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盒友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望南山”?

《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各位盒友早安午安晚安半夜安,歡迎繼續收聽蒸騰Radio!!!

上面的這首詩,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聽過或背過(・∀・)。“五柳先生”陶淵明迴歸田園生活後,趁飲酒之際,將心中的思緒一股腦兒傾瀉出來,寄託在這《飲酒》上,傳誦至今。其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千古名句,爲歷代名家所稱讚。甚至有遊戲的標題就來自這句詩

不是打廣告哦

樓主記得在中學做過這樣一道閱讀理解題:對於“悠然( )南山”,你覺得是“”字好還是“”字好?那不用說,99%的人都會選“見”字,我們背的就是這樣的嘛!老祖宗的智慧!

而這篇文章並非是讓你回憶起中學古詩詞默寫的恐怖┌(。Д。)┐,而是如果,陶淵明寫的,偏偏是那1%的“望”字呢?

一.從“望”再到“見”

(以下圖片紅色劃線部分爲該詩句)

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卷三十 清胡克家重刻南宋淳熙年間刻本

這是世面上現存的最早的關於這首詩的記載,來自南朝,緊鄰陶淵明所處的東晉,自然很有話語權。

目光如炬的盒友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是“悠然望南山”

唐《藝文類聚》卷六十五 南宋初年紹興間刻本

上圖是唐朝的有關記載。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是“悠然望南山”

南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

可到了南宋,命運的齒輪便開始轉動。此時出現了爭議,大家在塗黃部分可以看到“一作見”和“一作望”,“悠然見南山”開始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南宋刻本《陶靖節先生集》

上面的史料依舊來自南宋,可此時的“見”字已經後來者居上,赫然出現在詩句中,從此再也看不到“望”的蹤跡力(。﹏。*)。

二.名家怎麼說

以上便是“望”到“見”的進化之路。有趣的是,北宋的著名文學家蘇軾,也對此事有一番評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多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東坡題跋·題淵明飲酒詩後》

蘇東坡是陶淵明的頭號狂熱粉絲,他的意思大概是:啊沃曹現在這幫人怎麼這麼壞,亂改詩句,不知道這一個“見”字有多麼多麼好

而蘇軾的學生晁補之,同樣有相似的評論:

東坡雲: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則既採菊又望山,意盡於此,無餘蘊矣,非淵明意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閒而景遠。

——《雞肋集》

晁補之當然是贊成自己的老師的,他也表達了對“見”字的欣賞,對“望”字則是“非淵明意也”。

(筆者其實也覺得這師徒倆說的挺對的)

三.烏龍怎麼來

在古代,印刷術發明之前,文章的傳播主要依靠手抄。即使到了東漢“拓印”出現,紙寫本文獻依然流行,寫本是文獻傳播的主要形式。而到晚唐五代,雕版印刷開始流行。

既然是手抄,人們在傳抄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紕漏:

京兆韋氏子舉進士門閱甚盛,嘗納妓於洛,顏色明秀,尤善音律。韋曾令寫杜工部詩,得本甚舛,妓隨筆改正,文理曉然,是以韋頗惑之。

——《太平廣記·韋氏子》

唐朝的韋氏子曾讓人抄寫杜甫的詩句,得到的抄本卻有很多錯誤,潞州妓隨筆一改(順手的事!),就把字句改得通順了

可潞州妓改的一字一句,真的是杜甫原本寫下的東西嗎?

就在這一次次的傳抄中,傳抄人對文章即使小小的一個字的更改,就造成了版本上的差異,隨後大家就開始點評、勘誤,將人們認爲最合適的版本繼承下來,然後繼續傳抄,週而復始……

便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

結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來不是誇大

可如果你在路上隨機逮住一個路人,問他是“悠然望南山”還是“悠然見南山”?他肯定會回答:

“關我屁事?”

是的,對於這千年前的詩句,陶淵明當時到底寫下了什麼,或許是“望”,或許是“見” ,又或許是其他字,已經無從考究,也沒必要考究。

也幸虧古人沒有什麼版權意識,不然陶淵明一定會在底下的評論區爲大夥糾正錯誤:)

我們只希望,即使是不一樣的文字,當我們再次讀起《飲酒》時,我們和陶潛看到的、想到的、寫下的,卻是一樣的:

喝着一樣的酒,採着一樣的菊花,看到的是同一片南山

也許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

感謝你們!感謝各位盒友看完這篇文章,這是對我們蒸騰工作室最大的認可與讚許!!!(๑•ㅂ•)✧

祝各位盒友週末愉快!遊戲愉快!

我們下篇文章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