口鎮位於晉西呂梁山西麓,黃河之濱,臨縣之南端。明清至民國年間,憑藉黃河水運一躍成爲北方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是晉商發祥地之一。

3.劉胡蘭紀念館

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建於1956年,後於1957、1976年兩次擴建。


4.交城卦山

因羣峯環列形同卦象而得名,有許多神祕的民間傳說,被道家視爲天然道場,文化積蘊深厚。

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的天寧寺、鑄鐵碑、毗盧閣、唐槐等景點。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剎爲一體的三晉旅遊景點。宋代書畫家米芾將它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稱譽爲“第一山”。


5.玄中寺

玄中寺位於山西省交城縣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建成於承明元年(476年)。因此地層巒疊嶂,山形如壁,故又改名“石壁寺”。 

從北魏到隋唐,玄中寺先後駐錫過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三大祖師,彌陀淨土信仰從士人階層迅速向中國民間流傳,進而開宗立派,並遠播朝鮮、日本,玄中古寺成爲繼廬山東林寺之後,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又一個祖庭。 

6.安國寺

安國寺,原名安吉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西10公里的烏崖山麓的一個石窪之中,總佔地面積約4700平方米,始建於唐貞觀十一年(637年)。 

安國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平面呈曲尺形。共計四進院落,主院分上下兩層,偏院分內外兩進。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銅塔樓、鍾、鼓樓、十王殿、東廂房、于成龍讀書樓、於中丞公祠、磚塔等。

7.寂照寺

創建年代不詳,寺內現存有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有修葺。 

寂照寺坐北向南,二進院落佈局,中軸線上由南到北依次爲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兩側觀音殿和伽藍殿,由北向南兩側依次有龍王殿、祖師殿,羅漢殿、地藏殿,二進院東廂房、西廂房,一進院東廂房、西廂房、東禪房、西禪房。 


8.臨黃塔

創建於隋開皇四年(584年),原爲阿育王塔,後歷代皆有修葺。清雍正十四年(1732年)重建,始成今日之造型。塔爲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高18米。塔體一、二層爲實心,以上五層檐下均仿木構磚雕斗栱飛椽,塔頂爲攢尖頂,用黃色琉璃脊瓦覆蓋。

八、臨汾

1.汾城古建築羣

原爲太平縣城,唐初爲尉遲恭的封地一鄂公堡。 古太平縣城在唐貞觀七年(633年),由古城鎮遷於此地,經歷朝歷代建設,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築,被譽爲“山西省十大古建築羣之一”。

汾城古建築羣現存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的建築遺構12處40餘座,總面積大約爲二萬平方米,以鼓樓爲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爲城隍廟、文廟、明倫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洪濟橋、城牆等。主城牆始建於唐貞觀七年(633年)。

2.晉國博物館

依託“曲村-天馬遺址”而興建的山西省首座大型遺址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座晉文化專題博物館。

曲沃縣晉國博物館以晉文化爲主線,打造了晉國曆史文化展、“曲村-天馬遺址”發掘史展、晉侯墓地遺址展三個基本陳列展。截至2021年末,曲沃縣晉國博物館有館藏文物312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09件/套。

3.雲丘山

古稱崑崙山,是堯、舜、禹之望嶽,華夏鄉土文化的地理標誌,中華農耕文明及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也是中和文化非遺傳承地。自中古及下,雲丘山在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中融匯萬千。

景區道教文化興盛,殿宇、洞觀爲數衆多,是全真教龍門派開山祖庭,有“北雲丘、南武當”之稱。

雲丘山道教文化與雲丘書院,多寶靈巖禪寺所代表的儒釋文化相融相生,和諧共存。

同時,雲丘山還完整保存有11座千年古村落,是罕見的晉南窯洞建築古村鎮羣落。

4.洪洞大槐樹

以“尋根”和“祭祖”爲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

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時間從北宋末年宋室南遷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形成高潮,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歷時訖宋徽宗建中**元年(1101年)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約700餘年的時間。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

爲了鞏固明朝統治的經濟基礎,朱元璋實行移民屯田,獎勵墾荒的民屯、軍屯、商屯之制。遷徙長達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個姓氏,由這裏遷往各地的移民後裔,數以億計。

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遍佈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份。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


5.廣勝寺

始建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

唐大曆四年(769年),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重建。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燬,隨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今臨汾)一帶發生大地震,寺廟建築全部震毀。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

洪洞廣勝寺景區分爲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築。飛虹塔、《趙城金藏》、水神廟元代壁畫,並稱爲“廣勝三絕”。

