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名字就想玩,這些遊戲名神翻譯 ,不得不服!

一款遊戲的第一印象,往往始於它的名字。好的譯名能讓玩家未入遊戲先入戲,不少國外遊戲的譯名走“直譯”路線就足夠出彩,比如《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穿越火線》(Cross Fire),直接對應英文原意,簡潔又貼合遊戲主題,省心又好記。

但並非所有遊戲都適合直譯——有些名字直譯後會顯得生硬又奇怪,這時候就輪到翻譯們“炫技”了。他們跳出字面束縛,將遊戲的核心氣質、玩法或意境融入譯名,最終呈現出一個個既貼切又“高大上”的名字,讓人不得不佩服這份巧思!

 《暗黑破壞神》(Diablo)

“Diablo”在西班牙語中是“惡魔”,直譯“恐懼”或音譯“大菠蘿”都少了點史詩感。而源自臺灣漫畫翻譯的“暗黑破壞神”,雖與原名無直接關聯,卻精準踩中游戲的核心氣質:“暗黑”對應哥特式的陰暗畫風,“破壞”“神”則暗示了對抗終極惡魔的史詩感,中二又霸氣,漸漸成了玩家心中的唯一代名詞。

《古墓麗影》(Tomb Raider)

“Tomb Raider”直譯“古墓入侵者”,冰冷又缺乏美感。“古墓麗影”則加了關鍵的“麗”字,既點出遊戲中魅力十足的女主角勞拉,又讓“古墓”的神祕與“麗影”的柔美形成反差,多了一層浪漫與神祕,和遊戲本身一樣,成了跨越時代的經典。

《拳皇》(The King of Fighters)

直譯“格鬥之王”雖貼合原意,卻少了點江湖氣。實際上,在98年以前,遊戲存在幾種不同的叫法,格鬥之王,格鬥天王,拳皇…在後來,續作中場景裏出現了拳皇的字樣,說明官方已經認可。這個名字也就延續到現在。“拳皇”二字直擊格鬥遊戲的核心——拳拳到肉的對抗,又自帶“王者加冕”的霸氣,比平鋪直敘的直譯更有畫面感,也難怪能取代多種早期叫法,成爲官方認證的經典之名。

 《守望先鋒》(Overwatch)

“Overwatch”直譯“看守”“掩護射擊”,聽起來像軍事術語,毫無遊戲感;臺服“鬥陣特攻”又略顯普通。而“守望先鋒”四字,既概括了遊戲“守護與觀察”的核心玩法,“先鋒”二字又賦予玩家團隊核心的使命感,酷炫又精準,堪稱多人射擊遊戲的譯名範本。

 《我的世界》(Minecraft)

“Mine”(挖礦)+“Craft”(製作),直譯“我的挖礦手藝”簡直勸退玩家。“我的世界”卻跳出詞彙本身,精準命中游戲的核心魅力——玩家在方塊世界裏創造一切的自由感。簡單四字,既好記又充滿想象空間,玩過之後更會覺得這名字和“自定義一切”的主題絕妙契合。

 《無主之地》(Borderlands)

“Borderlands”直譯“邊境之地”,生硬又缺乏張力。“無主之地”則自帶故事感:沒有規則管轄的荒野,必然危機四伏。這不僅貼合遊戲中“未知行星、外星生物、生存冒險”的設定,還透出一股荒涼粗糲的氣質,讓玩家光看名字就嗅到了刺激的味道。

 《極品飛車》(Need For Speed)

直譯“速度的需求”,像句平淡的口號,完全撐不起賽車遊戲的激情。“極品飛車”則用兩個詞點燃玩家的期待:“極品”指向炫酷豪車,“飛”字把“Speed”的極致感拉滿——速度快到“飛”,還有頂級好車,光是名字就讓人想踩下油門。

 《反恐精英》(Counter-Strike)

“Counter-Strike”直譯“反擊”,籠統又缺乏代入感。“反恐精英”則精準結合遊戲的“人質救援、刺殺”等模式,“反恐”給足了劇情想象空間,“精英”二字更是巧妙擊中玩家心理——誰不想在遊戲裏當一次拯救世界的精英?熱血感直接拉滿。

《鬼泣》(Devil May Cry)

“Devil May Cry”直譯“魔鬼可能會哭”,甚至被調侃成“魔鬼在五月哭”,完全破壞了遊戲的哥特氛圍。“鬼泣”二字則化繁爲簡,既保留了“Devil”(惡魔)的陰森感,又用“泣”字增添了一絲悽美與神祕,和遊戲中“半人半魔”的主角氣質、暗黑華麗的畫風完美契合。

 《絕地求生:大逃殺》(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

原名直譯“無名玩家的戰場”,晦澀又無亮點。其實Playerunknown,是這遊戲的製作人在社交網站上用的名字,可以不用翻譯,就像《全境封鎖》的英文名《Tom clancy's The Division》,Tomclancy(湯姆克蘭西)也是遊戲製作人的名字。而“絕地求生:大逃殺”直接把遊戲玩法和氛圍拍在玩家眼前:“絕地求生”點出“最後一人存活”的核心規則,“大逃殺”則渲染了緊張刺激的對抗感。即便後來被玩家叫成“喫雞”,這個譯名依然是“直擊玩法”的翻譯典範。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