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X系列作爲榮耀千元檔的主力,優秀的市場表現讓榮耀在這個價位站穩了腳跟。
在榮耀獨立之後,這一系列也根據市場反饋進行了一定調整,甚至也得到了友商的跟進——根據這一價位不同用戶的多樣需求,細分爲了主X系列和X GT性能向系列。
榮耀X50的優秀市場表現無需多言,而且也是這個價位爲數不多線上線下“兩開花”的機型——儘管性能略遜X GT系列一籌,但其他方面都是這個價位領先水平,可以說是同檔的“五邊形戰士”水桶機型了。
在X50優秀表現基礎上,如今更強性能的X50 GT登場了。
這次,榮耀X50 GT用一顆旗艦級的驍龍8+,性能直接殺穿同價位機型。
我自己之前也在用其他的驍龍8+機型當主力機,既然榮耀都能把“火龍”訓龍成功,那麼就更加讓我期待X50 GT上驍龍8+的表現。
這不,馬上揭曉。
開箱
榮耀X50 GT包裝盒整體白色設計,十分簡潔。
包裝盒內主要配件齊全,除了榮耀X50 GT主機外,還包含USB Type-C數據線、榮耀SuperCharge充電器、取卡針、超薄透明清水軟殼、快速入門。
此外,手機出廠時屏幕已經貼好了保護軟膜。
起初看到這個35W的電源適配器,內心還是略帶失望的,畢竟前代還有66W超級快充。
不過到了後文,我確實覺得這個刀法選擇題下對了。
充電頭型號爲HN-110320C01,也是X50的同款,最大支持11V 3.2A(35W)輸出。
數據線則是USB Type-A to Type-C,長約1m,兩端接頭處均標有最大電流“3A”的字樣,因此線材稍細,彎折起來不會過硬。
實測支持最高24W的華爲FCP和35W的SCP。
透明保護軟殼開孔準確,接縫不明顯,頂部聽筒處有凹陷處理,背面攝像頭Deco有凸起保護。
外觀
來上手榮耀X50 GT真機。
相比前代,榮耀X50 GT整體更加沉穩了些,更接近X50,不至於像一些電競手機一樣過分設計,而惹人眼球適得其反。
銀色機身在反光下呈現出從白銀向深灰的循環過渡感,也伴有對環境色彩的輕微反射。結合背板邊緣的圓潤過渡、不沾指紋的磨砂處理,更加具有質感。
機身背面居中圓形Deco,和X50相似,也算是一種“高端設計大衆化”。
銀翼戰神配色在銀色機身基礎上,背面加入了一縱道金色撞色設計,並且做了從下向上的箭頭紋路,內斂中不失張揚GT電競色彩。
攝像頭下方縱向標註了主攝影像參數“108MP SENSOR 1/1.67 F/1.75”。
邊框整體呈圓潤,上下方則稍有棱角,圓中有方。機身上方只有一個頂部麥克風開孔。
一體的音量加減鍵和電源鍵位於機身右側,邊框有向背面凸出“讓位”。
來到底部,5個揚聲器開孔、USB Type-C接口和SIM雙卡卡槽整體居中在水平中線上,強迫症極爲舒適。
翻到正面的屏幕。
此前榮耀X50的正面,可謂是憑藉一個1.5K高素質曲面屏贏麻了,拿出去給路人猜價格都說起碼兩三千的。
從廠商角度來看,猜測X50是下放了之前數字系列的屏幕,這纔有了對同檔位其他友商的直接降維打擊。當然,這也需要足夠大的出貨量作爲保障和支撐,才能平攤成本。
榮耀X50 GT也是同理,相比前代的1080p直屏,這次直接也一併升級到了X50一樣廣受好評的1.5K曲屏,無論是觀感還是質感都提升不少。而對於不喜歡曲面屏的朋友,榮耀也給了榮耀90 GT可選。
之前這個價位性能向的機型,往往和精緻感不沾邊,但這麼一通操作下來,榮耀X50 GT機身依然僅7.98mm,192g重量也完全在200g體感分水嶺之內,長時間打遊戲也不會手痠,可謂是兼顧了性能和質感手感兩方面。
而在這個價位,我之前也有提到,我比較關心的是耐用性,畢竟這個價位消費者購機預算並不充裕,換機週期也可能會更長一些。
