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爲什麼用“小而美”來形容這款4x遊戲

所謂“4x”遊戲,即eXplore(探索)、eXpand(擴張)、eXploit(開發)、eXterminate(終結),幾乎所有的RTS(即時戰略)、TBS(回合制戰略)都屬於4x遊戲。

而《幽城之下》正是一款RTS類型的4x遊戲,在像素畫風、中世紀魔幻背景、休閒玩法的加持下,讓“小而美”與RTS這兩個本不相融的元素結合到了一起。

3x3x3x3

三種遊戲類型、三種遊戲難度、三種地圖尺寸、三種敵人類型,便組成了《幽城之下》的全部內容。

  • 征服模式,即常規的“經典模式”。從零探險家開始,生產各種冒險家,通過前期探索地圖,中期的擴張,最終消滅全部怪物隧道。
  • 生存模式。玩家無需主動出擊,敵人會自動生成並且攻擊玩家,倖存十五分鐘即獲得勝利。
  • 沙盒模式。沒有任何勝利條件,類似於模擬建造模式,玩家按下後生成相應的敵人。

在沙盒模式玩家可以選擇生成單個敵人、巢穴以及各種boss,每種類型皆有強弱之分,例如boss吞世蛇,直接導致一大批蟹怪生成的紅蟹末日。當然,玩家可以選擇三種敵人類型:蠻獸、怪物、強敵。

自動工作——休閒玩法

每盤遊戲開始時玩家僅有一個公會大廳,以及一部分資源。玩家可以選擇擴建工會來提高人口上限,招募英雄來進行探索、攻擊或者貿易,修建箭塔、鐵匠鋪、商站來保護自己的領地、提升英雄能力和獲得資源。值得注意的是“擴建工會”、“招募英雄”、“修建建築物”三者只能同時進行一項。

《幽城之下》中我們不能操作英雄,各種職業的英雄會自動出擊,進行攻擊或者修建。於是遊戲中設計了各種法術,例如“傳送”能將所有英雄傳送到某一特定位置,進行集中打擊;“回老家結婚”則是讓所有英雄方向工作,返回公會大廳。另外遊戲有倍速設計,0.5倍、1倍、2倍速度任選,玩家可任意調整遊戲節奏。

中世紀魔幻背景

《幽城之下》中每盤的英雄上限都很少,即使是最高等級的工會大廳也僅能容納不到十人,於是各種職業英雄的調配就相當重要。英雄共有六種:劍士、偵查兵、法師、牧師、吟遊詩人(魅惑怪物)、工人(貿易與維修)。有意思的是每盤遊戲結束後,系統會根據每位英雄的表現來取名,例如殺敵衆多者可能是“斯塔布斯威武之氣”,而表現平庸的角色則被成爲“布洛克膽小之人”。

優缺點明顯

作爲一款主打休閒的4x遊戲,《幽城之下》每把遊戲在十分鐘左右,三種尺寸的地圖分別爲16x16、20x20、25x25,它們相差也並不大。好在征服和生存模式結束後可以選擇以沙盒模式繼續該盤,如此能將每局延長至二十分鐘。

遊戲內容體量確實相對很少,玩家幾乎一眼就能看到遊戲的全部內容。而《幽城之下》的主打方向即休閒娛樂之作,在無聊時點開它會是不錯的選擇。總體來說還是一款精品級別的遊戲,如果對這種休閒類型的4x策略遊戲感興趣,可以嘗試一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