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遊戲買單:那些藏在設備裏的熱愛與期待
“再等等,等《GTA6》發售就入手新主機。”這句話在心裏默唸了半年,手機備忘錄裏記着主機型號對比,購物車躺着預購鏈接,連壁紙都換成了遊戲預告裏的邁阿密街景——就像曾經爲《血源詛咒》買PS4、爲《塞爾達傳說》抱回Switch一樣,每一次爲遊戲購置新設備的決定,都藏着對另一個世界的滿心期待。
第一次專門爲遊戲買設備是就是《血源詛咒》。網上的測評視頻裏,怪誕的亞楠城、帶感的戰鬥畫面,看得我心癢癢。可是電腦根本玩不了主機,於是挑了臺黑色PS4。回家趕緊按步驟連接,等着系統加載的那幾分鐘,直到屏幕裏跳出遊戲的畫面,低沉的鐘聲一響起,之前所有糾結“花這麼多錢值不值”的念頭全沒了。整天就坐在電視前練操作,哪怕頻頻被打倒,也覺得新鮮又過癮——終於能自己走進那個“又難又上頭”的世界了。
後來Switch的出現,又讓我爲《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破了例。最初我總覺得沒必要買,直到在朋友家試玩了半小時——從初始臺地的懸崖跳下,乘着滑翔傘掠過雲海,用磁鐵吸起鐵塊搭建橋樑,甚至只是在草地上奔跑,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讓我當天就下單了Switch。拿到機器的那個週末,我窩在沙發裏玩了整整兩天,連喫飯都捨不得放下手柄。
那年爲《艾爾登法環》升級電腦的經歷,更像是一場“查漏補缺”的較真。舊電腦能帶動遊戲,卻總在打boss時掉幀,明明預判好了閃避時機,卻因爲畫面卡頓被擊中。我對着硬件測評看了整整一週,對比不同硬件的幀率表現,終於選好型號換上後,再進遊戲時,交界地清晰的紋路,角色揮劍的動作流暢得像行雲流水。當我第一次不卡幀地躲過敵人的攻擊,看着boss的血條一點點減少,終於有了那種“沒被設備拖後腿”的暢快。
現在目光又落在了即將於明年發售的《GTA6》上。雖然還沒見到遊戲的全貌,但光是預告裏的街景、車輛的細節,就足以讓我開始規劃新主機的預算。有人說“爲了一款遊戲買設備不值得”,但那些被我們精心挑選的主機、電腦、手柄,從來不是冰冷的硬件,而是連接我們與遊戲世界的橋樑。每一次按下“購買鍵”,都是對“即將在另一個世界相遇”的期待;每一次打開新設備,都是一場關於熱愛的奔赴。
爲了在亞楠的迷霧裏看清獵人的槍火,我搬回了PS4,曾爲《艾爾登法環》的交界地咬牙升級電腦,如今盯着《GTA6》的發售預告,又開始盤算新主機——
原來每一次爲設備的投入,都只是想讓熱愛的遊戲世界,以最完整的模樣呈現在眼前。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