這兩年,各家都在耐用性發力,但往往都在五六千元的旗艦上搭載,卻忽略了更加剛需的中低端機型。
根據官方介紹,榮耀X50 GT有十面硬核抗摔——整機設計有太極緩震架構,並且通過在屏幕聽筒窄縫使用緩震材料加固、屏幕四周環繞加固、內部空隙圍壩膠填充等細節,進一步提升耐用性。
口說無憑,不貼膜不戴保護殼,模擬日常從口袋跌落兩次到地上看看。
說實話肯定心疼,大多手機多少都得留下痕跡,但這兩次的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手機毫髮無損,無論是邊框還是屏幕。
屏幕
說回這塊6.78英寸OLED曲面屏,可謂是超出了這個價位的水平,不僅好看精緻,而且實力不俗。
剛纔提到,這個價位1.5K分辨率(1200*2652)的屏幕幾乎罕見,ppi達到了429,且還支持10.7億色、支持廣色域,這個價位幾乎沒有人去支持的杜比視界、HDR10、HDR10+和HLG也一併支持。
分辨率支持智能分辨率調節,兼顧顯示效果和省電。支持對騰訊視頻、抖音、頭條等App的視頻畫質增強。
刷新率最高120Hz,支持智能、高(120Hz)和標準(60Hz)。
作爲主打電競的機型,榮耀X50 GT在觸控採樣率上當仁不讓,遊戲場景下瞬時觸控採樣率可達1200Hz、觸控報點率達600Hz,日常場景下實測也能達到200Hz以上,遊戲場景輕鬆達到近500Hz,激烈酣戰時無需被跟手問題困擾。
這次,榮耀同樣將自家處於行業引領級別的屏幕護眼技術下放到這個價位。1920Hz高頻PWM調光的基礎上,加入了類自然光護眼技術和助眠顯示技術,同時也支持之前的電子書模式。
由於屏幕硬件支持壓力觸控,配合算法實現的指關節截屏也都在。
內置色彩管理,默認鮮豔模式,還有標準模式可選,可修改色溫。
實測標準模式下,平均ΔE色準達到了1.25,接近1的優秀水平。鮮豔模式下色域覆蓋達到了99.9%的sRGB和84.4%的DCI-P3,色域容積達到了121.1%的sRGB、85.7%的DCI-P3。
實測屏幕正中間位置手動最高亮度達到了550nit,官方稱其峯值亮度更是可達1200nit。
息屏顯示保留了全天常亮沒有閹割。
性能
不得不說,榮耀對於市場和消費者的洞察確實是敏銳的,在這個價位大家都去拿外圍閹割、細節略遜驍龍的天璣次旗艦來卷時,這次直接在這個價位破格下放旗艦級的SoC驍龍8+ Gen1。
別說天璣,這顆SoC對比同價位的驍龍7+ Gen2也有更強表現。
同時,其在榮耀強大調教能力下,其表現甚至好過一些驍龍8 Gen2機型,真就是這個價位電競愛好者的福音了。
畢竟驍龍8+,先上壓力看看錶現。
30分鐘原神全高60幀,幀率圖多少有輕微波動,但平均下來也能達到59.43。
5.3W的功耗,平均36度,軟件測試溫度有一定誤差,僅供參考。在蒼穹散熱系統和5800mAh電池加持下整體表現不錯。
王者榮耀極高幀率+超高分辨率+高清畫質穩起來輕輕鬆鬆,直接吊打同價位中端SoC。放到中端SoC開不了的極致畫質、最大壓力下,24分鐘平均幀率也能來到119.74接近滿幀水平。
平均溫度30度出頭、3.4W的平均功耗相比8 Gen3略弱,但要知道8 Gen3是什麼價位和水平了。
和平精英流暢90幀,15分鐘幀率能跑到平均89.50,平均溫度35.95度,平均功耗4.57W,相比888那是好了太多。
驍龍8+雖然發佈有些時候了,但在這個價位還是絕殺。
榮耀調教那麼久,在滿幀戰神引擎、靈龍觸控引擎和GPU Turbo X滿幀調度引擎加持下,相比驍龍7+ Gen2還是穩不少的,比之前的8+機型都要強一些,整體表現介於驍龍7+ Gen2和調的較好的驍龍8 Gen2之間。
