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從Intel的倉庫裏搶了一塊i7-14700K出來,趁着Intel還沒發現,我趕緊上機,對比了一下手裏的i7-13700K,我發現14代的i7-14700K真的是加量不加價,又加心又提頻率,真的是相當良心了。
一句話總結就是:14700K的核心數量加了,主頻提升了,TDP提升了,但是接口還是沒變,老舊的Z790主板甚至是Z690主板還是能直接上,DDR4內存條也無縫支持。
拿到手之後我直接把我舊的i7-13700K拆下來換上了i7-14700K,也就是說除了U我別的什麼都沒換,然後做了一個簡單的同平臺新舊性能對比。
對比結果就是,只換U的前提下,我藍戟A770的顯卡的利用率更好了,愛國者P7000Z的讀寫更高了,七彩虹Z790的主板供電也並沒有限制,反倒是穩穩當當撐起來了更高的功耗。
目前我給這個搭配的是:
CPU:i7-14700K
顯卡:藍戟A770
硬盤:愛國者P7000Z
主板:七彩虹Z790
內存條:金百達刃 16GX2 6800MHz
機箱:華碩Tuf機箱
電源:華碩Prime 750W電源
CPU性能測試i7-14700K
Intel的i7-14700K暴露出來的信息其實已經差不多了,我拿到手之前也看得差不多了。
所以我想說點有用的總結:首先是我手裏的Z790主板必須要升級bios才能識別運行i7-14700K,升級bios之後能穩定跑,畢竟還是LGA1700的口,並且命名方式並沒有跟傳聞中那樣變成Intel Ultra系列。
其次是我嘗試了一下不同的散熱:單塔單風扇風冷肯定是壓不住i7-14700K的,開機溫度就直接上80°了,雙塔雙風扇風冷能勉強壓住i7-14700K,開機溫度穩定在37°,但是滿載情況下溫度直接飆升穩定到85度,360的水冷也能勉強壓住i7-14700K,開機溫度穩定在35°,滿載情況下溫度穩定在80度。
我上360水冷用AIDA64烤機,開烤之後溫度直接穩定在81°。所以大部分人在換14代U的話,不需要換主板也不需要換散熱,原來自己就有的360水冷就能直接抗上去。
這個是我上雙塔風冷烤機之後的溫度,i7-14700K雙塔風冷烤的話溫度能穩定在84度,相對於水冷來說高了4度,並且風冷風扇的滿載情況是噪聲特別大,所以有條件的老哥還是老老實實上360水冷壓一下它吧。
上CPU-Z看了看參數,i7-14700K的TDP識別出來是125W,還是1700LGA的插槽,核心頻率5.4GHz,核心部分是8個大核12個小核,也就是它是20核28線程,三級緩存給的是33MB。
對比之下,上一代的i7-13700K給的TDP也是125W,給的是16核24線程,三級緩存只給了30MB。這麼一對比,14代的i7提升幅度還是相當大。
科普一下,爲了彌補 CPU 與內存兩者之間的性能差異, CPU 內部引入了CPU Cache,也稱高速緩存。 CPU Cache用的是 SRAM(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的芯片,也叫靜態隨機存儲器。其只要有電,數據就可以保持存在,而一旦斷電,數據就會丟失。CPU Cache 通常分爲大小不等的三級緩存,分別是 L1 Cache、L2 Cache 和 L3 Cache。
程序執行時,會先將內存中的數據加載到共享的 L3 Cache 中,再加載到每個核心獨有的 L2 Cache,最後 進入到最快的 L1 Cache,之後纔會被 CPU 讀取。
所以三級緩存越大的CPU,多程序加載運行的效率就會越高。
上AIDA64跑了一下benchmark,在同樣都是七彩虹Z790的前提下,單精度算力部分,i7-13700K是1247GFlops,i7-14700K是2141GFlops,提升幅度71%;雙精度算力部分i7-13700K是622.9GFlops,i7-14700K是1070GFlops,提升幅度71%;24位整數運算部分,i7-13700K是489.1GFlops,i7-14700K是836.6GFlops,提升幅度71%;32位整數運算部分提升幅度是71%;64位整數運算部分提升幅度80%;i7-14700K的AES-256加解密性能提升80%,SHA-1 Hash校驗性能提升90%。
