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三大運營商——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相繼宣佈獲得工信部批准,正式開展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運營商在開通方式上各有安排,聯通主推App預約、移動可至營業廳辦理、電信在31省分廳線下開通,這一被稱作“嵌入式SIM”的技術將把傳統實體卡嵌入設備芯片,爲用戶帶來更便捷的換號、跨境漫遊與可穿戴設備通信體驗,但短期內是否會完全取代實體SIM卡仍存在多重製約因素。
10月13日當天,中國聯通在官方渠道宣佈已獲批准開展eSIM手機商用試驗,用戶可通過中國聯通App頂部入口進入eSIM預約專區進行登記;隨後中國移動也發佈公告,稱用戶可前往移動營業廳辦理eSIM手機業務;中國電信同日表示已獲得工信部批覆,並將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上線eSIM手機業務,在商用試驗期暫不開放線上辦理,需持機到省內線下網點辦理開通。
eSIM並非一張可拔插的實體卡,而是以軟件配置形式存在於設備芯片中的一個“數據文件”。功能上它與傳統SIM卡一致——承載用戶的移動通信身份,使設備能夠接入移動網絡、接打電話、收發短信和上網。不同點在於:eSIM被直接焊接或燒錄在主板內,不需要獨立卡槽,也通常不屬於某一家運營商的物理資產。
更方便的辦卡與換號:用戶可通過線上申請完成“空中寫卡”,遠程下發和激活eSIM配置,避免跑營業廳或等待實體卡郵寄,支持批量開通和靈活更換運營商。
體積與設計空間的釋放:eSIM體積極小,可替代傳統卡槽,爲手機留出更多內部空間或提升防水性能;對智能手錶、眼鏡等小型可穿戴設備尤爲重要。
提升設備可靠性:沒有外露卡槽意味着更少的接觸故障與更高的結構完整性,如防水、防塵。
出行切換更便捷:出國旅行時,用eSIM切換當地運營商或開通臨時套餐比以往購買實體卡或漫遊更方便。
國家工信部相關領域專家在評述中也指出,eSIM有助於降低部分終端的硬件成本,尤其是對小型或輕薄設備的通信模組設計更友好。
儘管便利明顯,eSIM短期內取代實體SIM卡並非必然:
終端兼容性:並非所有手機或設備都支持eSIM,市場上仍有大量只支持實體卡的機型,尤其是中低價位機型與部分海外/本地定製機型。
辦理與生態成熟度:運營商在商用試驗期對辦理渠道、資費體系、跨運營商遷移流程、客服體系等需要進一步完善;用戶習慣和線下渠道利益鏈也會影響推廣速度。
監管與資費問題:監管政策、實名制、跨境數據與資費結算機制等需要配套規範,尤其牽涉到漫遊資費和本地化註冊。
安全與隱私顧慮:雖然eSIM有利於設備管理,但遠程下發與遠程更換配置也要求更嚴格的安全認證與運維管理,防止被濫用或偷換運營商配置。
特殊場景的需求:很多物聯網設備、應急備用號碼或某些行業應用仍偏好實體卡的可物理更換性與可追溯性。
可預見的是一個共存過渡期:在未來幾年內,旗艦與中高端手機、智能手錶和新型可穿戴設備將快速採用eSIM,而大量既有手機、低價機型及需要物理卡便捷交換的場景仍會保留實體SIM。運營商也可能提供“雙卡(eSIM+實體SIM)”的混合方案,方便用戶漸進遷移。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