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IPv4、IPv6,那IPv5去哪裏了?

當我們談論互聯網的基石時,哪怕是對技術一竅不通的人,大概也聽說過這兩個詞:IPv4IPv6

前者是過去幾十年的霸主;後者是未來的希望,號稱能給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分配一個IP地址。

但在這兩個主角之間,曾有一個被遺忘的配角——IPv5。

它並非一個廣爲人知的協議,更像是一段被歷史塵埃掩蓋的實驗記錄。

它的故事,揭示了技術演進中一個殘酷的現實:並非所有“下一代”都能成功接棒。

互聯網的“大航海時代”

要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得把時鐘撥回到20世紀70年代。

那時候的互聯網(ARPANET)還處於蠻荒時期,就像15世紀剛開始探索海洋一樣。

而在1981年,RFC 791標準發佈,正式確立了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的地位。[1]

IPv4就像是當年的“集裝箱”,它定義了數據如何在網絡中打包、傳輸。

那時候的互聯網主要傳什麼?傳文字,傳代碼,傳一些極小的文件。IPv4 的設計理念是“盡力而爲”(Best Effort)。

這意味着什麼呢?

意思是:我把數據包發出去了,它能不能到,什麼時候到,順序對不對,我儘量,但我不敢保證。

這就好比郵局寄信,信是肯定能寄出去的,但你是今天收到還是明天收到,你別管。

對於發郵件、看網頁來說,這完全沒問題。

但是情況開始改變了

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極具前瞻性的科學家開始產生了一些大膽的想法:

爲什麼我們不能用網線來打電話?

這時候,IPv4 的缺陷就暴露無遺了。

當你傳文件時,數據包晚到幾秒鐘無所謂;但如果你在語音通話,數據包晚到 0.5 秒,或者順序亂了,你聽到的就是“滋滋... 喂... 聽得... 見... 嗎...”。

這種“卡頓”和“延遲”,對於即時通訊來說是致命的。

於是,在1979年,一個名爲Internet Stream Protocol(簡稱ST)的協議誕生了。

它後來被非正式地稱爲IPv5。[2]

它的目標很明確:爲需要“服務質量”(QoS)的應用,提供一個可靠的傳輸通道。

設計者們希望建立一種機制,能像打電話佔用專線一樣,在網絡中爲語音和視頻數據“預留”一條 VIP 通道,保證它們暢通無阻。

這個協議經過了幾次迭代,到了 1990 年發佈 RFC 1190 時,它被稱爲 ST-II。[3]

而在它的數據包頭裏,版本號(Version)那一欄,赫然寫着數字 5

 這也是民間將其與 “IPv5” 關聯的重要原因,但這一版本號未獲得 IETF 對 “IP 協議版本” 的官方認可。

這就是傳說中的 IPv5。

所以,IPv5 並不是一個幽靈,它真實存在過。

IPv5的設計理念在當時看來是革命性的

它試圖把互聯網從“不可靠的羊腸小道”變成“無論風雨都準時的高速鐵路”。

研究人員通過它成功傳輸了早期的視頻會議和音頻流,效果遠超當時的IPv4。

爲什麼 IPv5 沒有統治世界?

既然 IPv5 這麼好,專門優化了視頻和語音,爲什麼現在我們用的不是它?

問題出在定位上。

首先,IPv5 並不是用來取代 IPv4 的。

它更像是一個“補丁”或者“插件”,它是爲了配合 IPv4 一起工作,專門處理流媒體數據的。

它從來沒有想過要推翻 IPv4 的統治,它只是想做 IPv4 的“輔助”。

其次,也是最致命的原因:地址危機。

互聯網面臨的是“土地不夠用了”。

IPv4 使用 32 位地址,最多隻能提供約 43 億個 IP 地址。[4]

在 80 年代,大家覺得 43 億是個天文數字,根本用不完。

但隨着個人電腦的爆發,到了 90 年代初,工程師們驚恐地發現:IP 地址快發完了![5]

這纔是互聯網面臨的真正“世界大戰”。

而 IPv5 呢?

這就很尷尬了。IPv5 雖然在傳輸視頻上很厲害,但它沿用了 IPv4 的 32 位地址結構。

也就是說,如果全世界升級到 IPv5,我們雖然能流暢地看視頻了,但依然會面臨沒有 IP 地址可用的窘境。

這就像是你把一艘快沉的船(IPv4)裝修得金碧輝煌(IPv5),裝上了最好的設施,但船底的那個大洞(地址耗盡)依然還在。

面對即將到來的地址枯竭,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必須做出選擇。[6]

他們需要一種全新的協議,不僅要能傳數據,更重要的是,地址空間必須大到離譜

於是,下一代 IP 協議(IPng)的研發開始了。[7]

當他們準備給新協議命名時:

版本 4 被 IPv4 佔了。

版本 5 被那個搞流媒體的 ST-II(IPv5)佔了。

沒辦法,那就叫 IPv6 吧。

IPv6 採用了 128 位地址。它能提供的地址數量是3.4×10^38個。

這個數字大到可以給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每一滴水都分配一個獨立的 IP。

遺產

1998年,IPv6 正式發佈。

IPv5 作爲一個實驗性的協議,逐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

但 IPv5 真的失敗了嗎?

並沒有。

雖然“IPv5”這個名字消失了,但它所倡導的 QoS(服務質量)流媒體傳輸資源預留 等概念,被後來的 MPLS(多協議標籤交換)以及現代的 VoIP 協議(如 SIP、RTP)所繼承。

今天,當我們流暢地刷着短視頻、打着微信電話、開着視頻會議時,其實我們在享受着 IPv4/IPv6 的骨架,以及 IPv5 留下的靈魂。

  1. RFC 791 - 互聯網協議 ↑

  2. ien119 ↑

  3. 關於RFC 1190的信息 » RFC 編輯 ↑

  4. IPv4地址報告 ↑

  5. 全球“互聯網地址短缺”——INQUIRER.net,菲律賓新聞 ↑

  6. IETF |互聯網工程工作組 ↑

  7. IPNG (ipngwg) ↑

往期推薦

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8c47710f952d

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15bd70f51693

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6aa070e027a3

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f6767037ab3a

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50e870e7ffb6

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335971257d02

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5b09711686ac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