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巔峯從李白和杜甫去世之後就宣告結束,其後雖然還是出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膾炙名篇,但整體上的創作量以及蘊含的繁盛氣象已經不可追及。
畢竟詩仙和詩聖,這兩位大佬的分量實在太重,他們合在一起就可以拼得出半個盛唐。
實際上,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李白和杜甫所處的時代,大唐已然達到他的頂峯,領土擴張到極限,經濟發展也尤其繁榮,豐富的娛樂活動充斥着大唐的日常生活。
這個時候的大唐國民,對於精神上的需要無疑是非常高的,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他們都會寫詩,都會欣賞一首詩的好壞。
在這個不斷發展、向上前進的社會當中,詩人所創造出的作品也自然會符合一些開闊的氣象、浪漫的容納。
李白
但等到他們相繼去世,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唐元氣大傷,常年的征戰你不斷消耗民間積蓄的百姓力量,欣賞詩歌的人也就越發少了,等到後面,那些原本有才能做出優美詩歌的人也更多的把自己的目光放到如何拯救這個不斷衰弱的王朝身上。
詩歌的社會地位快速下降,唐朝的文化符號唐詩也就逐漸淡出歷史,天下開始進入戰亂不斷的藩鎮割據時代。
杜牧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總是從一些記錄過盛世的文學作品中聽聞到以前的大唐是如何輝煌,而自己所見到的一切卻又是朝政混亂、藩鎮割據的反差景象。
所以他的愛國思想應運而生,試圖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讓大唐再次偉大。
而他也確實付出了行動,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 23歲的杜牧經過對於朝局的分析,寫出了一篇名滿天下的《阿房宮賦》,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借古諷今,讓大唐朝堂認識到如今面臨的危險局面,做出改革。
但杜牧沒有想到,儘管這篇文章引發了轟動,但並沒有讓唐敬宗從中吸取秦亡的教訓,只能繼續“後人復哀後人也”的歷史輪迴。
杜牧
兩年之後,依舊沒有看到朝廷有任何改革措施的杜牧寫下了飽含自己憤慨感情的長詩《感懷詩》。他在這首詩中追述了唐朝建立以來的歷代賢明皇帝,也描寫了安史之亂後七十年間的混亂國勢,他將自己比作西漢時的賈誼,試圖讓皇帝重用自己,平定藩鎮,使得天下復歸太平。
杜牧是真的想做事,並且認爲自己有做事的能力,然而這世上即便有千里馬,沒有伯樂也不能發掘自己的才能。
所以就算他自己這一匹千里馬叫的比較大聲,可在沉迷享樂的高層權貴當中,也只認爲是一種賣弄文采的娛樂而已,沒有太過重視。
因而即便進士及第,彼時剛剛上榜的他很高興,還做了一首《及第後寄長安故人》:“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即將春色入關來”。
但事情的走向卻並沒有如他所料,終於可以大展拳腳。他在朝廷中央只是做了一個小官,不能參與到朝廷政策的制定中來,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抱負。
洛陽
所以在朝堂裏待了半年之後,還是跟着書法家沈傳師到江西,成了一位和李商隱一樣的幕府從事。
在江西,杜牧在州府的宴會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女子——張好好。這位13歲的少女天生麗質,雖然淪落風塵,卻被杜牧認爲是“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已然心生愛慕。
但這樣的美人,終究是沒有自己選擇愛情的權利,看中他的達官顯貴有很多,很多都是杜牧無法相提並論的,畢竟即便是一個出名的詩人,所擁有的社會地位還是比不過當權者。
於是,在和杜牧度過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時光之後,十七歲的張好好終究被沈傳師的弟弟納爲小妾,這讓杜牧惆悵不已,做了一首《贈沈學士張歌人》“拖袖事當年,郎教唱客前。斷時輕裂玉,收處遠繰煙。孤直緪雲定,光明滴水圓。泥情遲急管,流恨咽長弦。吳苑春風起,河橋酒旆懸。憑君更一醉,家在杜陵邊”。
然而詩歌寫得再好,也只能抒發自己的情感,挽回不了發生的遺憾事情。杜牧也就只能看着這位好姑娘嫁入別人府中,自己卻無可奈何。
好姑娘
一年之後,杜牧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孺之闢,從宣州到揚州任淮南節度推官,轉掌書記。自此,杜牧終於來到了讓他縱情浪漫的揚州。