《趙城金藏》是宋代我國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版式,這部藏經是唐代三藏大法師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經卷中譯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視爲稀世瑰寶,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並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水神廟是我國現存最爲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廟宇,始建不晚於唐代,水神廟內的元代壁畫以祈雨、行雨、酬神爲主線,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6.壺口瀑布

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

7.小西天

是一座佛教禪宗寺院,由明代東明禪師創建於明崇禎二年。初因大雄寶殿內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後因重門額題“道入西天”,又爲區別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8.東嶽廟

始建於漢代,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體現了漢族作爲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築的佈局與構建同宮殿建築一致,建築體制略有簡化。


9.千佛崖

千佛崖現存有唐長慶二年(822)、明正德五年(1510)銘文,從銘文中可以斷定千佛崖始創於唐代。


10.蘇三監獄

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僅有的一座明代形制的監獄,也是現存最早的監獄。

蘇三監獄因北京名妓蘇三(玉堂春)蒙冤落難囚禁於此及戲劇《玉堂春》的流傳而聞名遐邇。

蘇三監獄主要由普通牢房、死囚牢房組成。兩排12間普通牢房中間上空,鐵絲網密佈,銅鈴高懸,稍一碰觸,便鈴聲大作,真可謂是天羅地網,插翅難飛。每間牢房僅4平方米,陰暗潮溼,終日不見陽光。牢內目前陳列着明代律法和各種刑具實物,還陳列着蘇三蒙難的實物。

死囚牢俗稱“虎頭牢”,牢門上刻畫着的“狴犴”頭像,酷似“虎頭”,青面獠牙,猙獰可怖。死囚牢院內有枕頭窯一孔,隔爲三間,西側的一間當年囚禁過蘇三。牢門共有兩道,死囚牢房牆厚達1.7米,其內填滿流砂,以防死囚犯挖牆逃跑。蘇三監獄外院東房,是展現蘇三悲歡離合故事原由與背景的蠟像館。

11.姑射山

至2014年,整個景區可遊覽面積約有40平方公里左右,大小近百處景觀分佈在山內,比較著名的例如神居洞、蓮花洞、鐵佛洞、王母閣、八仙洞、雲霧寺、會仙台、韓湘子廟、捨身崖、烏龍潭、如意溝、宋王石、梳妝檯、將軍帽、南天門、拴馬樁、仙鏡石、棋盤石、馬蹄戰、九孔山等等。

12.堯帝陵

帝堯姓伊 ,名放勳,爲帝嚳之子,帝摯之弟,黃帝的曾孫,他13歲輔佐帝摯,受封於陶,15歲又封於唐,爲唐侯,故號陶唐氏。16歲時即天子位,定都平陽(山西臨汾),以火德王天下。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爲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裏爲主進行祭祀活動。

今天的堯 陵在山西臨汾市東北約七十里的郭行村西隅,陵的周圍土崖環抱,陵阜崇隆,澇水經流其南。陵前祠宇恢宏,松柏蒼翠。


13.霍州署

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3.85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爲元、明、清古文化遺產。

無論其位置選擇、建築規模,還是整體佈局、形制設計,均爲全國現存同類衙署之冠,是中國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州級署衙。

霍州署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北保定總督署、河南內鄉縣衙共同爲“中國四大古代官衙”。


14.麻衣寺

始建於金代,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安澤縣和川鎮嶺南村西約2公里的九龍山之巔(海拔1022.5m),是岳陽古八景之一。


九、長治

1.通天峽

以貫通虹梯關與東寺頭的大峽谷爲軸線,集雄、奇、險、秀於一身,融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爲一體,擁有“大峽谷、仙人峯、虹霓瀑布及虹梯古關”四大特色區域。堪稱北方小九寨。

2.八泉峽

原名“八道水”,因峽谷中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而得名。景區內有門樓景觀、峽谷景觀、索道景觀和步道景觀四大遊覽區域,主要景點36處。

被稱爲“太行第一雄峽”,雄居太行山大峽谷中段。

3.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戰歷史的大型革命紀念館,歷史類博物館。 

館區主要分爲主展區和遊覽區兩大部分。主展區包括八路軍簡史陳列廳、八路軍將帥廳、日軍侵華暴行廳;遊覽區包括八路軍游擊戰術演示廳、八路軍抗戰紀念碑、八路雄風碑林、徐向前元帥紀念亭等。 


