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年來,“能量”和“充電”這兩個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時常自嘲自己是一個“低能量”的人(事實好像確實如此),在人多的場所,哪怕只是待上兩個小時,我的身體好像就被掏空;而獨自一人在空教室或圖書館,我卻能坐上一整天。我也見過許多人補充能量的方式,比如在放學後,他們會三五成羣地去娛樂場所玩樂。而我呢?累的時候帶着耳機聽聽歌,出去玩至多帶一個人,時常一人遊覽景區,對此我非常滿足。
我一度認爲,他們那種向外的充電方式既無聊又低效,真正的‘充電’就該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着,不被任何人打擾。可是他們的充電方式真的是錯誤的嗎?我的充電方式一定是對的嗎?充電的電或者能量究竟是什麼?於是我查閱文獻,終於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力比多(libido)。
或許,你會覺得‘力比多’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學術,甚至有點‘危險’。但別急,把它理解成我們每個人內在的‘能量源泉’或者‘電池容量’,一切就都好懂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個‘能量源泉’到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決定了我們是需要通過熱鬧還是獨處來‘充電’的。
二.力比多的定義
那麼,心理學家們是如何定義這個‘能量源泉’的呢?這就要從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說起了。這個詞彙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所創造和使用,他把力比多定義爲“一種能量,被視爲一種量度……它來自那些與‘愛’一詞所包含的一切有關的本能。”,隨後他還解釋到,力比多還類似於飢餓感,權力意識等等。可惜的是,弗洛伊德後來有些固執,過度強調了‘性’的重要性。他的學生卡爾·榮格對此並不認同,最終與他決裂。榮格繼承並拓展了這個概念,他認爲,力比多不僅僅是性慾,更是一種廣泛的生命能量,包含了我們對食物、權力、安全感等一切事物的渴望。到了拉康,在“迴歸弗洛伊德”之後,力比多已經被看作爲一種普遍的慾望,並且是作爲生命過程背後的驅動力。沒錯,你可以把力比多簡單理解爲一個巨大的‘內在電池’,它爲我們所有的慾望和行爲提供着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力比多的本身
說完力比多的定義,接下來應該看看力比多本身是什麼。在談及這之前,弗洛伊德將力比多等同於柏拉圖哲學中的愛慾,進一步區分兩種內在驅動力:生命驅力與死亡驅力。前者代表着聚合和創造,後者則代表着分解與迴歸,這兩者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矛盾,而力比多就是生命驅力的主要動力源。也就是說,力比多本身作爲一種能量體,其任務就是推動生命創造的前進,即我們人類生存和創造的前進。你可以想象,每個嬰兒剛出生時,都像一塊滿電的、完整的‘能量電池’。那個時候,他們還分不清自己和世界,這股能量也只是原始的一整塊,包含了後來發展出的食慾、探索欲等等。那麼此時的力比多包含了什麼呢?人類社會共同傳承下來的原始能量,這其中包含了性慾、食慾、權力意識、探索欲等等,當然這些能量都會被後續的發展成長不斷影響。不過別覺得力比多是個很玄的概念,它其實和我們的生理息息相關。比如,從生物學角度看,我們滿足食慾、性慾時感到的快樂,其實是大腦中多巴胺等化學物質在起作用。而力比多,就是那個催促我們去尋找這些滿足感的”原始衝動“。
四.力比多的流動