在這裏,他沉迷風月,出入青樓,試圖用美色來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因爲他已然已經三十歲了,在平均壽命短暫的古代,已然進入了人生的中年。卻沒有取得自己年少時候所認爲的成就,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感情豐富的詩人體會的更加深刻。
所以他纔會對於揚州產生這樣特殊的情感,這裏的優美景色,美麗佳人,都給他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回憶,即便讓他回到洛陽也難以忘記。
因此在即將離開揚州的時候,感慨萬千的杜牧不由寫下《贈別二首》,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濃濃不捨 。
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揚州
在離開多情的揚州之後,令杜牧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又偶然遇見了張好好。但這時的她,卻是在酒館裏面賣酒。遇到曾經的戀人,再看她如此的境遇,兩人相顧無言,卻早已熱淚盈眶。
感嘆命途多舛的杜牧不由寫下著名的《張好好詩》,據說,張好好在杜牧死後也在他的墓前殉情,讓這段年少無疾而終的愛情終究迎來了一個令人唏噓不已的悲傷結局。
儘管已經回到洛陽,這個大唐的政治中心,杜牧還是對於揚州念念不忘。他寫作的《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也被後人將其中的二十四橋與詩仙的煙花三月相提並論。
玉人何處教吹簫
時間很快來到了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逐漸已經對於自己的仕途命運不抱期待的杜牧,思想開始轉變到思考人生的意義上,他的《洛中送冀處士東遊》“……我感有淚下,君唱高歌酬。嵩山高千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問,天地空悠悠。四百年炎漢,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遺堵,八九所高丘。人生一世內,何必多悲愁” 把人生的虛無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建立再多的功業,終究也只會留卻黃土。
於是,開始變得有些佛系的杜牧就不再執着於洛陽這個政治中心,他自請外放任職,輾轉大唐各地,給許多地方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
譬如《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亦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些詩篇的存在證明杜牧依舊有着旺盛的文學創作力,正因爲他不再爲追求高官厚祿所束縛的時候,他的才華纔會體現得如此淋漓盡致。
精彩的作品
並且與普通人評論歷史的直白言語不同,杜牧這種層次的詩人,在感慨歷史的時候總會寫出一些慷慨的警示妙語。在路過江陰的時候,杜牧作《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如此。
杜牧本身的施政能力也不差,他在擔任黃州刺史期間,讓整個黃州的政治風貌改善了一大截,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只是在工作之餘,杜牧卻越發懷念起自己在揚州時的愜意生活。在漫長的思念當中,杜牧寫下《遣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彼時的杜牧縱情於揚州花場,遊山玩水,好像一場夢幻美麗的夢,如此遙遠,卻又真實不已。
時間來到杜牧晚年,已經年老的杜牧依舊憂國憂民,在回京的途中路過秦淮河,看到這裏的紙醉金迷,寫下名篇《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成功的憑藉這首詩讓秦淮河聞名天下,讓世人都知道了這裏的煙花盛名,也讓後世的人爲之警醒。
而在這首絕唱之後,杜牧也彷彿終於認清了現實,不再執着於改革混亂的朝政,而是重新修建了自己祖先的樊川別墅,開始以文人的形象相會友人。
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內,杜牧開始更加認可自己的文人身份,因此在臨終之前,他燒燬了自己大部分覺得不滿意的文章,僅僅留下十之一二的精品,也給後人留下了不能全觀的遺憾。
而在杜牧逝世之後,輝煌的唐詩時代開始漸漸落寞,等到了宋朝,文學家們就更加喜歡以詞作文,唐詩也就成了永遠無法超越的偉大豐碑。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