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默默無聞,身後卻聲名大噪。
他出身貧寒,生活困窘,21 歲時便毅然決然地斬斷塵世羈絆。
他一心想成爲光榮的人民教師,卻屢屢受挫。
這位在教資考試中歷經波折,如同發現遺傳奧祕、讓高中生天天數豌豆的格雷格爾·約翰·孟德爾。
1822 年 7 月 20 日,孟德爾誕生於原奧地利西里西亞地區一個名爲海因多夫的小村落。孟德爾家族世代務農,他自幼便跟隨父親老孟德爾在田間辛勤勞作。
令老孟德爾欣慰的是,兒子身強體壯,這意味着他未來有能力繼承家中的幾畝薄田與果園。
海因多夫有一所小學,僅有一位名叫瑪吉他的老師,他身兼數職,負責所有年級的所有科目教學。
學校旁有個植物園,孩子們能在此學習水果種植與蜜蜂養殖知識,這不僅是學校的特色,更是孟德爾的心頭好。
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孟德爾對豐富多彩的植物產生了濃厚興趣,遺傳、本性等抽象概念也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種子。
孟德爾入學不久,這位集老師、班主任、年級主任和校長於一身的瑪吉他老師,便發覺這個孩子天賦異稟,是讀書的好苗子,遂想推薦他到萊夫尼克的高等小學深造。
然而,這與老孟德爾對兒子的未來規劃大相徑庭,在他看來,讀兩年書識幾個字就夠了,難道還能從書本里種出大頭菜不成?
所幸孟德爾沒上過學的母親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對老孟德爾說:“咱們孟德爾家祖祖輩輩給地主打工,難道你不想讓兒子翻身嗎?
你要是不答應,今晚就去睡化糞池!”在妻子的再三勸說下,老孟德爾終於鬆口。
1833 年,11 歲的孟德爾來到萊夫尼克的高等小學求學,他不負衆望,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孟德爾各科成績均爲優等,以全班最優成績畢業,並被布羅帕瓦的文理中學錄取。
原本已經鬆口的老孟德爾此時又猶豫了,此前爲裝修家裏的房子,他已花光積蓄。如今兒子又要讀中學,實在難以負擔。
於是,堅持要上中學的孟德爾在特洛特瓦開啓了艱難的求學生活,生活拮据到喫泡麪都恨不得分 24 期。
他依靠老孟德爾託人從 32 公里外的家中送來的麪包度日,接濟不上時就只能餓着肚子上學。長期的生活困苦與營養不良,加上不間斷的學習和勞作,孟德爾多次重病休學回家調養。
禍不單行,1838 年,老孟德爾被一棵倒下的大樹砸傷,喪失了勞動能力,無力再支持孟德爾的學業。
年僅 16 歲的孟德爾只能自力更生,經熟人介紹,他找了一份家教工作,邊上學邊兼職,最終以優異成績完成高中學業,並被奧爾木茲的哲學學院錄取。
然而,命運再次對這位貧困的學生髮起衝擊,孟德爾又病倒了,臥牀不起。這一次,他幾乎堅持不下去,打算放棄學業,回家調養身體,幫父親打理農場。
孟德爾休學一年後,於 1842 年再次回到哲學學院。
原來,老孟德爾賣掉了農場,一部分錢用來資助孟德爾,一部分留給小女兒特雷西亞作嫁妝,但這仍不足以支付孟德爾的學費和生活費。
此時,比他小七歲的妹妹特雷西亞挺身而出,拿出自己的嫁妝資助哥哥讀書。
在家人的無私支持下,21 歲的孟德爾於 1843 年以近乎全優的成績從哲學學院畢業。
面對生活的重重磨難,爲擺脫生存困境,孟德爾決心成爲一名神父,過上安穩的生活。在老師的幫助下,21 歲的他斬斷塵緣,進入修道院報名。
從未談過戀愛的孟德爾就此開啓了長達 41 年的單身生活。不過在這裏,他終於無需再爲溫飽問題發愁,得以繼續追求知識。
更幸運的是,時任修道院院長納普十分喜愛植物,在修道院經營着一個規模適中的植物園,裏面保存着許多當地珍奇植物的標本。
