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心友們,大家好,我是心委。
最近在看心友贈送的《心理類型》,我打算把MBTI的理論來源——《心理類型》中的一些內容放出來和大家聊聊。因爲原文比較晦澀,所以本文將加入我自己的一些理解,不可避免會有主觀的成分,若有不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理性討論~
(引用部分是《心理類型》原文,黑字部分是我自己的理解)
![]()
![]()
引言
在日常口語中,我們常常用“外向”來形容性格開朗的人,用“內向”來形容不愛社交的人。因此,我們容易把MBTI中的E人和I人理解成日常口語化中的內向者和外向者,導致我們對MBTI及其前身理論的理解流於表面——似乎一個i人(內傾型)突然心血來潮到處社交,就轉爲了e人(外傾型)。
本期,我們就《心理類型》對外傾和內傾的原始釋義,來講一講榮格對這兩種類型的研究成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
與外界的關係
在《心理類型》種,內傾與外傾的本質區別,更側重於能量來源,或者說是機體對外界客體的態度差異。
內傾型(I人)更關注自己的主觀的內心世界,對外界客體(信息、他人、事實和物體等)的態度是相對保守的,自我意識始終與外界有一道隔膜(可悲的厚障壁?)。
外傾型(E人)則更加關注客體與外在世界,與外界渾然融爲一體,並傾向於賦予客體更高的價值,以及對客體的過度依賴。
考慮到兩者對主體和客體的態度存在的差異,榮格將這兩種類型形象地統稱爲態度類型[1]。
此時,有心友小夥伴可能問了,態度差異歸態度差異,爲什麼兩者的能量來源也是不同的呢?
這裏,我們分別講一講內傾型和外傾型在能量獲取上的差異。
內傾型(introverted):
對於內傾型來說,他對客體是一種抽象的態度;從本質上來講,擺在他面前的總是一個如何才能從客體中提取力比多[2](內在的動能,也稱欲力)這樣的難題,這與他不得不持續地阻撓客體欲取得優勢的意圖沒什麼不同。
由於內傾型對客體是這種較爲“防衛”的態度,他們與外界的交互顯得更加消耗(高藍耗),而且不一定爽(不一定能提取力比多)。他們更喜歡對主體(自我)進行探索,這樣對他們來說更爽。這大概是內傾型更樂於獨處的一大原因。
外傾型(extroverted):
外傾型一直保持着對客體的過分信賴。他因此而堅信客體是具有重要性的,他的主觀態度不僅總是不斷地隨客體而調整,而且一直都與客體相關聯。其實,客體並沒有充分的價值;但在他看來,它卻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
外傾型對客體“信賴”的態度,決定了他們更可能將自己的全身心撲到外界,並直接從外界獲取能量。而自己的內心則是一直跟隨外界去調整,而且緊密相連。
對於他們來說,外界特別重要,直接介入外界特別爽。而與外界失去聯繫的獨處活動,很可能會讓外傾型感到無聊與空虛。
這倆類型對客體的態度,決定了他們從外界獲取能量方式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有時候在E人和I人的行爲表現中特別明顯。
更加內傾的I人很可能是“固執、害羞、很難讓人瞭解”的人;
更加外傾的E人很可能“開朗、善於交際、安靜或者至少是友好以致易於瞭解”的人。
內傾型對世界表現出保守與防衛性,而外傾型對整個世界的態度是善意的:
即使他們(外傾型)與世界發生碰撞,他們也不會放棄與之進行聯繫,這種聯繫也使他們與世界彼此相互影響着。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認爲一個人的內向和外向,似乎是可以輕易改變的。就算不能夠輕易改變,也是能夠通過早期的刻意培養而後天形成的。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天資差異
榮格認爲,內傾與外傾的態度差異,從生下來那一刻就決定了,並不是後天可以扭轉的。
原因便是,無論是什麼階級,什麼教育水平,什麼文化背景,都有相當數量的外傾型和內傾型
與階級。而在同一個家裏的兄弟或姐妹,也可能是一個外傾一個內傾。
這個問題也在原文被提到了:
我們很難講這種普遍的分佈說成是意識慫恿的結果……如果事實真的如此,那麼這種態度必然會大量的出現在由相同的教養和環境所聯繫起來並因此而抱成一團的某一特定的社會階層中。可實際剛好相反,因爲這些類型的分佈明顯不是規則的。比如在一個家庭裏,其中一個孩子是內傾,而另一個孩子卻有可能是外傾的。
與此同時,一個人的態度類型,是否是嬰兒爲適應外界環境,在喫奶的時候被迫形成的呢?
榮格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雖然這一觀點證據充分,但它在“由同一位母親所生的兩個嬰兒會很早就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並不因母親的態度而產生微小的變化”這樣無可置疑的論據面前,也不得不舉起白旗。
由此,榮格認爲,一個人的態度類型並不是自己想外就外,想內就內的。對此,榮格將他們的存在歸結爲無意識和本能。
與此同時,榮格也提出,內傾與外傾的差異,可以從生物學的角度去看。兩者都是爲了適應環境演化而成的,具體是如何演化的?敬請收看下一期《內傾型和外傾型的生物學來源》。
![]()
總結
內傾就是內傾,外傾就是外傾。
這種傾向是與生俱來的。不順應原有的傾向,強制自己改變,不自然地表現出另一種傾向,其實是比較難受的。
內傾型很自然地把能量集中起來,保守地與外界交互。外傾型則很自然地去與外界互動,較少地自我沉澱。
一個內傾型,他可以很善於公衆演講與社交,但對客體的態度並不會隨之改變太多。
不過,爲什麼我們說一個人既有外傾的部分,也有內傾的部分呢?
這裏搬出後人的畢比模型來簡單解釋:一個人既有內傾功能,也有外傾功能。外傾功能排在前面,決定它是外傾型,但不意味着它所有優勢功能都是外傾型。
以ESTJ爲例,它的第一功能是外傾思維(Te),第二功能是內傾感覺(Si),以此類推……這意味着每個人既有內傾的功能,也有外傾的功能。
不同功能對外界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們共同作用,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外界與生存。
因此,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不必自我設限,也不必因爲自己是內傾,適應性較弱而氣餒。因爲下一期,我們將揭曉內傾型相比於外傾型,所特有的生存優勢。
![]()
[1]現在我們熟知的各種認知功能,在書中是態度類型與功能類型相結合的產物。例如外傾的態度類型(E)加上思維的功能類型(T)就成了我們熟知的Te(外傾思考型)。
[2]力比多是英文libido的中文譯音,其基本含義是表示一種性力、性原欲,即性本能的一種內在的、原發的動能、力量。關於這個概念,在弗洛伊德不同時期的著作中,都有不少論述.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