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耗电,独处充电?你的“能量”模式是什么类型?

一.前言       

       近年来,“能量”和“充电”这两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时常自嘲自己是一个“低能量”的人(事实好像确实如此),在人多的场所,哪怕只是待上两个小时,我的身体好像就被掏空;而独自一人在空教室或图书馆,我却能坐上一整天。我也见过许多人补充能量的方式,比如在放学后,他们会三五成群地去娱乐场所玩乐。而我呢?累的时候带着耳机听听歌,出去玩至多带一个人,时常一人游览景区,对此我非常满足。

       我一度认为,他们那种向外的充电方式既无聊又低效,真正的‘充电’就该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不被任何人打扰。可是他们的充电方式真的是错误的吗?我的充电方式一定是对的吗?充电的电或者能量究竟是什么?于是我查阅文献,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力比多(libido)。

       或许,你会觉得‘力比多’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甚至有点‘危险’。但别急,把它理解成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能量源泉’或者‘电池容量’,一切就都好懂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个‘能量源泉’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决定了我们是需要通过热闹还是独处来‘充电’的。


二.力比多的定义

       那么,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定义这个‘能量源泉’的呢?这就要从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说起了。这个词汇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所创造和使用,他把力比多定义为“一种能量,被视为一种量度……它来自那些与‘爱’一词所包含的一切有关的本能。”,随后他还解释到,力比多还类似于饥饿感,权力意识等等。可惜的是,弗洛伊德后来有些固执,过度强调了‘性’的重要性。他的学生卡尔·荣格对此并不认同,最终与他决裂。荣格继承并拓展了这个概念,他认为,力比多不仅仅是性欲,更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包含了我们对食物、权力、安全感等一切事物的渴望。到了拉康,在“回归弗洛伊德”之后,力比多已经被看作为一种普遍的欲望,并且是作为生命过程背后的驱动力。没错,你可以把力比多简单理解为一个巨大的‘内在电池’,它为我们所有的欲望和行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力比多的本身

       说完力比多的定义,接下来应该看看力比多本身是什么。在谈及这之前,弗洛伊德将力比多等同于柏拉图哲学中的爱欲,进一步区分两种内在驱动力:生命驱力与死亡驱力。前者代表着聚合和创造,后者则代表着分解与回归,这两者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矛盾,而力比多就是生命驱力的主要动力源。也就是说,力比多本身作为一种能量体,其任务就是推动生命创造的前进,即我们人类生存和创造的前进。你可以想象,每个婴儿刚出生时,都像一块满电的、完整的‘能量电池’。那个时候,他们还分不清自己和世界,这股能量也只是原始的一整块,包含了后来发展出的食欲、探索欲等等。那么此时的力比多包含了什么呢?人类社会共同传承下来的原始能量,这其中包含了性欲、食欲、权力意识、探索欲等等,当然这些能量都会被后续的发展成长不断影响。不过别觉得力比多是个很玄的概念,它其实和我们的生理息息相关。比如,从生物学角度看,我们满足食欲、性欲时感到的快乐,其实是大脑中多巴胺等化学物质在起作用。而力比多,就是那个催促我们去寻找这些满足感的”原始冲动“。


四.力比多的流动

       既然力比多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量,为什么我们感受‘能量’的方式会随着年龄变化呢?这就涉及到力比多的‘流动’了。为什么我们谈到人的成长,更多想到的是人的前18年,仿佛18岁之后,人就逐渐成熟?这跟力比多也有很大关系。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性格在童年时期就会基本定型,而这和力比多这股能量在不同阶段的‘聚集点’有关。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股水流,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会先后涌向不同的区域……人的成长阶段一般要经历四个时期,即“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毫无疑问前三个时期是我们人性格,认知思维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前两个时期已说过),到了第四个时期人就会慢慢变得稳定,力比多的冲动一般来说也不会向前三个时期那么强烈。我们做个比喻:可以把力比多想成一个水源,最初先流到口,然后流到肛门,再然后流到性器,前三者几乎是全部流过去,所以这三个时期受到的任何事情都会被力比多的塑造产生影响,经历了三次塑造的力比多趋于某个形状,到了第四个阶段身体各处好像都已经出现拥堵,于是水源便不能只停留在身体某个地方而慢慢的流向身体各处。值得注意的是,成年之后并不代表力比多一定一成不变,经历某个巨大的生活转变可能会让人力比多的形状发生变化导致欲望分配发生变换,甚至会退行到肛欲期(这个人突然变成了慈善家,突然变得极其自律,可能是因为退行到了肛欲期)。


五.力比多的投入

       好,我们现在知道了这股能量会流动和变化。那么最终,我们的‘电量’都用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力比多的‘投入’方向问题——它决定了你是‘外向充电’还是‘内向充电’。那么我们力比多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在此之前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会本能的追求心理的稳定(每个人标准不同,如果有人认为骂人会让自己稳定,就算外界看情况不好,但是对他而言就是很稳定)。在这个基础上,力比多的分配分为向外和向内两种。正常来说,人们都会向外找一个事物进行力比多的投入,喜欢一个人就以她为动力,为了一个目标就投入到这个目标身上。而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如果某个人因为以前的经历,导致了他的力比多投射向内,那么久而久之可能就会依赖于“否认”、“幻想”、“理想化”等防御机制,这个时候我们一般称为这个人“自恋”。


六.力比多的转换

       还记得我们一开始说的吗?力比多包含了原始能量,如果说我们顺从力比多的释放而不限制,我们的社会就不乱套了吗?所以一定有某一个机制,让我们的力比多发生了变化。这个机制的概念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简单来说就是原始的自我,不受任何社会拘束的,遵循原始本能的我,我们的力比多就储存在其中。而我们在社会中更多的则是超我,超我就是受到自我道德标准,社会道德拘束,社会法律限制等等情况下的自我。在超我中,力比多有两种转向,第一个是压抑到个人无意识中,第二个则是人们通过“压抑”和“升华”让力比多转换为更为创造力的事情,比如:写作、绘画、提高认知等等。不过,按我这么说不就是认为只要力比多的正确投入,为梦想奋斗的时候只会感觉快乐吗?实则是,力比多在我们运行到现实转换为实践是,已经受到了阉割(被想象界和象征界阉割,而阉割往往是很痛苦的),所以可以理解的是,就算我们为理想前进也有可能是极端痛苦的……


七.尾声

       写到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需要独处来‘充电’,而有的人却能在人群中汲取‘能量’?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或许已经明白,这并非谁对谁错,而是我们内在能量——力比多的‘投入’方向不同而已。有的人习惯向内探索获取能量,有的人则需要向外连接来为自己充电。“所以,没有所谓‘最好’的充电方式,只有最适合你的。了解我们内在的‘力比多’,不是为了给我们贴上标签,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能量节奏,并温柔地接纳他人的不同。下一次当你感觉‘没电了’,不妨坦然地选择最舒服的方式为自己‘续航’。”

       你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可没有这么简单!你有想过或感受过,明明我都投入在我热爱的事情中,为什么还会感受到巨大痛苦?这背后,其实是另一股与生命驱力同样强大的力量在起作用。它,就是我下一篇文章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死亡驱力’。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想知道我们为何会‘爱上痛苦’,敬请关注我的更新!(你是谁?请灌注我)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