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風口上的創業入門指南

讀者少流量低有個好處,就是寫東西可以肆無忌憚一點,比如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

如果說2012前後幾年是“移動端”技術革命帶來的風口,那麼在近期我們可以預見,AI技術也會在國內引起一波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的風口,雖然幾年前中關村創業大街的繁榮景象大概率無法重現,但相信不少人對於在這場小狂歡裏自立門戶搞項目拿投資有點興趣。

當然了,創業基本是件九死一生的事兒,哪怕是普通的二代也是如此(當然頂級二代就另當別論了),所以……能穩定還是建議穩定一點。

真想搏一手風口或者圖一樂的請繼續往下看吧。

本文將會對創業前期的一些事項進行說明,無論你抱着什麼想法,是做個2VC項目撈一筆走人還是真有那麼點理想想要好好幹做點東西出來,懂這些基礎總歸是沒錯的。

這篇文章算“乾貨”嗎?我覺得算。


一、項目BP

商業計劃書=BP(Business Plan),對於大多數沒有顯赫背景也沒有億萬家產的普通人來說,BP是你項目接觸到資方的第一站,可以理解爲“項目的簡歷”,通常BP的形式爲PPT或PDF.

除了直觀地對項目進行介紹之外,BP裏還應包括以下的這些部分:

市場數據。也就是市場調查,我認爲直接寫“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還未出現數據”之類的話是絕對不應該的,以我等普通人的力量是無法憑空創造新的人類需求的,所以起碼要積極從過往各領域的數據裏去挖掘需求。最簡單的例子,即便飛機還沒有被髮明出來,也應該去統計公路、鐵道、水路運輸的各相關數據,再根據這些數據折騰出“飛機”這一產品能滿足人類的哪些需求,爲什麼。最後還要畫一下餅,告訴大家“這個市場未來可期”。

競爭壁壘。市場數據+項目介紹說明的是“爲什麼別人要用我的產品”(解決的痛點),而競爭壁壘說明的則是“憑什麼別人要用我的產品”,你的產品比別人高明在哪裏,並且爲什麼別人的產品沒法變得和你家產品同樣優秀。

這部分有一說一,我覺得挺扯的。到了現在這個年代,少人少錢的初創團隊真能搞出什麼靠譜的競爭壁壘麼?如果資方真的提了那個老套的問題——大廠入局的話,你怎麼辦?我覺得可以坦率地承認——那就把項目/股權賣給人家啦~

盈利模式。基本就是畫餅啦,你知道你在畫餅,資方知道你在畫餅,你也知道資方知道你在畫餅,但看破不說破,畫餅也要畫得靠譜一點。盈利模式不要太折騰,不要看起來好像要中間倒很多道手,別爲了盈利搞出太多額外成本。

團隊介紹。介紹你自己和其他創始團隊的成員。這部分基本都是注水的,注多少水自己看情況,比如團隊成員有“在百度實習的經歷”可以水成是“前百度XXX”。還有一點,“兼職創業”屬於扣分項,所以看能不能水成“全職”吧。我知道,普通人出來自立門戶在拿到投資之前基本上不會有人跟着你幹,所謂的“團隊”≈光桿司令,那些“桃園結義”的創業故事真別太當真,也別想着能嘴動別人出來跟着你幹,感情牌絕對是所有牌裏面最不靠譜的。你說拿股權畫餅?沒拿到投資之前你覺得這種餅有什麼說服力嗎?十幾歲的高中生都不喫這套了。

融資需求與股權分配。這一輪需要多少錢,出讓的股權是多少,這部分後續會說得稍微詳細點。

未來的項目規劃。又是個畫餅的環節,這裏你要畫的內容大概就是——融的那些錢你會花在什麼地方,花多久,什麼時候能夠進下一輪,還要列一些階段性的項目數據,雖然大家都知道萬事多變,項目怎麼可能100%跟着計劃走呢……

最後別忘了附上你的聯繫方式。


在這部分最後補充2點:

第一,寫BP的時候儘量把內容控制在15頁以內,這樣一方面便於閱讀,另一方面也算是對自己歸納總結能力的展現。同時要多使用各種圖表,例如使用柱狀圖和扇形圖來說明市場的狀況,用表格來介紹項目的結構,用流程圖來展現項目的運轉方式等等。

第二,儘量避開“以技術作爲核心競爭力”這種類型的項目,因爲如果這篇文章你看到這裏了,說明你的背景和財力不足以打造一支足夠強大的技術團隊。AI領域毫無疑問是當今的風口,是風口就意味着做項目的團隊多,想想其中有多少是所謂“海歸精英團隊”或者“985專家團隊”的項目在找投資,何況之前說了,有一大堆獨角獸和巨頭公司都在拼技術賽道,普通人怎麼跟人家比?所以儘量就是選擇“AI+”的賽道去搞,就跟當年的“互聯網+”一樣,在“商業模式”上做文章,比如什麼“AI從業者社區”“基於XX的AI客服”之類的玩意兒。

基於XX的AI客服


二、團隊

上一節裏簡單提了一下團隊,在這裏說詳細一點。

首先,如果感情牌真的有用,是否建議找對方來全職創業?

不建議。假設感情牌真的有用,你真的能說動他人在沒融到資的時候跟你一起出來自立門戶,那說明你倆關係應該挺好的。但現在什麼環境大家都懂,那些不太靠譜的公開的統計數據都已經繃不住了,你還拉人家來走一條一點兒不穩定的路,這樣做良心會不會有點過不去?都這個年齡了,想必大部分都是有家要養有老人要顧。當然你要是覺得無所謂那也行,也許太在乎傳統道德觀,太講所謂“良心”在當代確實難以成功創業。


其次,是否應該全職創業?

這條其實挺矛盾的,因爲兼職創業確實非常不好拿投資,但全職創業意味着各種不穩定性的增加。

只能說具體看自己的條件來定,一方面是自身的財力,包括你手上的資產總量,資產的流動性,負債情況,額外的財富增量管道有多少等等;另一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兼職創業”僞裝成“全職創業”了,很簡單就是字面意思,一邊拿着工資一邊準備自立門戶,只不過從各方面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累壓力又大。


第三,團隊裏“創始人”的職責。

創始人的職責大致可以分爲兩塊,一塊是對產品的職責,一塊是宏觀上對整個公司的職責。

對產品的職責相對來說會細一點,但肯定不能特別細(事必躬親基本不可能),你大致需要引導產品的這幾個部分:

  • 市場定位
  • 商業策略
  • 形象與主題
  • 設計與迭代焦點
  • 產品整體結構

宏觀上的職責比較粗,但至關重要,並且拿到的融資額度越高,項目越往後走,規模越大,你就越需要關注這部分的職責,而“產品”方面的職責則逐漸開始被其他人分攤。你對整個項目的職責有以下兩項:

  • 找錢
  • 找人

在還沒拿到融資的時候,創始人的項目職責絕大部分指的就是“找錢”,在拿到融資之後還是要繼續找錢,無論是尋求下一輪還是找大廠控股等等,反正只要你還坐在那個位置上,找錢的工作永不停歇。

找人。就是字面意思,有錢之後你得想辦法搞一個靠譜一點的團隊。具體什麼叫靠譜?那可真沒法細說了,識人、與人溝通這些全是又難又麻煩的事情,基本只能靠經驗閱歷去堆。能說的是,初創階段什麼CFO,CTO都不是剛需,首次融資之前=光桿司令,首次融資如果拿的少那很多事情還得靠外包。當然,如果你有個關係很鐵的技術大牛,在你拿到首輪之後願意入夥一起幹的話確實也是不錯的一件事,但真技術大牛基本都在大廠而且職務不低,說動他們的機會確實存在,就跟國足勇奪世界盃一樣。


三、首輪融資的股權分配

預留員工期權池:10%

創始團隊股權佔比:75%以上,其中創始人自己佔比應在50%以上

資方股權佔比:5%-15%

大概就是這樣。


四、關於“跑會”

