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歸途》:當主旋律男主2.0遇上超級英雄片的反派

首先提醒一下,《萬里歸途》中出現了斷肢以及吞槍自殺的完整畫面,要帶小孩子觀看的話請慎重考慮。

饒曉志導演目前爲止的四部長片,題材跨度很大,並且多爲改編。有改編自話劇的《你好,瘋子!》,有翻拍《盜鑰匙的人》的《人潮洶湧》。

這次的《萬里歸途》則是改編自真實事件,並且涉及到了之前他沒拍過的類型,也就是戰爭場面。由於事先並不瞭解原型事件,所以在片中看到戰爭場面的確有點意外。

雖說近年來國產戰爭片也出過不少,但多爲上世紀的戰爭題材,《萬里歸途》中的戰爭則發生在新世紀,並且有不少街頭巷戰,這在國產片範疇內算是比較新鮮的。

儘管看到一些參考痕跡,比如《邊境殺手》裏那個開門後忽然爆炸的段落。但影片的戰爭戲完成度已經不錯了。

觀影的同時也一邊在想,這個項目應該挺鍛鍊人的,拍完之後整個團隊的製作能力應該有不少進步吧。

國產商業片能往不同類型去發展,甚至在同一類型下還能細分出不同的子類型,對整體工業水平的提升會有所幫助。

再往細了說的話,影片中一些小段落的編排能看出花了心思去設計,比如主角團前往戰區尋找走失的同胞,正好遇上夜戰那場戲。

一開始車開入場景時,在前景給了一個地球雕塑的特寫,地球上還雕着一些鳥類,可能是象徵和平的白鴿,與戰區場景形成反差。

隨着第一炮打響,雕塑轟然倒塌,然後就進入緊張的槍戰戲,整個小段落拍得挺有儀式感。

結尾張譯回家時,一聽到放鞭炮就感到恐懼,也非常直觀地傳達了戰爭之殘酷,人物之艱辛。

當然這種手法並不少見,2016年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有2006年伊斯特伍德的《父輩的旗幟》,也是用相同的方式去刻畫人物。

這種設計對人物能起到一個作用,就是表現他們平凡的一面,這三部電影的主角,在大衆心裏是英雄,但實際上都是普通人,會有弱點。導演饒在接受採訪時也強調了。

國產主旋律在製片廠時代總是刻畫高大全的形象,市場化之後,不再是“導演拍什麼觀衆就看什麼”的時代。

導演需要更加着重考慮觀衆需求,人物扁平的話就會影響觀感。片中張譯的角色有過人之處,也有稍微不那麼光彩的一面。

當然受某些原因限制,不可能做到《父輩的旗幟》那麼極致,但大體上是一個思路。戰爭戲都是新世紀的了,人物刻畫也該跟上了。

本着不盲目吹捧的原則,接下來還是要說一下主觀上我認爲影片做得不足的地方。首先是跟《長津湖》一樣的問題,片中外國演員的表演比較不給力,這點就不多說了。

另外就是饒曉志導演的老問題,話劇式調度,這點在《你好,瘋子!》裏面是最明顯的。

《萬里歸途》的話劇感已經是饒導目前的作品中最弱的了,但還是有一些段落仍保留着。

比如張譯在努比亞邊境跟官員軟磨硬泡那場戲,彷彿把房間帶到了春晚舞臺,連帶着也爲張譯的表演注入了小品氣息。

這一段也有剛纔說的那種小段落設計感,開頭拋出守門員這個元素,後來再呼應他守邊境的身份,也算是一個小聰明的設計。

但這個段落用了一種典型的喜劇橋段來呈現,會對影片的寫實感打一些折扣。這畢竟是真實事件改編,而且戰爭場面拍得非常寫實。

如果只是臺詞俏皮,某些細微處不經意地抖個包袱,還可以接受,但一整個喜劇模式往上搬的話,就會與寫實風格互相沖突。

還有一處破壞寫實感的地方,就是最終大boss。自從他登場之後,影片忽然多出了一種超級英雄電影的氣質,穆夫塔從造型到行爲,都像極了一個超級英雄電影的反派。

這會把張譯的角色往超級英雄的方向推,與導演強調的“塑造普通人”的思路背道而馳了。

至於俄羅斯輪盤的情節,儘管老套,但確實能製造緊張感,尤其對看電影比較少的觀衆來說。

不過這一段是爲了突顯主角而設計的,穆夫塔實際上只是個工具人,讓他狠就狠,讓他慫馬上就慫了,這種稍顯兒戲的處理也同樣削弱了寫實感。

此外關於文本深度的問題,比如是否要告訴大家真相,以及個人和集體之間的衝突,這些問題的探討都是淺嘗輒止,沒有做深入挖掘。

但鑑於影片本身是商業類型片,也就不做太高要求。當然,即使是題材小衆一點的前作《你好,瘋子!》,也不能說有多深刻。

最後淺聊幾句現狀,這次的十一檔給人的感覺有點趕鴨子上架,臨近假期了才定檔,並且當中還有一部撤檔了。

另外還有一部票房收益不錯的現實主義電影,也遇到了網絡下架的情況。再看看接下來的院線,整個11月,已定檔的電影甚至都很難查到。

作爲普通觀衆,即便想找一部吐槽的片子都沒有。上架和下架都是那麼突然,觀衆都不知道看什麼好。

饒導說電影院是電影的家,作爲電影觀衆,我也希望接下來“回家”的過程不必經歷萬里歸途。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