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的《大護法》被很多人稱爲國內成人動畫的里程碑,也是中國動畫電影歷史上第一個自封pg-13的作品,當年由於其一反常態的審美在電影院內經常能聽到小孩此起彼伏的哭聲。
其實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大護法》冗長還帶點迷惑的敘事節奏,其不明所以的臺詞與角色荒誕的行爲常常讓人摸不着頭腦,並且想要表達與隱喻的東西太多,導致主線缺乏情緒遞進的過程,整個劇本品起來也是寡淡如水。
不過即使來到六年後的如今,也很少見到有動畫電影能像《大護法》一樣赤裸裸的諷刺社會體系與現象,甚至包括導演不思凡在內,他的心態都在如今千變萬化的電影市場上發生了轉變。
這大概率也是爲什麼《大護法2》遲遲不來,卻讓我們等來了一部原創新作《大雨》,起初電影的排場少之又少,宣發也不如大多數電影廠商那般在短視頻領域狂轟亂炸,事實上你所能在網上搜集到的信息基本僅限於預告與零散的點評,《大雨》就如同它的標題一般僅僅只是一次無關緊要的天氣,這樣不留下任何痕跡的結果不是在沉默中以過硬的質量爆發,就是被埋沒在罵名與“江郎才盡”的唾沫之中,一個試探國內電影市場的犧牲品。
我抱着後面的想法膽戰心驚的進入影院,身旁跟隨我的是不久前才被我用不思凡戰果累累的職業生涯洗腦的朋友,隨後我們都在電影結束後不約而同的發出了“牛逼”的聲音,只不過我的“牛逼”更多是迎合,我想不思凡不光印證了我的想法,似乎也抱有一定的僥倖心理去豪賭前者。
首先爲什麼我說不思凡是在豪賭電影的成績,因爲《大雨》的水墨風真的太精美了,精美到不像是一部能零宣發不按套路出牌的商業電影,有水天一色的雲水青山,有玉髓蒼白的青山綠水,也有漫天黃葉金盞麥田裏一抹無處安放的白,風景色彩的搭配是中國人對於傳統色彩凝聚的萬千詩意,如微微泛起白霧的山村小巷、執筆勾畫的山竹綠林、身着戲服一唱三嘆的籠中之鳥,所見之處皆是地域文化的作秀,哪怕是站在世界頂峯俯瞰全貌,《大雨》也是那個名列前茅的存在。
另一方面,電影的動作戲與技術相比《大護法》嫺熟了不少,槍戰環節與美國西部片一樣乾脆利落,爲了以防高潮戲來的不夠亮眼,不思凡甚至在2維動畫中採用了極爲稀少且效果完全不亞於真人電影拍攝的3維長鏡頭,來在一個地點串起多個角色與陣營,時間長到暈3d觀衆都可能會產生不適的尺度,已經以近乎炫技的方式不費吹灰之力的把經費消磨殆盡。
最後一點,《大雨》的小孩配音真的相當精彩,可以說是目前我看過的國產動畫裏最有感情的,沒有任何捧讀的感覺,後來我才發現不思凡是真的找了一個小孩來配音。
如果說上述一切都是作爲試探市場的基底而生,那這交易未免也有點太過奢侈,可以說不思凡在該下功夫的地方一點也沒含糊。
然而萬萬令人沒想到的是,作爲曾創作過《大護法》、《白鳥谷》、《妙先生》的導演,卻在最核心的劇本水平上,出現了爭議不斷的輿論,所以前者靠質量取勝的想法似乎又開始動搖。
《白鳥谷》
雖然不思凡充沛的價值觀表達慾望在觀衆評價上一直存在着兩極分化的情況,但《大雨》可以說踩中了大部分觀衆的雷區,甚至拋棄掉了以成人動畫爲代表的那一方,完全淪爲了一部可面向全年齡的動畫。
關於這點導演不思凡自己也曾說過,他的下一部作品不會太過深刻,而是迴歸到劇本創作本身,讓“道理”服務於劇本,避免喧賓奪主。
從導演的觀念出發,《大雨》的劇本敘事其實相比《大護法》確實更加成熟了,有起因結果,有信息井噴,有情感過渡,也有暗線隱喻,只是他依然沒有放棄那個詭譎迷幻的世界觀,導致明明電影迴歸了商業的本質,卻依然有着與衆不同的駭人氣息。
《大雨》的主線並不複雜,講述的是一對父與子在充滿偏見與貪婪的世界裏尋求公正與親情的故事,但導演不思凡卻爲了豐富情節的層次從而增添了多個角色,來完成足夠可信的世界觀搭建。
有以守護自然爲代表的夜翎人組織,有腐敗貪污的官員,有模棱連可爲藝術與現實舉棋不定的鬼魂少爺影之,還有思緒萬千兩袖清風的柳大樂,最後是以貧困的老百姓爲代表的父子——饅頭與大谷子。
爲了串起錯綜複雜的關係,不思凡以戲鼓船作惡貪婪的鬼魂與寶藏爲主,作爲不同羣體截然不同的動機來呈現《大雨》的羣像劇。
這樣做的好處自然是有充足的發揮空間,可供不思凡繼續像《大護法》一樣晦澀的刻畫社會價值矛盾,並且能在不影響主線清晰度的情況下拉昇劇本深度。
壞處則是一部電影無法同時講述多個角色的命運,所以觀衆的第一觀感絕對會是虎頭蛇尾、草草了事,這也是《大雨》目前負面評論最多的概述。
但電影真的沒有講清楚陣營間的快意恩仇與凌亂嘈雜的世界觀設定嗎?
