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爲“首個室溫常壓超導體”的論文在科研領域引起了巨大轟動。這篇論文主要論述了通過改良一種鉛-磷灰石結構,用銅離子取代鉛離子,從而在127℃以下表現出超導性,並發現了一種新的超導體被命名爲LK-99。然而,此篇論文並非無可挑剔,它不僅在業界引起了爭議,甚至連論文的協作者也表示了質疑。
論文的協作者,美國威廉瑪麗學院的物理學教授Hyun-Tak Kim,向《新科學家》表示,儘管兩篇研究LK-99的論文都使用了相同的方法,但這篇關於“首個室溫常壓超導體”的論文存在諸多缺陷。令他更爲不滿的是,論文被未經他同意的情況下上傳到了預印本服務器arXiv。
此外,Hyun-Tak Kim還對論文中的“邁斯納效應”進行了解釋。儘管有視頻證據顯示出現了這一效應,但實際上只有一個平面呈懸浮狀,因此,只有部分材料真正成爲了超導體。
更加引人關注的是,早在今年4月就有關於LK-99的研究被髮布在“韓國晶體生長與晶體技術雜誌”上,然而,這兩篇arXiv上的論文的作者並未包括Hyun-Tak Kim。而且,該團隊的一些成員甚至早在2022年8月就申請了LK-99的專利。
在對此篇論文進行仔細審查後,一些學者發現,論文中缺失了許多重要的數據。例如,論文只使用了一個磁懸浮實驗結果來證明“邁斯納效應”,並未提供磁化率的數據,而磁化率是判斷材料是否進入超導態的重要依據之一。
對此,牛津大學的材料科學教授Susannah Speller表示,沒有對應的數據支持,宣稱發現室溫常壓超導體還爲時過早。此外,還有人指出,論文中對於量子阱之間電子隧穿間隔的描述也存在疑惑。
儘管這篇論文存在爭議,也有一部分學者呼籲大家冷靜對待,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探索和修正的過程中前進的。實際上,如果這項研究得以復現,室溫常壓超導體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系列巨大影響。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