納普見孟德爾對植物如此癡迷,便安排他到植物園擔任實驗助手,研究植物品種改良方法以及與植物遺傳相關的進化原理。
後來,在納普的推薦下,孟德爾進入齊納姆高等中學擔任代課教師。
儘管他教學表現出色,但需取得教師資格證才能正式任教。
由於未接受過系統的大學教育,孟德爾首次參加教資考試便名落孫山,三年後再次報考依舊失利。
教師資格證的缺失,讓孟德爾做了 14 年代課老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教資考試屢屢受挫的人,日後卻用豌豆創造了改寫生物教科書的奇蹟。
孟德爾與豌豆的緣分始於 1853 年。
在他之前,生物學家對遺傳的認知並不比普通人深刻多少。當時人們普遍信奉融合遺傳學說,認爲子代的性狀是雙親性狀的折衷,比如白狗和黑狗的幼崽必定是斑點狗。
但孟德爾認爲,這種說法缺乏科學依據,若後代只是簡單綜合父母的性狀,所有生物的性狀最終都會趨於一致,這顯然與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相悖。
爲驗證自己對遺傳規律的猜想,孟德爾於 1854 年開始實驗,耗時兩年,先後選取了二十多種動植物,最終確定豌豆爲最理想的實驗對象,並從中挑選出 22 種豌豆品種以及 7 對易於區分的性狀。
1856 年,34 歲的孟德爾開啓了爲豌豆“牽紅線”的研究生涯。
八年間,他種植了約 29000 株豌豆,不僅精心照料,還對不同類別的豌豆進行雜交,仔細觀察豌豆生長過程中的性狀差異。
他發現,將黃色種子的豌豆植株與綠色種子的豌豆植株雜交後,第一代後代均爲黃色種子;而到了第二代,綠色種子與黃色種子的比例爲 1∶3 。
由此,孟德爾提出了顯性因子和隱性因子的概念,並總結出兩大遺傳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這兩個定律揭示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
1865 年,完成實驗結論驗證後,孟德爾發表了關於植物遺傳規律的論文《植物雜交的試驗》,該論文收錄在賽先生書系的第一本書《孟德爾傳》中。
他複印了 40 份論文,寄給當時一些知名的生物學家,卻如石沉大海,幾乎沒有得到回應。
後來,孟德爾在公開場合講述過自己的理論,在報紙上刊登過研究成果,甚至在《大英百科全書》上也有相關記載,但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
孟德爾的理論未能引起轟動,部分原因在於達爾文的進化論。1859 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在科學界引發巨大轟動。
在那個時代,進化論的研究熱度遠超遺傳學。
然而,達爾文無法解釋變異是如何產生的,優勢變異又如何得以延續,這成爲他一生的困擾。他不知道的是,這些問題已被一位業餘生物學家通過豌豆雜交實驗解決。
據說孟德爾也曾給達爾文寄過自己的論文,但達爾文並未打開。生物科學大廈的一根重要支柱已然立好,卻被科學界忽視。
直到 1900 年,在孟德爾去世 16 年後,他的研究成果才被重新發現。1884 年 1 月 6 日,孟德爾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享年 62 歲。
這位超越時代的天才打破了遺傳混合學說,爲達爾文的進化論掃除了最大的理論障礙。
遺傳學與演化論相結合,催生出生物分子學和重組 DNA 技術,徹底改變了生命科學的面貌。
隨着科學家破譯遺傳密碼,人們朝着控制遺傳機制、防治遺傳疾病、合成生命等更有益於人類的方向邁進。
這一切成就,都與布爾諾修道院裏那位獻身科學的孤獨修道士緊密相連。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