最驚喜的是重負載下的體驗,要知道很多廠商的遊戲測試數據甚至需要清後臺才能達到,而我在後臺開啓常用6個第三方App二級頁面後,接通微信語音、網易雲播放音樂,進行原神遊戲全高跑圖測試,先測個10分鐘下來,雖然相比前面的成績略有影響,但還是相當出乎我的意料的,能保證遊戲基礎穩定和流暢。
即使你不常遊戲,一個高性能SoC的機型也保證了手機基礎體驗。
驍龍8+在目前幾乎所有日常場景依然是旗艦水平,無論是開啓App、處理數據還是拍照速度,都比中端的SoC速度更快。
至於發熱,得益於5100mm²的巨大面積VC散熱,且還有第二代超高性能石墨材料和仿生設計加持,官方整體稱之爲蒼穹散熱系統,榮耀X50 GT在近幾天日常使用場景幾乎都是仔細才能察覺出的輕微溫熱,前面也看到了,遊戲場景會稍明顯些,但也只是可感知,電競體驗無需擔心,怕是在這個冬天根本當不了“暖手寶”。
榮耀X50 GT相比同檔機型,更是提供了最大16GB的超大內存和最大1T的超大閃存,且默認有額外8GB的智慧運存,相比前代8+256GB起步可以說是巨大提升了。
16 GB的榮耀X50 GT開啓24個常用應用的二級頁面,再次一一切換所有後臺應用,均實現了保活,輕輕鬆鬆。
第二輪加大壓力,開啓三級頁面、開啓相機後,第一輪掉了一個應用,爲了排除應用自身原因,再次進行四輪,這四次均全部保活,看來是錯怪榮耀X50 GT了,也可能掉一個應用後臺這種幾率較小。
總之,如果你入手的是16 GB RAM的版本,幾乎不用擔心高強度後臺切換的應用留存。
影像
影像方面,必須客觀中肯地承認,在這個價位廠商的預算成本在這兒,不可能有全能戰士,各家也都是單分出性能向機型,不應抱有過大的期待。
對於榮耀X50 GT而言,其能給一顆還不錯的主攝足矣,看得出榮耀盡力平衡了。
榮耀X50 GT在同檔性能向機型中,整體表現還可以——一億像素彌補了該價位機型無長焦的遺憾。
日間場景,榮耀X50 GT穩定發揮,在這張樣張中,狗狗的絨毛細節都能清晰展現,畫面整體高光和白平衡準確。
到了夜間,在夜景模式的加持下,畫面細節絲毫不少,背景高光壓制也還行,ISO 2000的情況下噪點也很少。
拍攝燈飾場景,夜景算法也很好的把燈光高光壓制下來、暗部細節一一保留了。
而在功能上,超級夜景模式、AI智能優化、人像模式、大光圈模式、多鏡錄像、微電影等主要功能都給了。尤其是多鏡錄像功能,在同檔機型中真的罕見——要知道,其他大多友商等級森嚴,幾乎是能閹割就閹割了,榮耀不太有這個顧慮。
視頻錄像後置最高4K @ 30fps / 1080p @ 60fps,前置最高1080p @ 30fps;慢動作後置最高1080p @ 120fps / 720p @ 240fps。
續航快充
仔細回想,榮耀手機似乎很少有讓我擔心過續航的——早些年榮耀手機電池大小並不算名列前茅,沒用過之前還會覺得不夠,但用了之後發現自己確實多慮了,榮耀優化確實有點東西的。
而這兩年,榮耀更是深耕電池技術,在榮耀X50 GT的輕薄機身基礎上實現了5800mAh的離譜電池容量。
智能分辨率默認刷新率、50%亮度、50%音量、單卡開啓5G、連接Wi-Fi下,進行如下續航測試。
1小時30分鐘長視頻(嗶哩嗶哩) + 1小時30分鐘遊戲(原神、王者榮耀全高) + 1小時信息流App(15分鐘知乎、15分鐘頭條、15分鐘小紅書、15分鐘酷安) + 30分鐘短視頻(抖音) + 30分鐘音樂外放 + 15分鐘高德導航 + 15分鐘微信視頻 + 15分鐘微信語音 + 15分鐘微信聊天朋友圈 + 10分鐘電話通話 + 5分鐘淘寶購物 + 5分鐘美團 + 5分鐘1080p@60fps視頻錄製 + 5分鐘拍照,共計6小時30分鐘,剩餘46%。
待機7小時左右,繼續高強度使用半天左右到1%,除去待機,單使用時間的總續航達到了11小時40分鐘左右!