這裏主要指的是跑去參加各種創業活動,例如所謂的“創業分享會”和“交流會”。

老實說這類活動90%以上你都無法從中學到任何有實質意義的知識,但很多時候還是不得不抽空去參與。爲什麼呢?發展“人脈資源”嘛,如果這篇文章你看到了這裏,那肯定有發展人脈資源的需求。具體怎麼發展就看各位的社交能力了,這部分我特別薄弱,所以沒東西可以分享……

“跑會”這部分有2點要補充的:

  • 不管是什麼人,組織的活動是什麼,跟你接觸第一次就要求收費的話,直接打住吧,對方可能會用“報名之後100%會對接投資人給你”之類的話來忽悠你,千萬別上套,堅定地拒絕就行了。
  • 普通人在首輪都沒拿到的時候,參加的活動基本上不可能接觸到真投資人(遠遠看幾眼甚至打個招呼還是可能的,名片都很難拿到),撐死就是接觸FA,當場有機構拍板籤書面協議敲定投資的概率爲0,不要抱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媒體編的童話故事別入腦,不管這家媒體是誰。


五、合同相關

這部分其實挺複雜的,各位在籤合同的時候肯定還是要找法律和商業都懂的人幫忙看一下,這裏只能提供一些比較基礎的東西。

第一,如果資方和你簽了term sheet的話先別急着開香檳。這玩意兒並不是合同,只是一份所謂“意向性”的文件,沒有任何約束力,簽了之後你可以理解成“對方大概覺得我有那麼一點利用價值”。你想想,如果在term sheet簽下以後便到處宣傳自己“順利拿到投資了”,後來資方反悔,這臉打得可就疼了……江湖小道傳聞——term sheet簽了之後資方反悔的概率是50%,這些年估計還要朝上提一下。(其實簽了合同之後借各種由頭反悔的概率也有20%+ ^_^)

第二,如果合同裏含有對賭性的條款,那建議放棄不籤。嗯哼,你都看到這裏了,那基本跟我一樣只是個沒什麼背景的普通人,普通人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風險承受能力差”+“快捷、有效、可被繼承的社會資源少”,所以對賭性質的東西少碰,普通人的創業項目就算拿到了第一筆資金依舊是“九死一生”,你肯定懂我是什麼意思。

第三,交割先決條件。這部分需要注意一下,大概內容是簽完合同之後,資方把款項打入初創公司,但是在“籤合同”到“打款”中間這段時間需要滿足各種交割先決條件,其中大概會包括這麼幾項:

  • 投委會的批准
  • 資方對項目方做盡調,並且對盡調結果滿意
  • 資方根據盡調結果對發現的一些問題提出要求在一定時間內整改

第四,後續融資優先認購權。指的是如果公司未來進行除向員工發行期權和股份之外的增資,投資人有權按屆時的持股比例購買相應股份。需要明確的是,投資人的優先認購權針對的是增發的所有股份還是一部分股份。通常的處理方法是——資方可以按照現有的持股比例進行認購,以保證他的持股比例不會遭到稀釋。

第五,創始人的股份限制。也就是在交割之後,創始人N%的股份將在1年內悉數歸屬,剩餘X%的股份將在之後Y年內按月等額分期歸屬和確權。上市或公司出售之前創始人不得處分其持有的公司股權,經投資人同意的創始人股權轉讓,投資人有權以同等條件優先對第三方受讓全部或部分股權,或者按持股比例和創始人一同向第三方出售股份。

這部分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方面:

  • 限制創始人的股權歸屬,讓你不能馬上把全部的理論股權拿到手;
  • 限制創始人的股權轉讓,在你向別家出售股權的時候自己也能順利切入進來

說明一下,股權轉讓的限制是股權在完成歸屬和確權之後對創始人所做的限制。如果創始團隊裏有持股人在股權歸屬和確權完成之前就退場,那麼一般會把未歸屬的那部分股權劃入員工期權池。

創始人股權限制你可能不喜歡,但你必須接受,當然除了被動接受之外有2點是需要特別留意的:

  • 留意股權歸屬年限開始計算的時間,是從公司建立開始計算還是從投資打款日開始計算。(後來想了下,這條的影響其實也就那樣吧)
  • 是否存在“股權鎖定”。資方是否要求創始人在公司上市或出售之前,在未得到自己許可時出售自己的股份。

好了好了,這部分也就說這麼多了,更多的各位只能結合實際情況去諮詢專業人士了。


六、開工後的一些事

第一,工商註冊。工商註冊這部分可能會讓一些人糾結,怎麼說呢?因爲資方的款項需要進入的是公司賬戶,也就是說公司不成立的話人家不會打款;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在資金沒到位的時候成立公司,那即便公司暫時擱置,每月還是要報稅,每年還是要做年報,這都要消耗你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並且你還要有個辦公地址,現在即便掛靠個虛擬地址也是要花錢的。比較理想的狀態是資方跟你簽了正式合同以後,你再去做工商註冊成立新公司,這樣公司結構後續短時間內也不用進行變更,不過這麼操作的話創始團隊與資方就成了一種“合夥模式”,還要考慮到對方是否能夠接受了。

最後補充2點:

  • 工商註冊工作儘量自己去跑,別看很多廣告上寫什麼“免費代辦註冊公司”或者“N元代辦成立公司”,最後辦下來大概還是會需要收你一兩千。廣告你別信。
  • 自己跑工商註冊的時候注意好時間,首先去晚點就要排隊,這是經常的事情;其次相關單位中午12點前會收工休息2點再開工,下午有的地方收工時間可能會比較早,所以各位安排好時間,別出現:早上11點20到了那裏然後開始排隊,12點還沒輪到你辦理但人家午休了,這樣就白白浪費很多時間。

第二,辦公場地。無論你是選孵化器、創業園還是傳統的寫字樓,記得貨比三家多走走多看看多對比,價格和位置這兩個因素是你在拿到第一筆投資之後的首要考慮。很多孵化器跟創業園會給畫很多餅,其中表面上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對接資方”。我這麼說吧,你要是在奧運會上拿了金牌,你們小區也會拿着個事情出去吹牛,但他們具體做了多少事情大家心知肚明。當然也並非所有孵化器和創業園都只租場地不幹事,也就90%以上是這樣吧。當然創業園、孵化器也並非一無是處,公用且免費的會議室、投影儀、打印、複印、掃描等設備還挺實用的。

第三,招人。雖然拿到了第一筆投資,但還是處於缺錢的狀態(尤其是那種第一筆投資幾十萬,還分五六批給的),招人這塊怎麼說呢?量力而爲吧,最頂尖的一批人大概率看不上初創企業,具體怎麼招人真的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通過面試跟試用期不僅要了解人家的業務能力和人品等方面,還可以預估出對方大概會在你的團隊裏留多久,這當然也是你需要考量的部分。

對於“技術”這方面,只能說如果第一輪融資額度不高的話,還是做好“打造技術團隊”和“外包”之間的平衡吧。

第四,財務與社保。初期規模小的時候可以考慮選擇把這些工作外包出去,涵蓋了每月的報稅、企業年報、賬本製作等,之前合作過的那家財務公司每月收費大概是350元(座標是杭州),合作期間並未出現任何問題,價格供各位做個參考。

當然,各種發票、單據、銀行回單等做賬材料都需要你自己保管好然後給到財務公司那邊,所以在拿到第一筆錢正式開工以後,公司的開銷每一筆都需要對應的單據,無論數額大小;另外就是最好專門勻一個空間出來放每個月的單據,這個“空間”你自己方便就好,可以是一層抽屜,也可以是標註好時間的信封或文件袋。

第五,採購。公司前期階段採購工作能自己去做的就自己做。原因很簡單,我這麼問吧——你覺得是想虛開發票的人多呢?還是不想虛開發票的人多?所以採購這事兒儘量親力親爲吧。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絕大多數都是我的個人觀點,並不一定正確,希望能爲有幸看到本文的人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感謝各位閱讀。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