“Single-Precision Julia”(SPJ)是對於大型遊戲運行的重要衡量參數,這個數據往往越小越好。“Double-Precision Mandel”(DPM)對流體力學,Matlab這類科學運算速度是重要衡量指標。i7-14700K在這倆指標上也都有相當的提升。
既然是在科學計算上有提升,那我就直接扒拉出來我自己的LSTM的代碼用純CPU來跑了看看性能。
同樣跑一個時間序列分析程序,在純CPU跑的時候,i7-13700K跑完需要63秒,i7-14700K跑完需要30秒,而用同一塊GPU跑的時候,i7-13700K跑完需要23秒,i7-14700K跑完需要15秒。作爲一個小驗證程序,i7-14700K的程序完成時間領先了大概50%的時間,意味着其實如果我寫一個程序,之前需要跑五天的話,現在只需要跑不到三天就行。這樣節省下來的時間纔是最有用的。
跑完這個小時間序列分析程序的對比,我再用同樣配置跑一下冒泡排序算法的速度。源代碼直接放出來。
同樣跑一個冒泡排序程序,在相同的時間運行強度下(都跑5秒),i7-13700K單核可以跑完623個排序,i7-13700K多核可以跑完4634個排序;i7-14700K單核可以跑完1434個排序,i7-14700K多核可以跑完8413個排序。也就是說,相同平臺下面,換個i7-14700K的處理器,完全可以節省接近50%的時間,進一步加快科學計算的驗證。
總結一句話就是,i7-14700K相對於上一代的i7-13700K來說,提升幅度巨大,尤其是我比較關注的算力部分,無論是單精度計算還是雙精度計算,i7-14700K都幾乎超出了13代i9的性能。
關鍵是這個超強的性能還是在維持了125TDP的熱功耗設計的前提下完成的,並且還給了更大的三級緩存,更多的核心數和線程數等等。
藍戟A770顯卡性能分析
A770的顯卡應該也是目前Intel已發售的最高端的顯卡了,我這塊是藍戟A770亞運版,顯存16GB,滿載跑起來其實也就200w左右的功耗,考慮到它的編碼效率,我覺得這個功耗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了。
高U一定要搭配高顯,i7-14700K跑起來其實完全是可以讓顯卡滿負載跑的。
滿載運行情況下,A770的溫度是在70°上下,這已經很不錯了。
我玩遊戲其實比較固定,也就是上戰爭雷霆玩玩飛機。
戰雷這個遊戲對顯卡的需求是沒有上限的,因爲類似的飛行類遊戲要想把天空和飛機做得比較真實,並且模擬真實的場景,必定是要消耗大量顯卡算力的。
好消息是,經過一年多的驅動迭代之後,A770的遊戲性能適配性好了不少。
輸出分辨率3440X1440,算是兩個2k屏幕並排輸出吧,所有的特效都拉到滿,這樣的情況下,戰雷的輸出幀率能穩定在120FPS,適配我的高刷新屏幕算是剛剛好。
都說高U配高顯,i7-14700K搭配藍戟A770亞運版,相對於13700K來說,能更好的發揮顯卡的性能,尤其是我做AV1編碼的工作的時候。
固態硬盤讀寫性能分析
爲何單獨列出來一條硬盤的分析?i7-14700K的性能提升不僅僅是主頻的提升,更是可以更好地發揮固態硬盤的性能。
由於CPU速度非常快,且價格非常高,所以=我們必須得充分壓榨CPU,得像生產隊的驢一樣,讓它不停地工作。
當一個程序去I/O 設備讀取數據, 由於I/O 設備數據存入讀取速度,相比於CPU的執行速度來說度日如年,CPU這麼牛逼這麼昂貴的寶貝,怎麼能讓它歇着,得讓它一直幹活,去切換執行其他程序。也就是將CPU的時間進行分片,讓各個程序在CPU上輪轉執行。
所以CPU處理性能越強,對於存儲設備的IO要求就越高,特別是現在的固態硬盤基本上都走PCIe協議,支持PCIe4.0協議的固態硬盤讀寫速率都能上7000MB/s了,雖然相對於內存條的80000MB/s讀寫來說少得可憐,但是總是比機械硬盤的200MB/s的讀寫速度更能發揮CPU的性能。
但是反過來,不夠好的CPU在面臨P7000Z這樣的高性能固態硬盤的時候,必定會有的問題就是I/O性能不夠導致跑不滿固態硬盤。
愛國者的P7000Z應該是可以觸及CPU性能的一款固態硬盤,PCIe4.0 x4通道,最大有4T的選項,不過我暫時沒啥需求,就買了性價比更高的2T版本。2T版本的順序讀取速度爲7450MB/s,順序寫入速度爲6750MB/s,基本是跑滿PCIe4.0 x4通道的性能。
直接上ATTO開測小文件到64MB大文件之間各個文件大小前提下的硬盤讀寫,4K讀寫能上700MB/s,當文件大於64KB的時候,順序讀寫速率已經可以穩定在6GB/s左右了。
