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名字就想玩,这些游戏名神翻译 ,不得不服!

一款游戏的第一印象,往往始于它的名字。好的译名能让玩家未入游戏先入戏,不少国外游戏的译名走“直译”路线就足够出彩,比如《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穿越火线》(Cross Fire),直接对应英文原意,简洁又贴合游戏主题,省心又好记。

但并非所有游戏都适合直译——有些名字直译后会显得生硬又奇怪,这时候就轮到翻译们“炫技”了。他们跳出字面束缚,将游戏的核心气质、玩法或意境融入译名,最终呈现出一个个既贴切又“高大上”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份巧思!

 《暗黑破坏神》(Diablo)

“Diablo”在西班牙语中是“恶魔”,直译“恐惧”或音译“大菠萝”都少了点史诗感。而源自台湾漫画翻译的“暗黑破坏神”,虽与原名无直接关联,却精准踩中游戏的核心气质:“暗黑”对应哥特式的阴暗画风,“破坏”“神”则暗示了对抗终极恶魔的史诗感,中二又霸气,渐渐成了玩家心中的唯一代名词。

《古墓丽影》(Tomb Raider)

“Tomb Raider”直译“古墓入侵者”,冰冷又缺乏美感。“古墓丽影”则加了关键的“丽”字,既点出游戏中魅力十足的女主角劳拉,又让“古墓”的神秘与“丽影”的柔美形成反差,多了一层浪漫与神秘,和游戏本身一样,成了跨越时代的经典。

《拳皇》(The King of Fighters)

直译“格斗之王”虽贴合原意,却少了点江湖气。实际上,在98年以前,游戏存在几种不同的叫法,格斗之王,格斗天王,拳皇…在后来,续作中场景里出现了拳皇的字样,说明官方已经认可。这个名字也就延续到现在。“拳皇”二字直击格斗游戏的核心——拳拳到肉的对抗,又自带“王者加冕”的霸气,比平铺直叙的直译更有画面感,也难怪能取代多种早期叫法,成为官方认证的经典之名。

 《守望先锋》(Overwatch)

“Overwatch”直译“看守”“掩护射击”,听起来像军事术语,毫无游戏感;台服“斗阵特攻”又略显普通。而“守望先锋”四字,既概括了游戏“守护与观察”的核心玩法,“先锋”二字又赋予玩家团队核心的使命感,酷炫又精准,堪称多人射击游戏的译名范本。

 《我的世界》(Minecraft)

“Mine”(挖矿)+“Craft”(制作),直译“我的挖矿手艺”简直劝退玩家。“我的世界”却跳出词汇本身,精准命中游戏的核心魅力——玩家在方块世界里创造一切的自由感。简单四字,既好记又充满想象空间,玩过之后更会觉得这名字和“自定义一切”的主题绝妙契合。

 《无主之地》(Borderlands)

“Borderlands”直译“边境之地”,生硬又缺乏张力。“无主之地”则自带故事感:没有规则管辖的荒野,必然危机四伏。这不仅贴合游戏中“未知行星、外星生物、生存冒险”的设定,还透出一股荒凉粗粝的气质,让玩家光看名字就嗅到了刺激的味道。

 《极品飞车》(Need For Speed)

直译“速度的需求”,像句平淡的口号,完全撑不起赛车游戏的激情。“极品飞车”则用两个词点燃玩家的期待:“极品”指向炫酷豪车,“飞”字把“Speed”的极致感拉满——速度快到“飞”,还有顶级好车,光是名字就让人想踩下油门。

 《反恐精英》(Counter-Strike)

“Counter-Strike”直译“反击”,笼统又缺乏代入感。“反恐精英”则精准结合游戏的“人质救援、刺杀”等模式,“反恐”给足了剧情想象空间,“精英”二字更是巧妙击中玩家心理——谁不想在游戏里当一次拯救世界的精英?热血感直接拉满。

《鬼泣》(Devil May Cry)

“Devil May Cry”直译“魔鬼可能会哭”,甚至被调侃成“魔鬼在五月哭”,完全破坏了游戏的哥特氛围。“鬼泣”二字则化繁为简,既保留了“Devil”(恶魔)的阴森感,又用“泣”字增添了一丝凄美与神秘,和游戏中“半人半魔”的主角气质、暗黑华丽的画风完美契合。

 《绝地求生:大逃杀》(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

原名直译“无名玩家的战场”,晦涩又无亮点。其实Playerunknown,是这游戏的制作人在社交网站上用的名字,可以不用翻译,就像《全境封锁》的英文名《Tom clancy's The Division》,Tomclancy(汤姆克兰西)也是游戏制作人的名字。而“绝地求生:大逃杀”直接把游戏玩法和氛围拍在玩家眼前:“绝地求生”点出“最后一人存活”的核心规则,“大逃杀”则渲染了紧张刺激的对抗感。即便后来被玩家叫成“吃鸡”,这个译名依然是“直击玩法”的翻译典范。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