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分享了老iPad和3DS的故事,今天輪到我大學時期那臺陪伴已久的華爲手機登場了。 這臺手機是我高考結束後買的,當時在 iPhone 11 和它之間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因爲它支持 5G,我毅然選了它。 用的這幾年裏,它幾乎沒出過毛病,真的是皮實耐造。晚上睡覺不小心從上鋪掉下來幾次都安然無恙,直到工作之後的一天午飯時,一位大媽不小心撞到我,手裏的餛飩湯直接潑到了手機上。結果不出所料,黑屏。再次開機時,屏幕出現了一條綠線,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屏幕和中框之間的膠已經老化。於是我又換回了 iPhone,這臺華爲就退役成了“看直播專用機”。
![]()
最近一查,電池健康只剩 60%,基本已經到了要“插尿袋”續命的地步。於是我決定再給它一次“復活”的機會,讓它在家裏繼續發光發熱。
🛀改造的第一步當然是“淨化”系統
這臺老華爲雖然升級到了鴻蒙 4,但依然能安裝安卓應用,這點挺加分的。唯一稍微可惜的,是 Google 服務裝起來有點麻煩——不過對我這種主要用國內生態的人來說,其實也沒啥影響。 我參考了 B 站上的一些教程,用“鴻蒙工具箱”把系統裏那些沒啥用、還佔資源的東西全卸了,比如主題、負一屏、快應用之類的;然後又順手關掉了一堆系統應用的推送通知。 這樣一來,桌面乾淨多了,再也不會動不動就彈出廣告或者“猜你可能喜歡”的提示。整個系統清爽許多。
![]()
⏰改造的第二步 Standby + 馬蜂窩旅行推薦小組件
裝上 Standby 後,Mate30 一接上電就能自動橫屏待機,顯示界面既漂亮又實用。這樣也可以讓他實現和iPhone一樣的“待機顯示”了,我把左側設成大號時鐘,右側放了馬蜂窩的旅行推薦卡片,這樣充電時不僅能看時間,還能順手刷到附近城市的旅行靈感。 這種搭配特別適合放在牀頭或廚房:插上電,它既是時鐘,也是一個隨手的靈感板。
![]()
📺改造的第三步,是把它變成一個輕量個人影音中心
我給它裝了一個叫 OpenList 的軟件,可以在手機上直接部署一個簡易的 Web 服務,相當於讓這臺華爲變成了一個小型個人網盤。 搭配上 迅雷,下載電影、劇集都很方便;而且 OpenList 支持 WebDAV 協議,所以我還能在別的設備上(比如 iPad 或電腦)直接訪問這些文件。 上次我不是分享過用舊 iPad + Infuse 做影視終端嘛,這次就能把兩者連起來:Mate30 負責下載和存儲,iPad 負責播放,輕NAS 體系就這麼搭建好了。雖然我的Mate30才128g但是也可以存放一些電視劇劇集還有一些簡單的音樂存儲。 一箇舊手機,徹底變成了家裏的“多媒體中心”,也算是讓它再發一次光。
![]()
🕹改造的第四步,是把它變成我的電腦中控臺
我安裝了 Macro Deck 這款軟件,它可以把手機變成一個可自定義的控制面板。 比如我在電腦上剪視頻、寫稿或畫圖時,就能用手機上一排虛擬按鍵來快速操作:打開軟件、靜音音樂、切換窗口、截圖保存……這些常用動作都能自定義成一個個漂亮的按鈕。 我還給每個按鈕配了圖標和震動反饋,用起來非常絲滑,感覺比某些實體流控臺還方便。 而且只要和電腦在同一個局域網裏,連線穩定、延遲也很低。 對舊手機來說,這算是一個極具儀式感又高實用度的改造方案。
![]()
📶改造的最後一步,是讓它在家裏的網絡系統中也有一席之地
我順手把這臺 Mate30 設置成了一個網絡旁路由設備,主要負責廣告過濾和作爲網絡代理。
我們需要找一個帶有“允許來自局域網連接”的軟件,這裏就不做推薦了,將手機作爲旁路由後,在你需要連網的設備更改配置代理即可,這樣我就可以使用Spotify,還有在“博客來”進行購物了,這個平臺能夠使用銀聯卡進行結算,還能買到海外原版書籍,和其他海外商品,就是時間太久了。
簡單理解就是:家裏的其他設備上網時,都會先經過它這一層“網關”,像視頻網站、App 開屏廣告之類的干擾信息,能提前被攔截掉。 舊手機性能不強,但幹這個剛剛好——靜默運作、省電又實用。
![]()
寫到這裏,這臺老 Mate30 總算“重獲新生”。 從清理系統、橫屏待機,到變身中控臺、輕NAS,再到接入家庭網絡,它不再只是抽屜裏的舊機器,而成了我生活裏一塊真正有用的小拼圖。 其實很多舊設備都一樣——與其閒置,不如換個思路,讓它們在另一個角落繼續發光。如果你也有像我一樣的老設備,老的安卓手機也可以按照我這個思路來做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