既然力比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量,爲什麼我們感受‘能量’的方式會隨着年齡變化呢?這就涉及到力比多的‘流動’了。爲什麼我們談到人的成長,更多想到的是人的前18年,彷彿18歲之後,人就逐漸成熟?這跟力比多也有很大關係。弗洛伊德認爲,我們的性格在童年時期就會基本定型,而這和力比多這股能量在不同階段的‘聚集點’有關。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股水流,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會先後湧向不同的區域……人的成長階段一般要經歷四個時期,即“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潛伏期”。毫無疑問前三個時期是我們人性格,認知思維發生變化的關鍵時期(前兩個時期已說過),到了第四個時期人就會慢慢變得穩定,力比多的衝動一般來說也不會向前三個時期那麼強烈。我們做個比喻:可以把力比多想成一個水源,最初先流到口,然後流到肛門,再然後流到性器,前三者幾乎是全部流過去,所以這三個時期受到的任何事情都會被力比多的塑造產生影響,經歷了三次塑造的力比多趨於某個形狀,到了第四個階段身體各處好像都已經出現擁堵,於是水源便不能只停留在身體某個地方而慢慢的流向身體各處。值得注意的是,成年之後並不代表力比多一定一成不變,經歷某個巨大的生活轉變可能會讓人力比多的形狀發生變化導致慾望分配發生變換,甚至會退行到肛欲期(這個人突然變成了慈善家,突然變得極其自律,可能是因爲退行到了肛欲期)。
五.力比多的投入
好,我們現在知道了這股能量會流動和變化。那麼最終,我們的‘電量’都用到哪裏去了呢?這就是力比多的‘投入’方向問題——它決定了你是‘外向充電’還是‘內向充電’。那麼我們力比多是如何進行分配的呢?在此之前需要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會本能的追求心理的穩定(每個人標準不同,如果有人認爲罵人會讓自己穩定,就算外界看情況不好,但是對他而言就是很穩定)。在這個基礎上,力比多的分配分爲向外和向內兩種。正常來說,人們都會向外找一個事物進行力比多的投入,喜歡一個人就以她爲動力,爲了一個目標就投入到這個目標身上。而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如果某個人因爲以前的經歷,導致了他的力比多投射向內,那麼久而久之可能就會依賴於“否認”、“幻想”、“理想化”等防禦機制,這個時候我們一般稱爲這個人“自戀”。
六.力比多的轉換
還記得我們一開始說的嗎?力比多包含了原始能量,如果說我們順從力比多的釋放而不限制,我們的社會就不亂套了嗎?所以一定有某一個機制,讓我們的力比多發生了變化。這個機制的概念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簡單來說就是原始的自我,不受任何社會拘束的,遵循原始本能的我,我們的力比多就儲存在其中。而我們在社會中更多的則是超我,超我就是受到自我道德標準,社會道德拘束,社會法律限制等等情況下的自我。在超我中,力比多有兩種轉向,第一個是壓抑到個人無意識中,第二個則是人們通過“壓抑”和“昇華”讓力比多轉換爲更爲創造力的事情,比如:寫作、繪畫、提高認知等等。不過,按我這麼說不就是認爲只要力比多的正確投入,爲夢想奮鬥的時候只會感覺快樂嗎?實則是,力比多在我們運行到現實轉換爲實踐是,已經受到了閹割(被想象界和象徵界閹割,而閹割往往是很痛苦的),所以可以理解的是,就算我們爲理想前進也有可能是極端痛苦的……
七.尾聲
寫到最後,讓我們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爲什麼有的人需要獨處來‘充電’,而有的人卻能在人羣中汲取‘能量’?通過上面的梳理,我們或許已經明白,這並非誰對誰錯,而是我們內在能量——力比多的‘投入’方向不同而已。有的人習慣向內探索獲取能量,有的人則需要向外連接來爲自己充電。“所以,沒有所謂‘最好’的充電方式,只有最適合你的。瞭解我們內在的‘力比多’,不是爲了給我們貼上標籤,而是爲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能量節奏,並溫柔地接納他人的不同。下一次當你感覺‘沒電了’,不妨坦然地選擇最舒服的方式爲自己‘續航’。”
你以爲事情就這麼結束了?可沒有這麼簡單!你有想過或感受過,明明我都投入在我熱愛的事情中,爲什麼還會感受到巨大痛苦?這背後,其實是另一股與生命驅力同樣強大的力量在起作用。它,就是我下一篇文章想和大家探討的話題——‘死亡驅力’。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想知道我們爲何會‘愛上痛苦’,敬請關注我的更新!(你是誰?請灌注我)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