實測下來,比不少4500mAh~5000mAh的機型強很多,作爲參考,續航名列前茅的榮耀100測試後也就剩餘37%,還是在遊戲壓力更小的情況下,榮耀X50 GT比續航優秀的機型還要多出近10%電量。
而榮耀100使用的總續航時間爲9小時45分鐘,榮耀X50 GT直接又多出了近2小時!榮耀X50 GT真的可以說,幾乎讓你告別了續航焦慮。
至於快充,35W的最高功率確實有些遺憾,實測從1%到100%,用時1小時16分鐘左右。
但續航和快充是一體兩面的一個問題,畢竟這超大的電池容量直接從本質上讓我告別了續航焦慮,充滿一次就能玩很久,要比頻繁充電打斷遊戲爽的多。
系統細節
榮耀X50 GT出廠預裝了基於Android 13的MagicOS 7.2,沒有內置HMS和GMS。
得益於底層硬件的強大性能,相比同價位動輒閹割動效功能的中端機型,這MagicOS 7.2可是能給都給了。
無論是漣漪動效,還是打斷動畫,整體使用流暢度和穩定性都可以排到第一梯隊了——畢竟網友戲稱“小鴻蒙”也不是蓋的。
和榮耀100一樣,榮耀X50 GT這次出廠也全都是榮耀自己的預裝軟件了,無藕斷絲連。
音樂App爲網易雲音樂定製版,頁面清爽實用,版權數一數二了;視頻爲優酷合作內容。
智慧互聯、榮耀分享等生態互聯功能均保留。
榮耀智慧出行爲CarLife+增強版,默認提供安裝入口可直接安裝;
支持和微軟合作的連接至Windows同電腦協作。
同時,榮耀卡包App支持全場景NFC,在這個價位雖然不是罕見吧,但要知道這價位仍有不少機型還不支持。
交通卡支持38種,幾乎覆蓋了全國主要城市,其中在此基礎上的交通聯合卡幾乎兼容全國所有公共交通。
車鑰匙則支持別克、長安、凱迪拉克、零跑、特斯拉、小鵬汽車。
門禁卡支持實體門卡模擬。
大部分智慧功能,像是榮耀YOYO語音助手和輸入法語音輸入的氣息喚醒、YOYO建議、AI字幕、桌面和負一屏卡片服務應有盡有。
不過像是平行空間、隱私時刻、指關節全局批註、智慧識碼等功能被移除。
連接方面,藍牙5.3和Wi-Fi 6均支持。
當然,榮耀X50 GT作爲兩千元價位的機型,必然有一些遺憾。
具體說起來,非X軸馬達、無紅外遙控、單揚聲器確實仍有努力空間,但放在同檔無功無過——畢竟你要考慮到它是把性能給你拉滿了,其他地方必然要做一些取捨,也很正常,根據需求選購就好。
總結
對於榮耀來說,X系列一開始的“轉彎”確實讓包括我在內的朋友都有質疑,那個昔日能把麒麟820放在1k5價位殺瘋的榮耀怎麼了?
但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榮耀確實引領了千元價位產品屏幕、質感等方面的越級,給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新的選擇。
同時,榮耀X40時,隨着性能向的X40 GT登場,榮耀用“兩條腿”走出了屬於X系列之路,GT也給性能向用戶一個很好的選擇。
對於榮耀X50 GT,我強烈推薦給熱愛手機電競遊戲、預算又不算高的朋友,能在有限預算內得到越級的旗艦性能體驗——光一個決定基礎體驗的驍龍8+就足夠,無需多言,何況觸控優化、網絡優化等電競基礎體驗也都是榮耀強項;
而對於普通的非遊戲愛好者,如果你不是特別重視影像,榮耀X50 GT也是實用的——旗艦性能決定了其久用不卡,在此基礎上,越級的1.5K護眼屏幕、告別續航焦慮的超大電池,都讓你有了更多選擇它的理由。
官方首銷價格12GB + 256GB爲1999元,16GB + 256GB爲2299元,16GB + 512GB爲2499元,16GB + 1TB爲2799元。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