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莫名感到焦慮?你可能正在無意識地“接收”他人的負面情緒

在某個風和日麗的下午,A臨時約B到咖啡館見面,準備敘敘舊

(剛剛開始A與B愉快地交談)

(過了大約半小時。。。。。。)

(A覺得B有點煩躁了,可能是自己的話題太無聊了?於是……)

A:“你覺得有什麼不舒服的嗎?”

B(堅稱):“我沒事!“

(然而,談話繼續下去,一種莫名的焦慮感卻在A心中升起,A發現自己開始變得緊張、易怒,A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哪出現了問題。)

B:“那麼下次再見!“(彷佛如釋重負)

A還坐在原來的位置上,看着B離開(精疲力竭,充滿疑惑)

~這個令人困惑的場景,正是“投射性認同”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縮影。A不理解的是,何B的煩躁最終“轉移”到了自己身上,讓她精疲力竭,而B卻如釋重負地離開了

一.引言

        如果說“投射”是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上篇文章已說),那麼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則是一種更深層、更具侵入性的心理過程。它不僅僅是“看到”影子,而是無意識地強迫對方“成爲”你的影子 。這是一種強大而隱祕的心理力量,它深刻地塑造着我們的親密關係。而這種現象,有時是療愈的橋樑,有時卻是控制的枷鎖。

      如果要了解投射性認同,我們必須先從其歷史和定義出發。


二.歷史與定義

     “投射性認同”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首次提出。在1946年發表的開創性論文《關於某些分裂機制的註解》(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中,她描述了這個過程,並在1952年的修訂版中正式加入了“投射性認同”這一術語來定義它 。克萊因認爲,這是一種源於嬰兒早期的原始心理機制。在嬰兒的內心世界裏,爲了保護自己免受內在毀滅性衝動(如無法承受的攻擊性)的威脅,他會幻想將這些“壞”的自我部分分裂出去,並“投射”進母親的身體裏。通過這種方式,嬰兒不僅擺脫了內在的危險,還能從外部控制這個曾經的危險源頭,即現在承載着他“壞”的部分的母親 。當然,嬰兒也會投射“好”的部分,比如爲了在幻想中保護它們免受內在壞部分的攻擊。  

文獻一

 https://p-c-c.org/wp-content/uploads/2016/07/SPILLIUS-Projective-Identification.-Back-to-the....pdf     (文獻一) 

不得不說,投射性認同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防禦機制,個體通過它來擺脫自己無法承受的情感或自我部分,將其“存放”到另一個人體內,並微妙地控制對方,使其按照自己投射的內容去感受和行動。這樣讓我們發現,不同於簡單投射,它不僅是一種防禦,還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模式 。這個過程的核心,在於一種深刻的界限模糊。在投射者的潛意識幻想中,自己與他人的邊界暫時消融了,對方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成了自己內心世界的延伸 。正是這種幻想中的“融合”,解釋了爲什麼接收者會感到彷彿被“附體”或“佔據”,因爲在投射者的內心劇本里,接收者確實被賦予了一個由投射者編寫的角色 。理解這一機制,就是揭開許多令人困惑的關係動態背後的祕密。  


三.投射性認同的機制

       就此機制,我們也開始發掘投射性認同發生時的三大步驟。即“投射”、“控制”、“認同”。

1.投射:

       在投射性認同的第一階段,個體在無意識的幻想中,將自己無法忍受的某部分自我(如強烈的憤怒、羞恥感、依賴感)“排出”體外,並強行“塞入”另一個人。這裏的關鍵詞是“進入”,而非“凌駕於上空“。幻想的畫面不是把情緒貼在對方身上,而是像注射一樣,將其注入對方的內心,並從內部佔據和控制對方 。這個過程的目的,是爲了將自己從一種無法承受的內在狀態中解脫出來。  

2.控制:

       這是投射性認同與簡單投射最關鍵的區別。這個階段並非只存在於幻想中,而是通過真實的人際互動來施加壓力 。投射者會無意識地採取各種行爲,比如:微妙的語言、不同的情緒和無意識的動作,來“引誘”或“脅迫”接收者,使其思想、感受和行爲方式與被投射的內容保持一致 。這使得最初的內心幻想,變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例如,一個無法承受自己憤怒的丈夫,可能會不斷地用挑剔和抱怨來刺激妻子,直到妻子最終被激怒,大發雷霆。這時,丈夫便成功地讓妻子替他體驗並表達了他自己無法面對的憤怒。  

3.認同(或者是回收):

       在這樣的持續的壓力下,接收者便開始無意識地認同被投射進來的情感,並將其體驗爲自己的真實感受。那個被丈夫不斷挑釁的妻子,會真的相信自己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從而陷入憤怒和自責 。接收者的這種反應,反過來爲投射者提供了“證據”,驗證了他最初的投射(“看,我沒說錯吧,你就是這麼一個愛生氣的人”)。此時,投射者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從外部處理自己那份被排出的憤怒,通過指責和控制對方來管理它。  

       三個步驟一氣呵成地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心理過程:投射性認同就像是一座橋樑,連接着對話的兩個人,將一個人內在的衝突轉換爲兩個人的表達。當一個人陷入這種動態時,他不僅僅是在應對另一個人的情緒,更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招募爲“演員“,出演了一場由對方內心世界編寫的劇本。


我再舉兩個例子

文獻一

文獻2

https://www.sakkyndig.com/psykologi/artvit/ogden1979.pdf(文獻二)

四.對於我們,如何防範

       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當意識到自己可能正處於一段投射性認同的關係中時,目標肯定不是想着去“治療”對方(我們也沒這個能力),而是保護自己的心理邊界和情緒健康。這我想到了我小時候面對那些他人的壞話,我就會說“反彈”。同樣的對於這些不屬於你的外來情緒,你要做的就是,簡單一句話就是“不要往心裏去”


具體來說,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驟:

  1. 向內看,觀察那些不屬於你的情緒。

       在與某人互動時,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突然發生劇烈變化,比如從平靜變得異常憤怒、焦慮或羞愧,並且這種感覺顯得很陌生,不像是你自己的,不如問問你自己:“五分鐘前我是這個感覺嗎?這個感覺真的屬於我嗎?”

2.如果你發現了這種變化,你可以做一些能增強你信心的動作(深呼吸、摸鼻子、捂嘴、靠牆等等),你要做的目的就是幫助你創造一個“安全的內在空間”,防止被對方帶偏

3.最關鍵是,你要你要確認對方的感受,但不必爲這個感受負責。當然你不要說什麼:“你這是在對我進行投射性認同”,你可以很簡單的說“這是你的看法”

4. 最後你要記住:投射性認同就像個投影儀,它展示的是投射者內心世界的狀態,即他們的恐懼、他們的渴望、他們不願承認的自我部分。這幾乎從來都不是關於接收者的客觀評價。你的任務就是不要被帶偏,不參與到那場關於“誰對誰錯”的爭辯中去 。一旦你開始爲自己辯護,你就已經默認了對方投射的議題,從而被捲入了這場爭端。


 五.尾聲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強大而普遍的無意識力量,理解這一機制,就像是讀懂了一份關於人與人交際的攻略。當然這並非爲了指責投射者,因爲他們往往是出於深刻的痛苦和原始的防禦本能而行動。相反,理解是爲了賦予我們自己力量。

       當我們學會識別自己何時被拉入他人內心戲劇並被分配了一個角色時,我們就獲得了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選擇優雅地走下這個不屬於我們的舞臺。通過保護自己的情感空間,用共情與邊界感相結合來回應,我們就能重新奪回對自己感受和身份的定義權。這不僅是通往個人情感自主的道路,也是建立更真實、更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石!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用或者感興趣就點個贊吧,你們的點贊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