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叉齒魚Blackswallower
是一種非常常見和分佈廣泛的深海魚類,在其屬中,它們是北大西洋最常見的物種。
這些看起來其貌不揚的魚兒們,以能吞下比自己大得多的魚而聞名。
也被人們稱爲“黑吞魚”。
分佈:
世界範圍內,它們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水域、中遠洋和深海遠洋帶,棲息深度約爲700~2745m。
大致外貌:
是一種較小的魚,平均長度在15~20cm之間,已知的最大長度爲25cm。
體長而扁,身體無鱗,體色呈均勻的棕黑色。它們的頭很長,鼻子鈍,眼睛大小適中,口極大且能擴張。
下頜突出於上頜,兩個下顎排列着一排鋒利的可壓下的牙齒,當嘴巴閉合時它們會互相鎖住。有三顆大犬齒。
所以完全不用擔心,這一口亂牙會扎到它們的嘴。
前鰓蓋上有一個小的下棘。胸鰭長,有12~15(通常13)鰭條。腹鰭很小,有五條鰭條。在兩個背鰭中,第一個有10~12個刺,第二個較長,有一個刺和26~29個軟鰭條。臀鰭有一根刺和26~29條軟鰭條。
尾鰭分叉,有9條鰭條。
覓食方面:
以其他魚爲食,通常整條吞下。
黑叉齒魚憑藉其極度膨脹的胃,能夠吞下長於自身長度兩倍,和重於自身質量十倍的獵物。
也因爲黑叉齒魚有着奇特的上下顎構造,這使得它們的顎可以向下擺動,併吞下比自身嘴部大的多的物體。
學者TheodoreGill推測,吞黑叉齒魚會先啃住獵物的尾巴,然後用它下顎的鉤狀牙齒固定住,慢慢往肚子裏送去,直到獵物完全盤繞進胃裏。
有趣的事實:
2007年,一隻19cm長的黑叉齒魚被發現死於大開曼島。
人們在它的胃裏,發現了一條長86cm的蛇鯖,這足足有它自身長度的四倍半。
繁殖方面:
是卵生的,卵在體外發育和孵化,有遠洋性。是直徑爲1.1-1.3mm的透明球體。這些卵大多在冬天被發現。
人們在4月~8月,於百慕大附近發現了它們的幼魚。幼魚都長有很多小而突出的刺。
我們對這個物種的瞭解大部分來自已死亡的標本、幼魚和卵。儘管作爲深海生物,我們知道的數量驚人。
小拓展:
如果你曾經看過喫熱狗比賽,你就會知道獲勝的參賽者通常都瘦得驚人。他們張大嘴巴,幾乎不咀嚼食物,並在胃感到疼痛之前儘快將其嚥下。
在海洋的暮光區,吞嚥的能力關乎生存。你喫的越多,就越有機會活下來。
吞黑叉齒魚顯然喫到了蛋糕——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魚。它們得益於氣球狀的胃、大大的嘴巴和長長的下顎,可以吞下比自己大得多的獵物。
有點類似於蛇吞下整隻鹿的方式。
吞黑叉齒魚大部分時間都在暮光區或更深的深海區度過。憑藉其黑色、無鱗的身體,這種魚稱得上是隱祕的獵手。
它們遵循着“先喫,後問”的原則。
許多深海魚類都有可膨脹的胃。這樣的胃可以讓捕食者吞下比自己身體還大的獵物。
然而,這僅僅意味着你可以吞下比你大的魚,並不代表你的胃,可以完全適應這種進食模式。
當一條大魚進肚後,一場消化與時間的賽跑比賽就開始了。
在它們生活的深處,食物相對稀缺,這也是爲什麼黑叉齒魚喫得那麼多的原因。
在“魚”煙稀少的深海中,它們可以花時間消化這些體型較大的獵物,而不必擔心受到騷擾。
這是一種最好量力而行的策略,但是魚怎麼會懂呢。
過於雄心勃勃的黑叉齒魚有時會吞下過於大的獵物。雖然現在的想法是,靠猛喫這頓飯過一段時間,但獵物有時會太大,以至於它們無法在分解開始之前消化掉它。
在這種情況下氣體釋放,會導致黑叉齒魚的腸道膨脹並爆裂,然後它就肚皮朝上浮在水面上,被撐死了。
事實上,這就是大多數已知標本的收集方式。人們發現了被撐死的黑叉齒魚,漂在海面上。
對於人類來說:
無經濟價值性,常作下雜魚處理。
深海的這幫子魚啊,爲了活下來也真是不容易呢...醜醜的也就算了,每天還都要面臨被撐死的危險。
我是奇怪的bot~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