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桃李”指的是學生,可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朋友們,如果我們教師節回母校看望恩師,會聽到老師們欣慰地說:“如今我可真是桃李滿天下啦!”或者是在新聞裏看到,某位學術泰斗過壽時,各界精英齊聚,主持人動情地介紹:“這位是某老的桃李。”

我們非常自然的就能理解,“桃李”指的是學生、弟子。但我們想想,爲什麼學生要叫“桃李”?這跟桃樹、李樹有什麼關係?難道是因爲學生們都像桃子李子一樣可愛嗎?

起初呀“桃李”的比喻是源於古人精妙的觀察。這要追溯到漢代的《韓詩外傳》。書中記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意思就是春天種下桃樹、李樹,夏天就能在樹下乘涼,秋天就能品嚐它的果實。

朋友們不覺得古人這個比喻太精妙了吧!他把培養人才的過程,比作種植桃李。你來看,老師教書育人,如同園丁播種,學生成長成才,如同樹木成蔭、開花結果。老師從學生的成就中獲得欣慰,如同在樹下乘涼、品嚐果實。

如果說《韓詩外傳》是播種,那麼讓“桃李”這個詞真正“桃李滿天下”的,是唐代的名相狄仁傑。

狄仁傑以知人善任著稱,他舉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位優秀人才,後來都成爲一代名臣。時人讚歎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意思是天下的優秀人才,都出自您的門下啊!

從此,“桃李”就從一個詩意的比喻,正式升級爲“門生、弟子”的代名詞。

誒!你可能會問了,果樹那麼多,爲什麼偏偏是桃和李?因爲呀桃樹春天開花最早,象徵希望與生機

,李樹夏天果實繁茂,象徵收穫與繁榮。

而且,桃李這兩種樹常常被種在一起,就像老師培養出各有所長的學生。它們的生長特性也正好對應了教育的真諦,“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我們現在也用“桃李”創造了很多美妙的說法呀,比如開頭提到的“桃李滿天下”,形容學生遍佈各地;“桃李春風”,形容師生情誼的美好;“桃李門牆”,指老師培養的衆多弟子。從果樹到人才,“桃李”已經完成華麗的轉身了。

這個流傳千年的詞,它精準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本質那就是薪火相傳的承諾與一場靜待花開的守望。

其實教育最美的狀態,就是像種植桃李一樣,不急不躁,給予陽光雨露,然後相信每一顆種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節奏。

畢竟,在這個追求速成的時代,最好的教育依然是桃李式的,不問花期,只問耕耘。而當春風再度吹過,你會發現,曾經的小樹苗,早已蔚然成林。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