4.天台庵

始建於唐天祐四年(907年),爲北方天台宗庵院,佔地面積970平方米。 

現僅存正殿和一通石碑。正殿是中國現存四座唐代(618~907年)木結構古建築之一,與五臺山南禪寺大殿的建築結構相近,體現唐代建築的特點。

5.金燈寺

原名寶巖寺。石窟開鑿于山巔自然形成的石凹內。開鑿年代從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止,歷時60餘年。石窟和建築坐北朝南,依崖佈列,現存七進院,洞窟14個,佛龕37個,摩崖造像500餘尊。木構建築有延壽殿、關公殿、丈八佛殿等34間,寺內保存歷代碑、碣20餘通。


6.正覺寺

建於唐開元年間,初名開元寺,乃大夫李遵舊宅,寺內舊有銅模唐明皇像。宋代改名正覺寺。

清乾隆《陽湖縣誌》記元人薩天錫《正覺寺晚歸》詩云“粥魚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雲滿衣。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深夜長廊靜,多應獨自歸”。

7.崇慶寺

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北靠紫雲山龍脈,左右有護山。

崇慶寺宋代彩塑,風格鮮明,造型精妙。各類塑像在寫實的基礎上而注重精神內涵的塑造,既有深入的個性刻劃,又富有別具特色的裝飾效果。

8.法興寺

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的後涼神鼎元年(公元401年)。

法興寺坐北朝南,現存平面佈局爲唐代特徵,經樓、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軸線依次佈列山門、舍利塔、圓覺殿和菩薩殿,兩廂爲關公殿、伽蘭殿和碑廊。現存自唐迄清碑刻17通,記載了寺史沿革和建制情況。 

9.龍門寺

始創建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佔地面積5070平方米。

龍門寺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築集於一處,是河谷內歷史最悠久、現存文物建築最多、跨度時間最長、石刻史料最豐富的寺院。

10.大雲院

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寶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餘間。

大雲院坐北朝南,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大雲院分前後兩進院落。現存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三佛殿及前院東西廂房。除大佛殿、七寶塔爲五代(907~960年)建外,其餘大多爲清代建築。大佛殿的普拍枋,是中國木構古建中使用最早的實例,

是中國木構建築由唐朝模數制向宋代營造法式演變的活化石。

十、運城

1.運城鹽湖

地處晉南盆地腹地,秦晉豫黃河轉彎處,南依中條山,北靠峨嵋鳴條崗,東連涑水瑤臺,西接黃河古渡。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處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 

2.永濟五老峯

中國北方道教文化名山,始於北周,隋唐宋元明清達鼎盛時期。被封爲第五十二福地。

與晉北佛教聖地五臺山對峙、與西嶽華山相望,有“東華山”之美譽。

寺、觀、廟、宮遺址上下大小有64處。從現存的碑刻記載考證,早在北周時期就出現宗教活動,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至十五的朝峯廟會興達500年之久,歷代文人多在此誦經.論事.攬勝,傳跡甚多。

3.謝州關帝廟

供奉着三國時期的蜀漢大將關羽。

4.芮城永樂宮

創建於公元1247年至1358年間,原名大純陽萬壽宮,爲紀念八仙之一呂洞賓而建,因地處永樂鎮,俗稱永樂宮。

是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爲完整的道教宮觀,同北京的白雲觀、陝西鄠邑區的重陽宮並稱爲全真道教三大祖庭。


5.萬榮后土祠

中國民間廣泛信仰的神祗,總司土地之神。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

現存后土祠,雖不及唐宋時之壯觀,但其佈局嚴謹完整,仍爲國內最具規模的后土祠廟之冠。

6.稷王廟

始建於元朝,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佔地面積4100平方米。

稷山稷王廟坐北向南,南北長108米,東西寬38米,佔地面積4100平方米。平面佈局採用中國傳統中軸線對稱式。原山門早毀,自前向後,有獻殿、后稷殿、八卦亭、姜螈殿等,兩側配有鍾、鼓樓。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前後無檐牆,直通稷王殿。 

7.飛雲樓

純木質結構,被譽爲“中華第一木樓”。

元明風格建築,高23.19米。

全樓斗拱密佈,玲瓏精巧,與應縣木塔並稱爲“南樓北塔”。

飛雲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爲五層,總高約23米。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樓,半截插在天裏頭”。

8.鸛雀樓

始建於北周時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燬,1997年12月,鸛雀樓重建。

鸛雀樓爲高臺式十字歇山頂樓閣,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國仿造樓中較爲精緻的。鸛雀樓整個的油漆彩畫,是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多方考察搶救,重新創作設計,故鸛雀樓是國內唯一採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築。 

