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A临时约B到咖啡馆见面,准备叙叙旧
(刚刚开始A与B愉快地交谈)
(过了大约半小时。。。。。。)
(A觉得B有点烦躁了,可能是自己的话题太无聊了?于是……)
A:“你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吗?”
B(坚称):“我没事!“
(然而,谈话继续下去,一种莫名的焦虑感却在A心中升起,A发现自己开始变得紧张、易怒,A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哪出现了问题。)
B:“那么下次再见!“(彷佛如释重负)
A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看着B离开(精疲力竭,充满疑惑)
~这个令人困惑的场景,正是“投射性认同”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A不理解的是,何B的烦躁最终“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让她精疲力竭,而B却如释重负地离开了
一.引言
如果说“投射”是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上篇文章已说),那么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则是一种更深层、更具侵入性的心理过程。它不仅仅是“看到”影子,而是无意识地强迫对方“成为”你的影子 。这是一种强大而隐秘的心理力量,它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亲密关系。而这种现象,有时是疗愈的桥梁,有时却是控制的枷锁。
如果要了解投射性认同,我们必须先从其历史和定义出发。
二.历史与定义
“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首次提出。在1946年发表的开创性论文《关于某些分裂机制的注解》(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中,她描述了这个过程,并在1952年的修订版中正式加入了“投射性认同”这一术语来定义它 。克莱因认为,这是一种源于婴儿早期的原始心理机制。在婴儿的内心世界里,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内在毁灭性冲动(如无法承受的攻击性)的威胁,他会幻想将这些“坏”的自我部分分裂出去,并“投射”进母亲的身体里。通过这种方式,婴儿不仅摆脱了内在的危险,还能从外部控制这个曾经的危险源头,即现在承载着他“坏”的部分的母亲 。当然,婴儿也会投射“好”的部分,比如为了在幻想中保护它们免受内在坏部分的攻击。
![]()
文献一
https://p-c-c.org/wp-content/uploads/2016/07/SPILLIUS-Projective-Identification.-Back-to-the....pdf (文献一)
不得不说,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个体通过它来摆脱自己无法承受的情感或自我部分,将其“存放”到另一个人体内,并微妙地控制对方,使其按照自己投射的内容去感受和行动。这样让我们发现,不同于简单投射,它不仅是一种防御,还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模式 。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一种深刻的界限模糊。在投射者的潜意识幻想中,自己与他人的边界暂时消融了,对方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成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延伸 。正是这种幻想中的“融合”,解释了为什么接收者会感到仿佛被“附体”或“占据”,因为在投射者的内心剧本里,接收者确实被赋予了一个由投射者编写的角色 。理解这一机制,就是揭开许多令人困惑的关系动态背后的秘密。
三.投射性认同的机制
就此机制,我们也开始发掘投射性认同发生时的三大步骤。即“投射”、“控制”、“认同”。
1.投射:
在投射性认同的第一阶段,个体在无意识的幻想中,将自己无法忍受的某部分自我(如强烈的愤怒、羞耻感、依赖感)“排出”体外,并强行“塞入”另一个人。这里的关键词是“进入”,而非“凌驾于上空“。幻想的画面不是把情绪贴在对方身上,而是像注射一样,将其注入对方的内心,并从内部占据和控制对方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从一种无法承受的内在状态中解脱出来。
2.控制:
这是投射性认同与简单投射最关键的区别。这个阶段并非只存在于幻想中,而是通过真实的人际互动来施加压力 。投射者会无意识地采取各种行为,比如:微妙的语言、不同的情绪和无意识的动作,来“引诱”或“胁迫”接收者,使其思想、感受和行为方式与被投射的内容保持一致 。这使得最初的内心幻想,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例如,一个无法承受自己愤怒的丈夫,可能会不断地用挑剔和抱怨来刺激妻子,直到妻子最终被激怒,大发雷霆。这时,丈夫便成功地让妻子替他体验并表达了他自己无法面对的愤怒。
3.认同(或者是回收):
在这样的持续的压力下,接收者便开始无意识地认同被投射进来的情感,并将其体验为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个被丈夫不断挑衅的妻子,会真的相信自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从而陷入愤怒和自责 。接收者的这种反应,反过来为投射者提供了“证据”,验证了他最初的投射(“看,我没说错吧,你就是这么一个爱生气的人”)。此时,投射者便可以心安理得地从外部处理自己那份被排出的愤怒,通过指责和控制对方来管理它。
三个步骤一气呵成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心理过程:投射性认同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对话的两个人,将一个人内在的冲突转换为两个人的表达。当一个人陷入这种动态时,他不仅仅是在应对另一个人的情绪,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招募为“演员“,出演了一场由对方内心世界编写的剧本。
我再举两个例子
![]()
文献一
![]()
文献2
https://www.sakkyndig.com/psykologi/artvit/ogden1979.pdf(文献二)
四.对于我们,如何防范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当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处于一段投射性认同的关系中时,目标肯定不是想着去“治疗”对方(我们也没这个能力),而是保护自己的心理边界和情绪健康。这我想到了我小时候面对那些他人的坏话,我就会说“反弹”。同样的对于这些不属于你的外来情绪,你要做的就是,简单一句话就是“不要往心里去”
具体来说,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向内看,观察那些不属于你的情绪。
在与某人互动时,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情绪突然发生剧烈变化,比如从平静变得异常愤怒、焦虑或羞愧,并且这种感觉显得很陌生,不像是你自己的,不如问问你自己:“五分钟前我是这个感觉吗?这个感觉真的属于我吗?”
2.如果你发现了这种变化,你可以做一些能增强你信心的动作(深呼吸、摸鼻子、捂嘴、靠墙等等),你要做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创造一个“安全的内在空间”,防止被对方带偏
3.最关键是,你要你要确认对方的感受,但不必为这个感受负责。当然你不要说什么:“你这是在对我进行投射性认同”,你可以很简单的说“这是你的看法”
4. 最后你要记住:投射性认同就像个投影仪,它展示的是投射者内心世界的状态,即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渴望、他们不愿承认的自我部分。这几乎从来都不是关于接收者的客观评价。你的任务就是不要被带偏,不参与到那场关于“谁对谁错”的争辩中去 。一旦你开始为自己辩护,你就已经默认了对方投射的议题,从而被卷入了这场争端。
五.尾声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强大而普遍的无意识力量,理解这一机制,就像是读懂了一份关于人与人交际的攻略。当然这并非为了指责投射者,因为他们往往是出于深刻的痛苦和原始的防御本能而行动。相反,理解是为了赋予我们自己力量。
当我们学会识别自己何时被拉入他人内心戏剧并被分配了一个角色时,我们就获得了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优雅地走下这个不属于我们的舞台。通过保护自己的情感空间,用共情与边界感相结合来回应,我们就能重新夺回对自己感受和身份的定义权。这不仅是通往个人情感自主的道路,也是建立更真实、更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石!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或者感兴趣就点个赞吧,你们的点赞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