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德之門3》總監怒懟馬斯克:行業不需要你的AI遊戲

馬斯克在X平臺官宣xAI遊戲工作室要在2026年底搞出"偉大AI生成遊戲",還放話Grok2027年能拍電影。

結果《博德之門 3》發行總監Michael Douse直接懟回去:"行業缺的不是心理學計算的玩法,是能讓人沉浸的世界"。

先看馬斯克這邊的牌面,確實夠唬人。

xAI已經開出時薪100美元的價碼招"遊戲導師",專門訓練Grok搞遊戲開發,這薪水比美國普通開發者高出近一倍。

直播裏還秀了把操作:Grok3用Python分分鐘復刻出《俄羅斯方塊》,連基本物理碰撞都做出來了。

更狠的是硬件投入,馬斯克早年就買了1萬塊英偉達GPU,現在還計劃把超級計算機羣擴到百萬GPU規模。

他的邏輯很直接:算力堆到頂,AI就能從畫場景、寫代碼到搭機制全包,徹底跳過人類開發者。

但問題也藏在細節裏。

目前Grok生成的《氣泡麻煩》連音效都沒做好,馬斯克自己都得道歉。

更關鍵的是,整個xAI遊戲工作室算上他才9個人——這點人手要搞定"完全AI生成"的大型遊戲,可行嗎?

爲啥Douse敢這麼硬氣?

看看他手上的成績單就懂了。

《博德之門3》光文本量就有上百萬字,是《魔戒》的三倍!

每個NPC都有獨立行爲邏輯,你偷過他東西下次見面準記仇。

這種沉浸感不是AI靠算法能堆出來的——比如精靈牧師Shadowheart的信仰抉擇線,玩家能從她的微表情裏讀出掙扎,這背後是編劇對人性的理解,不是數據能算的。

拉瑞安工作室的創作邏輯更能說明問題。

他們拒絕被髮行商控制,花幾年做那些"股東覺得多餘"的劇情分支,就爲了讓玩家真正代入費倫大陸。

Douse噴的"心理學玩法循環",其實戳中了當下AI遊戲的通病:去年PS商店那些AI生成遊戲,角色手指都能少一根,劇情全是套路拼接,玩10分鐘就想退款。

別被兩邊爭論帶偏了,真實的行業現狀是"AI 當工具,人做靈魂"。

谷歌雲的調查顯示,87%的開發者都在用AI代理,但大多是幫着畫背景、寫基礎代碼,核心的劇情設計、玩法平衡還是靠人。

卡普空就是個典型例子,他們和谷歌雲合作用AI生成遊戲場景,但《街頭霸王 6》的角色招式設計、劇情衝突還是團隊打磨了兩年的成果。

畢竟玩家記不住AI畫的100個場景,卻能記住《博德之門 3》裏"救不救影心父母"的兩難抉擇——這種情感共鳴,AI至今沒摸到門道。

更扎心的是數據:全球遊戲AI市場要從2025年32億美元漲到2035年588億美元,但同時玩家對"AI生成垃圾遊戲"的投訴量漲了300%。

這說明行業缺的不是AI工具,是用工具做出好內容的遠見——正好應了Douse那句"AI解決不了領導力問題"。

作爲玩家,咱們其實不在乎遊戲是誰做的,只在乎好不好玩。

馬斯克的 AI 遊戲或許能搞出照片級畫質,但沒有人心的溫度,頂多是個精緻的玩具。

就像當年3A遊戲堆畫面時,誰能想到《星露穀物語》這種像素遊戲能火?

玩家要的從來不是技術炫技,是能讓自己投入情感的世界。

這場爭論說到底,是"效率優先"和"體驗至上"的博弈。

馬斯克的百萬GPU能讓遊戲開發快10倍,但拉瑞安的數年打磨能讓遊戲活10年。

AI從來不是洪水猛獸,就像《博德之門 3》用動作捕捉技術做表情,但核心還是編劇的筆在打動人心。

未來的好遊戲,應該是AI畫場景、寫代碼,人做劇情、搞平衡——工具歸工具,靈魂歸人。

至於馬斯克的AI遊戲能不能成?

2026年底見分曉。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