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要出門的時候,我反覆檢查了三次是否帶了手機和身份證。這兩樣小東西,一個能證明我們是數字世界的公民,一個能證明我們是現實世界的合法居民。直到我站在地鐵閘機前刷手機的瞬間,一個念頭瞬間閃過:在沒有數碼技術的千年裏,我們的老祖宗是靠什麼來證明“我是我”的?
其實呀,古人的“身份證”系統,其精密與霸氣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主要就分爲兩種,一種是官員的,一種是平民的。
要說最酷的古人身份證,非我們熟知的虎符莫屬了。因爲這可不是普通的裝飾品,而是能調動千軍萬馬的男人終極夢想好吧。虎符通常用青銅或黃金製成老虎形狀,從中一分爲二,皇帝持有右半符,將領持有左半符。
需要發兵時,使者帶着右半符前往軍營。只有當左右兩半嚴絲合縫地拼合,形成一隻完整的老虎,命令才被確認執行。(這也是“符合”一詞的由來)這套“雙因子認證”系統,比現代銀行的U盾早了整整兩千年。它不僅是身份證明,更是最早的加密授權協議。
到了隋唐時期,“身份證”開始走向標準化和制度化。朝廷發明了魚符,長得像魚,也是分爲左右兩半,中間有“同”字榫卯可契合。
五品以上官員每人一枚,上面刻有姓名、官職、任職部門。進宮面聖、辦理公務,甚至出入皇城,都要“刷卡驗魚”。這相當於把工作證、門禁卡和權限密鑰三合一。
更有趣的是,武則天當皇帝時,把魚符改成了龜符,因爲“龜”與她的姓氏“武”諧音,且龜象徵長壽。這大概是歷史上第一次因爲領導人個人偏好而改變全國認證系統的案例吧。
宋朝以後,符制逐漸簡化,更接近現代證件的腰牌開始流行。特別是明朝,腰牌制度發展到極致。
錦衣衛的“錦衣衛腰牌”是權力象徵,東廠的“東廠駕帖”是逮捕令,官員的牙牌則是身份證明。這些腰牌不僅證明你是誰,更表明你能做什麼,大概就是能進哪個衙門了、能調多少兵馬呀、能查什麼案子啦,這些。
如果說之前的證件都是“卡片式”,那麼清代則把身份證明穿在了身上。文武百官的官服前胸後背都有一塊精美的繡片,叫做“補子”。
文官繡禽;武官繡獸。遠遠一看,就知道來者何人、官居幾品。而頂戴花翎更是視覺化了的身份檔案,什麼材質的頂珠、有幾眼花翎,都對應着嚴格的品級。
至於古時候的普通老百姓,他們的身份證就是戶籍。從商鞅變法的“編戶齊民”開始,每個人都被登記在冊,包括姓名、年齡、相貌特徵。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到官府申請“路引”(相當於現在的介紹信或通行證),上面寫明出行事由、目的地,沒有它就可能被當作流民抓起來。
咱們回望一下這套綿延千年的身份系統,你會發現核心邏輯從未改變,用獨一無二的憑證,確認身份與權限。變的只是形式而已,從一分爲二的虎符,到二維碼;從繡在官服上的補子,到刷臉支付,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呀。
無論在哪個時代,證明“你是誰”,始終是融入社會、行使權利的第一步。我們與古人之間,其實只隔着一道數字的漣漪,而證明自我存在的渴望,早已刻進文明的基因裏,千年未變。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