然後我順手跑了一下同樣主板電源配置下換i7-13700K的ATTO讀寫,可以看到在i7-13700K的支持下,愛國者P7000Z的寫入速度其實一直維持在5.9GB/s,相對於i7-14700K的支持來說,弱了那麼一丟丟。所以其實升級更好的CPU,即使是啥都不變,原來設備的性能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而我對它做了個全盤讀寫,順序讀寫速率也還是能維持在5GB/s以上。
所以從我的角度來看,i7-14700K的升級點在與它給了充裕的PCIe通道,並且得益於七彩虹Z790主板充裕的PCIe通道數的支持,讓整個愛國者P7000Z的讀寫性能發揮到了極致。
主板供電分析
這次測試跑i7-14700K還是在七彩虹Z790 D5 Gaming Frozen主板上跑的,電源部分是換的華碩的Prime電源,功率750W。
原本我還擔心i7-14700K上主板之後主板供電會不會跟不上,但是跑完之後我才發現,其實七彩虹的Z790 D5 Gaming Frozen主板早就應對這樣的大電流情況做了優化。
它這個的16+1+1相供電撐i7-14700K真的輕輕鬆鬆,16相供電裏面電感是F.C.C鐵素體的,MOS管是低電阻式L.R.T8腳,電容是豐賓10K黑金固態電容。並且電路控制器還是立錡提供的RT3628AEPWM控制器。
這個七彩虹的Z790 D5硬件配置搭起來跑i7-14700K完全是大材小用,我覺得後面可以試試上個i9-14900KS來看看能不能穩定跑下去。
電源供電分析
除開主板穩定的電容設計部分,電源部分我也是換了新款的ASUS PRIME AP 750W 金牌電源。
這個是黑白撞色設計,全模塊化設計,這應該也是首批加入Prime系列的電源,支持ATX3.0,有原生的 16 針 12VHPWR 接口。
之所以用華碩的ASUS PRIME AP 750W 金牌電源,還是因爲它穩。
我自己上了一下電源效率測試,230V效率前提下,華碩的ASUS PRIME AP 750W 金牌電源100W-滿載平均效率91.83%,峯值效率92.76%;300W,90.75%@750W。
PRIME AP 750W的風扇策略就是低轉速換取靜音,畢竟堆了大量的散熱片加強被動散熱,主動散熱的風扇就可以轉慢點,兩段不同的溫控轉速都非常接近,都是在800RPM左右。
在保證運行靜音的前提下給我的Z790主板和i7-14700K提供了相當穩定的電力支持,750W的金牌電源帶這個處理器已經相當棒了。
實際上,這個電源是熊貓配色,顏值是相當高。
PRIME AP 750W的電源撐起來的是Z790主板+i7-14700K+A770顯卡。
機箱空間與散熱分析
承載主板顯卡的機箱還是用的ASUS 華碩 TUF GAMING GT502 彈藥庫機箱白色 無界版。
無A柱設計機箱,這應該是目前市面上的流行趨勢了,都是把機箱的A柱取消掉,然後再在裏面塞滿RGB燈光,尤其是白色主題配置下,觀感部分是相當棒的。
無A柱設計的機箱,最大的好處就是機箱內所有的RGB燈光都能展現出來,
我七彩虹Z790 D5 Gaming Frozen的大板扔在GT502的機箱裏毫無違和感,因爲都是銀白色配色設計,並且得益於GT502寬裕的背板空間,我所有的線都能藏在裏面,即使是我的雙塔風冷風扇也能完全容納進去。
其實旁邊可以再放一個360水冷冷排的,後面我裝上去改好之後再來拍個照。
結語
i7-14700K相對於i7-13700K來說,在僅僅只換CPU但是別的都不換的前提下,藍戟A770顯卡的性能發揮提升了一大截,愛國者P7000Z的讀寫性能也提升了不少,問題就是散熱部分需要加強改一下,老的360水冷壓這個還是有點勉強,我估計龍神之類的水冷才能勉強壓住。
至於主板什麼的,舊的七彩虹Z790帶這個U毫無壓力,問題就是這個月之前入手的主板都需要刷一下BIOS才能更新支持14代的CPU。
最核心的CPU性能部分,i7-14700K相對於13代的i7-13700K提升幅度相當大,就從我自己的程序部分,換了i7-14700K之後它的提升是相當明顯。
一句話就是,換了i7-14700K可以做到把原有的設備利用率再提升一大截起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