影片開頭是一段饅頭與大谷子溫馨相處的二人時光,隨後通過詭異的配樂與突如其來的戲鼓船襲擊快速交代了影片的核心設定——水蛟纏身,慾望食人,無異於行屍走肉,寄生蟲般的存在
緊接着影片馬上分離了父子二人,以戲鼓船的到來爲契機,引入了多個派別的爭鬥與目的。
這部分是影片最關鍵;也是最需要觀衆高度集中的內容,因爲後續的鏡頭近乎全部對準饅頭大谷子的父子情了,唯有這分離的時間能夠一撇《大雨》世界觀的芳容。
這種過度灌輸式的信息潮不同的人看必定會有不同的見解,就如同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閱讀理解,它的敘事風格本質上還是來源於《大護法》的基底,作爲面向大衆的商業作品,是鋌而走險的一步棋,當然也僅限於這段時間。
通過這段敘事的延伸,我們可以更細緻的觀察夜翎人、官兵、戲鼓船這三大派系的區別。
官兵的領頭人柳大歡是一個利慾薰心、草菅人命的軍統,典型的官僚主義,上船殺鬼是爲了奪取戲鼓船上的寶藏,還總是美名其曰“奶奶的遺願”。
二把手柳大樂作爲領頭人的弟弟在軍隊中顯得格格不入,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看起來也是體嫌口正。
三把手柳子彥正義凜然、善惡分明,是絕對的司法體制擁護者,雖然明面上與父親柳大歡的墮落形成對比,但現實裏這只是一場權貴階級裙帶關係的小吵小鬧。
全片對於夜翎人的描述少之又少,只知道他們穿着統一的着裝與面具,嘴邊是神神叨叨的密語,就像是一個無法分割的羣體,後續我們可以從其犧牲自我召喚夜翎神鳥的作爲進行分析,他們是以大自然爲代表的天然體系,試圖用一場大雨來戲清人類掠奪自然資源犯下的滔天罪行,換言之表面是天災,實際上是人禍。
戲鼓船上的鬼魂是人類社會進步而遺留的犧牲品,由一羣老道的戲班子組成,生前天天爲貴族階級的人們表演,卻一直落得“下九流”的稱呼,在臺上他們是無所不能的齊天大聖、天蓬元帥,而在臺下則成爲了衆人聲討的低賤貧民,過時的文化表演,於是在一場大火後他們石沉大海被水蛟上身,化爲怪物尋找“養料”來獲得重生,也便是驚蟄的那場大雨——洗清衆人的罪孽重新開始
戲鼓船的船長一直與自己的兒子影之在重生的觀點上爭論不休,影之雖然忘卻了自己的前世,卻對唱戲班一直懷有感情,不想放棄這段人生與經歷,老船長則絲毫不在乎昔日被權貴體系鄙夷的社會身份,《大雨》便通過三波人馬外加一個客觀的自然體系展現了三對父子(父女)間的隔閡,與不同階級在面對災難時的反應與作風,這是最明顯的一條暗線。
大谷子與饅頭這兩個名字無姓,以穀物所得爲名,代表的就是最純粹;以食爲本的老百姓,一生衣不遮體於歷史中掀不起浪潮,是大雨中無數一觸即碎的雨滴,於是在電影中只要一出現饅頭與大谷子的視角就會顯得格外的卑微與懦弱,一生都在爲對方尋找食物與庇護所,相比之下就會發現官僚上層的矛盾顯得那麼的矯揉造作,都是在喫飽喝足的情況下無意義的探討所謂的道德價值觀,即使是戲鼓船上的船長影之二人,也是在死後纔開始探討理想主義。
這種無處不在的對立感與差距在柳子彥與大谷子的戲份中尤爲明顯,由於大谷子曾在一次有預謀的大火中流離失所,所以被官府打上了裏應外合的“叛徒”標籤,也就是戲鼓船災難的由來。
