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正式叩开手机大门,一场关于“卡”的变革悄然开启

10月13日,三大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相继宣布获得工信部批准,正式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运营商在开通方式上各有安排,联通主推App预约、移动可至营业厅办理、电信在31省分厅线下开通,这一被称作“嵌入式SIM”的技术将把传统实体卡嵌入设备芯片,为用户带来更便捷的换号、跨境漫游与可穿戴设备通信体验,但短期内是否会完全取代实体SIM卡仍存在多重制约因素。

10月13日当天,中国联通在官方渠道宣布已获批准开展eSIM手机商用试验,用户可通过中国联通App顶部入口进入eSIM预约专区进行登记;随后中国移动也发布公告,称用户可前往移动营业厅办理eSIM手机业务;中国电信同日表示已获得工信部批复,并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上线eSIM手机业务,在商用试验期暂不开放线上办理,需持机到省内线下网点办理开通。

eSIM并非一张可拔插的实体卡,而是以软件配置形式存在于设备芯片中的一个“数据文件”。功能上它与传统SIM卡一致——承载用户的移动通信身份,使设备能够接入移动网络、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和上网。不同点在于:eSIM被直接焊接或烧录在主板内,不需要独立卡槽,也通常不属于某一家运营商的物理资产。

更方便的办卡与换号:用户可通过线上申请完成“空中写卡”,远程下发和激活eSIM配置,避免跑营业厅或等待实体卡邮寄,支持批量开通和灵活更换运营商。

体积与设计空间的释放:eSIM体积极小,可替代传统卡槽,为手机留出更多内部空间或提升防水性能;对智能手表、眼镜等小型可穿戴设备尤为重要。

提升设备可靠性:没有外露卡槽意味着更少的接触故障与更高的结构完整性,如防水、防尘。

出行切换更便捷:出国旅行时,用eSIM切换当地运营商或开通临时套餐比以往购买实体卡或漫游更方便。

国家工信部相关领域专家在评述中也指出,eSIM有助于降低部分终端的硬件成本,尤其是对小型或轻薄设备的通信模组设计更友好。

尽管便利明显,eSIM短期内取代实体SIM卡并非必然:

终端兼容性:并非所有手机或设备都支持eSIM,市场上仍有大量只支持实体卡的机型,尤其是中低价位机型与部分海外/本地定制机型。

办理与生态成熟度:运营商在商用试验期对办理渠道、资费体系、跨运营商迁移流程、客服体系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用户习惯和线下渠道利益链也会影响推广速度。

监管与资费问题:监管政策、实名制、跨境数据与资费结算机制等需要配套规范,尤其牵涉到漫游资费和本地化注册。

安全与隐私顾虑:虽然eSIM有利于设备管理,但远程下发与远程更换配置也要求更严格的安全认证与运维管理,防止被滥用或偷换运营商配置。

特殊场景的需求:很多物联网设备、应急备用号码或某些行业应用仍偏好实体卡的可物理更换性与可追溯性。

可预见的是一个共存过渡期:在未来几年内,旗舰与中高端手机、智能手表和新型可穿戴设备将快速采用eSIM,而大量既有手机、低价机型及需要物理卡便捷交换的场景仍会保留实体SIM。运营商也可能提供“双卡(eSIM+实体SIM)”的混合方案,方便用户渐进迁移。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