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生物日誌]是胖胖可愛的稀有肥宅海豚呢

Irrawaddy dolphin伊河海豚

是一種廣鹽性的海洋海豚。爲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人們對伊河海豚所知甚少,其行蹤也飄忽不定,可謂是“來無影去無蹤”。

最近,因爲其圓滾滾且呆萌的樣子,而被大家所關注。也被人們調侃的叫做“肥宅海豚”

它們的外表與白鯨相似,所以有時會被歸入一角鯨科。

但伊河海脈也具有海豚科動物的特徵,與逆戟鯨(就是我們可愛的虎鯨啦)是近親。

小拓展:

廣鹽生物常見於:河口和潮汐池等鹽度經常變化的棲息地內。

它們能夠輕易適應不同的鹽度,可以生活在淡水、微鹹水以及鹹水中。

與廣鹽生物相對的是窄鹽生物,它們只能在相對較小的鹽度範圍內生存。

大多數淡水生物都是窄鹽生物,在海水中會死亡。同樣大多數海洋生物也都是窄鹽生物,不能在淡水中生存。

分佈:

伊河海豚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洋域都有分佈。

大多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

主要生活在近海,特別是河口的泥濘、微鹹水域和淡水內河中。

命名:

最早記錄的伊河海豚描述,由理查德·歐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於1866年所寫。

歐文是一位英國生物學家、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當時被人們公認爲一位傑出的博物學家,在研究與闡述化石方面,具有非凡的天賦。

歐文創作了大量的科學類作品,但最令人難忘的可能是創造了恐龍這個詞。

它與澳大利亞短平鼻海豚同屬,外形也非常相似,所以直到2005年才被描述爲一個單獨的物種。

大致外貌:

它們的重量從90~200kg不等,長度通常爲2.3 m左右。個體最大記錄長度來自泰國,爲2.75m。

成年雄性通常大於雌性。

頭圓鈍。喙不明顯,口頗大,周圍有脣狀隆起。眼位於口角後上方。背鰭小,呈圓形。

鰭肢呈三角形。尾幹較小,尾鰭大。上頜齒略多,但較下頜齒小。背部多爲暗灰藍色或近黑色,向腹面漸淡。

生活習性:

它們以60kHz的主頻率聲音進行交流,可用於回聲定位。

伊河海豚游泳緩慢、悠閒。通常以平穩、緩慢的翻轉動作浮升海面。

非常怕船,在受到驚嚇時會潛水。據報道,當海豚在被船追逐時,游泳速度約爲20~25km/h。

它們通常2~3只一起活動,但有時會25只聚集在一起。

有很激烈的種間競爭,經常被別的海豚或者鯨類趕出活動地。

伊河海豚以滾動的方式浮出水面,只在深潛時纔將尾鰭舉出水面。深潛時間從30~150秒到12分鐘不等。

據當地漁民說,曾經看見過伊河海豚和寬吻海豚在外河道相遇,前者受到驚嚇,被迫返回湖中。

覓食方面:

伊河海豚不挑食,它們可以喫很多很多種的魚。以硬骨魚及魚卵、頭足類、甲殼類等等爲食。

可深潛12分鐘去覓食,在潛水前會浮出水面2次。捕食期偶爾向魚羣吐水。

它們有時會與印太洋駝海豚爲伍。

伊河海豚能夠噴射高達1.5m的水流,它們用這種獨特的行爲,將魚羣聚集到同個區域來進行狩獵。

根據對圈養個體的觀察表明,它們的進食方式可能爲吸食法,即將食物吸進嘴裏。

繁殖:

雌性或雄性會在幾分鐘內嘗試追求配偶。它們面朝面,腹部糾纏在一起並開始短達40s的繁殖過程。

繁殖期大致爲12月至次年6月。妊娠期爲14個月。雌性每兩到三年生一隻幼崽。

出生時長度約爲1m。體重約爲10kg。兩年後斷奶。

壽命約爲30年。

保護現狀:

與傳統漁民有着合作捕魚的互惠關係。

有與漁夫合作,並將魚羣趕入漁網的記錄。 

印度漁民回憶道:他們會用木鍵來敲擊船的側面,以此來呼喚海豚,讓伊河海豚將魚趕入網中。

作爲回報,海豚們也會得到一些捕到的魚兒作爲獎勵。

它們比大多數其他生活在遠洋的海豚更容易受到人類的影響。

主要威脅是被魚網纏住困死或是過往船隻噪音過大。

近年來東南亞流行的炸魚,以及金礦開採造成的污染,也對它們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在發現伊河海豚的三個流域中,淡水環境中只剩下不到250只。湄公河的數量從1997年估計的200只減少到了2005年的127只,2007年減少到93只,2010年減少到85只,到 2015年減少到僅剩80只。

2007年以來,數量似乎逐漸趨於穩定。2020 年的最新統計是89只。

被IUCN紅色名錄列爲極度瀕危物種。

 

#奇奇怪怪可可愛愛# 

真是個膽小可愛(可憐無助又胖小)的豚豚呢希望要好好保護哈。

本文爲補檔,感謝觀看。

我是奇怪的bot,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