而柳子彥作爲官員自然是順理成章的對大谷子抱有敵意,但這種不由分說的敵意實際是建立在階級與道德感的優越之上的。
身爲逃犯不做解釋,是因爲世人不聞不問的被“偏見”馴化成了野生動物,來到鐵面無私、正直公正的大人面前身爲窮人苦不堪言,卻依然被打上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罪名。
她身處於陽光之下;馬匹之上,身着一塵不染的白衣;頭戴烏紗帽,我跪在泥潭之中;影子之下,身着補丁疙瘩衣;赤腳蹉跎。
誰對誰錯一目瞭然,他們是有頭有臉的柳家,而我大谷子和饅頭,只是谷麥罷了。
這也是爲什麼《大雨》的海報是大谷子與饅頭在雨下撐傘,他們的那面是殘根斷枝,完好的那一面則只可見到一張“點石成金”的手掌。
“時代變天的時候,沒傘的人只得四處逃竄。”
再一次回看電影的標題“大雨”,則會發現大雨來臨之際,其實真正受難的永遠只有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官場看到大雨兩眼冒金星,是爲了喫“國難財”,享天倫之樂,戲鼓船的鬼魂各執一詞,是爲了自我利益的重生,大自然母親降下天罰懲罰貪婪的人類,卻總是隻有無辜的人在受難。
所以導演不思凡依然沒有放棄對於某個現象的指控,只不過相比於《大護法》,《大雨》並不是冷嘲熱諷的絕對客觀,而是夾雜着有資格成爲商業電影的“溫馨”,反常規;理想化的讓老百姓間的父子感,感染並影響周邊的成人。
因爲饅頭是小孩,所以那些忠言逆耳略帶胡攪蠻纏的一聲聲“大谷砸”!顯得那麼的沒有營養卻又讓人爲之動容,老百姓本來就是淳樸簡單的,這也就導致《大雨》着重刻畫的兩個角色本質上只有情感的堆疊,與最原始的動機——一起活着,還是一起活着
而缺乏與觀衆深入探討的空間。
如果按照常規的商業片套路,饅頭和大谷子是一定會分離的,饅頭也一定會在大谷子的離去下成長完成人物弧線,但縱觀整部影片二人不是在回憶中插科打諢,就是在現實的一聲聲“穀子饅頭”下尋找對方,最終大谷子的生死也只是一個開放式結尾,有着明確成長路線的,反而是那些一口一個“你還小”的大人。
就像大谷子最後終於放棄了追尋寶藏,不在一味妄自菲薄的躲避饅頭,就像戲鼓船上的戲班子因爲饅頭的童真而徹底幡然醒悟。
“夢裏做大英雄,現實裏做怪物。”
“怪物又如何呢?不是所有的怪物都是壞怪物”
不思凡帶着一絲不屬於他的幼稚,在一部成人動畫的結尾續寫了一個矢志不渝的童話結局。
是他真的不明白這種行爲會造成口碑分裂?還是試圖在已經被《哪吒》統治的價值觀念下分一杯羹?
我想這是一種超人性,是在看破紅塵認清虛無後還能堅信人性真善美的落筆,是在模式化的商業電影中不放棄自我的作者表達,也是一次基於環境爲觀衆贈予的“成人動畫”。
《大雨》依然是成人向的,但它也是動畫,迴歸本源的動畫。
我們再一次看向那似乎胎死腹中的《大護法2》和導演不思凡面對採訪的回答
“《大護法2》去哪了?”
“時間未到”
“爲什麼想做《大雨》?”
“想爲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如今的審查環境,需要一匹披着羊皮的狼。
不思凡的狼王夢,一直都沒變。
願你此生有愛,可抵世間大雨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