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芽之旅》:新海誠真的跳出舒適圈了嗎?

  昨天晚上看完本片後,稍微沉澱了一下劇情,再看了看特典設定集裏的內容以及網上對於本作世界觀設定的科普,我大致理解了爲什麼網上風評不是特別好的原因。

  首先是影片的設定,本片的一些設定名詞頗爲拗口,“常世”,“蚓厄”,“往門”,“要石”等等這些名詞相當難記住,而這些名詞大都來源於日本的民俗學裏,像是往門是連接現世與常世(常世就是指已逝之人所處的世界)的一箇中間點,往門的作用和死亡擱淺裏的布橋嬰差不多,而常世就是死亡擱淺裏的“冥灘”。這個關於死亡觀的設定其實還挺吸引人的,只可惜在本片中僅僅只是一個輔助敘事的工具,並沒有進一步的深挖,實屬遺憾。而本片中有很多很吸引人的設定單拎出來都是可以做爲一個主題單獨敘事的那種,可惜將這一個個好點子結合起來後更加顯得本片敘事的臃腫。

  而本片男女主的戀愛線則是本片最被人詬病的一部分,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男女主纔剛剛認識就coop刷滿,也就是所謂的見面即戀愛,完全違背了我們對於“戀愛”的觀念。既沒有鋪墊,後續也沒有對男女主的戀愛部分進行刻畫,所以在全片當中,戀愛線就顯得很多餘。有很多人都說這是二次元動畫普遍的設定,關於這一點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在劇場版動畫傷物語三部曲(鐵血,熱血,冷血)當中,女二(班長妹)也是一上來就貼上了男主(垃圾君),但是按照出版順序觀看的觀衆們已經經歷過貓物語(白,黑)的洗禮已經很清楚的知道此時的男主和女二爲什麼一上來就會“戀愛”,並且在貓物語中也完美的講完了男主和女二的故事線,可以說是有頭有尾。而鈴芽之旅的戀愛線既無開頭鋪墊也無結尾收束,增加感情全靠災難充數,結果自然是讓人感覺可有可無。當然造成這種問題的還有男主太過於工具人了,或者說男主和女主的互動太少了(順序不能返)。

  有人說如果把男女主的戀愛線換成女主和女主姨媽的親情線會更好一些,其實我也覺着如果換成親情線的話本片立意會更高一些,但我肯定不會去影院去看,我會更偏向於線上看,畢竟我也不是很想去電影院看一些過於沉重或者過於悲傷的故事(想着那次在宿舍看eva終哭的跟個淚人似的,實在是太尷尬了)。而且看這部動畫的人大部分都是現充,所以做一些比較搞笑和輕鬆的部分來討好這一大部分觀衆我覺着還是很正確的,畢竟歸根到底這還是一部商業片,而且在新海誠本這個觀影特典的話就能從中得知,新海誠一開始就想把這些略顯沉重的設定和故事講的輕鬆一些,事實證明,新海誠還是很成功的做到了,至少一些橋段真的讓我笑出來了(雖然一些臺詞設計的真的挺讓人難繃的)

太難繃了

  

 當然也有些人覺着劇情有點水,我倒是感覺並不是特別明顯,就是男女主四處關門確實有點育碧遊戲的感覺(爬塔,開據點)。不過在頂級作畫和頂級音樂的作用下整體來說氛圍感還是挺強的,就是有些臺詞還是讓我在不該笑的時候笑了出來,草。整部動畫我最喜歡的還是最後女主給小時候的自己送椅子的那一段,不僅首尾呼應,還非常巧妙的回收了前面的伏筆,這一段可以說是我全片最喜歡的橋段,也是讓我瞬間覺着值回了票價。

  全片看下來,我個人還是挺喜歡新海誠這部跳出舒適圈的動畫的,再補充了一些背景故事之後,更能感受到新海誠監督在本片中所蘊含的對於經歷過地震的人的人文關懷以及對於震後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的思考,我覺着這想法非常的好,只是很可惜,在動畫中並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或者說藏的實在是太隱晦了,就導致觀衆也僅僅只是能看到表象,畢竟大部分觀衆只是來觀影娛樂的,他們並不想深究,不過也確實能看出來新海誠在最近幾年的思考又上了一個臺階,希望下一部能新海誠監督能更好的將動畫劇情和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能更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期待新海誠監督的下一部電影。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