9.普救寺

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

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爲古時永濟八景之一。

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爲“鶯鶯塔”而聞名遐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着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爲蜚聲著譽的遊覽勝地。


10.舜帝陵廟

分舜帝大道、舜帝廣場、舜帝公園、舜帝陵廟四大部分。陵廟又分神道、陵園、皇城三部分。神道上連理神柏,世間罕見;陵冢上五子古柏,蒼勁肅穆;皇城城牆高大,廟內建築佈局合理,保存完好。


11.大禹渡

地處秦晉豫三省交界處的芮城縣縣城東南黃河之濱,依崖傍水,風景宜人。

12.風陵渡

坐落於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核心區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鎮,背靠中條山,南臨黃河水,與華山隔河相望。

13.萬榮李家大院

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爲“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

整體建築爲豎井式聚財型山西四合院,同時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因李子用曾留學英國,部分院落爲“哥特式”建築,是南北融匯、中西合璧、三晉無匹的晉商大院。

14.夏縣司馬光祠(司馬溫公祠)

司馬溫公祠是祭祀我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的聖地。

司馬光,字君實,運城市夏縣人,爲宋代宰相,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著有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偉大著作《資治通鑑》,死後歸柩故里,並贈封爲溫國公。

十一、晉城

1.珏山

古有“晉魏河山第一奇”之美稱,“珏山吐月”爲晉城四大名勝之一。佛道名山,傳齊隋泰斗慧遠大和尚在此始建青蓮寺,密、禪、淨土,各宗皆精,名僧輩出,時稱佛都。現存宋建唐塑,列爲國寶。

2.大陽古鎮

一座擁有兩千六百多年曆史的古鎮。古稱陽阿,歷史上秦皇在此置縣,漢承秦制且封侯於此,西燕設此爲郡,它先後爲縣、侯國、郡的治所長達八百餘年。

大陽明清時期仕官如林,同時大陽因手工制針業發達,被譽爲“九州針都”。由西漢至明清,大陽的歷史上湧現出了衆多的傳奇人物,色藝雙絕的趙飛燕,首創諸宮調的孔三傳,耿介不阿、上萬言書的茹太素,爲國捐軀的武狀元張大經等等。

大陽古鎮擁有規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築羣,被稱爲“中國古城鎮活化石”。

3.青蓮寺

因寺內的釋迦牟尼端坐於蓮花座之上,故名青蓮寺。古寺建於北齊天保年間;新寺建於唐大和二年(828年)。

寺內現存唐、宋、明、清諸代碑刻十通,真、草、隸。篆各種字體齊備,是研究寺廟歷史及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4.玉皇廟

創建於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是古代澤州規模較大、影響較廣的道教廟宇。

5.皇城相府

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

其由內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組成,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莊巍峨壯觀,鬥築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羣,被專家譽爲“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6.海會寺

創建於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唐昭宗御賜名爲“龍泉禪院”。 [3]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太宗又賜名爲“海會寺”。 

海會寺內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組很有價值的古建築羣。

現存古建築中古建專家讚譽的“國之瑰寶”的琉璃懸閣寶塔,是中國樓閣式塔中的佳例。寺內海會別院,爲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張慎言讀書講學之所。

7.開化寺

創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金皇統元年(1141年),建觀音閣,歷經元明清各代,屢有修葺。 

大雄寶殿樑架上仍保留宋代彩繪,殿內四壁保留着繪成於北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的壁畫,主題內容是佛傳故事。畫面建築瑰麗,人物形象逼真,服飾色彩鮮豔,衣褶線條流暢,頗富美感質感。堪稱壁畫佳作。 

8.崇明寺

創建於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 

9.炎帝陵

俗稱“皇墳”。陵後的五穀廟原來建築規模龐大,現僅存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幾間,爲元代所建,高平炎帝陵內有發現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該碑刻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爲“生員申道統立”。

10.湘峪古堡

蜂窩式城堡,全爲磚石土木結構建造。

該城由孫居相、孫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於明天啓三年(1623年),竣工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於孫鼎相在孫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擔任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爲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稱爲“三都古城”。

11.柳氏民居

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後人,祖籍沁水的陝西華昌府通判柳遇春修建的故居。創建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風板上尚存有楷書題跡:“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從現存民居建築形制、風格上看,清代屢有修葺、增建。

12.王莽嶺

南太行的最高峯。 地處黃土高原與中州平原斷裂帶最險要處,爲典型的嶂石巖地貌,是八百里太行景觀的典型代表。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