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K無敵,4K且有一戰之力,破發後的RTX5070能否成爲性價比之王?

N卡現在能選的高性價比顯卡還是太少了,RTX 5060配合8GB GDDR7顯存也就只能在2K分辨率下玩玩,甚至在一些新遊戲面前還得面對爆顯存的風險,談不上“爽玩”。

如果爲顯存再加預算,在老黃的新卡中。除了逆天16GB顯存的RTX5060Ti,比較能看的當數RTX 5070,12GB顯存玩玩2K高畫質遊戲會更加遊刃有餘,開個DLSS4,4K搗鼓搗鼓設置也能玩,畢竟GDDR7位寬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RTX5070目前在4300元左右,想要再提高顯存容量和核心數,就得再+2000元上5070Ti,對於大部分玩家而言,6000元買張顯卡還是太過奢侈... ...

那在RTX 5060基礎上,額外+4GB顯存和核心數翻倍的RTX 5070,是否值得再+2000元預算進行升級就是一個值得聊的話題。

這裏便從朋友那借來一張映衆旗下的電競叛客RTX 5070 X3W MAX,藉此聊聊RTX 5070體驗到底如何?

外觀&設計

作爲性價比拉滿的顯卡,這次的RTX 5070 X3W給到的模具規格可謂是十分豪華,並且價格也是70中價格較低的。

整卡爲純白配色,包括I/O擋板部分,體積碩大,3.5槽的設計險些把我的機箱給塞爆,畢竟是電競判客RTX 5080同款散熱模組,250W單卡功耗的卡上這模組,有些殺雞焉用牛刀的意味。

看來這個“MAX”是有指體積巨大的意思,整卡長358mm*寬148mm*厚65mm,真就和80/90一個大小,由於採用塑料外殼,重量控制不錯,爲1.7KG。

風扇則爲三枚10CM的7葉風扇,支持自動啓停,低負載下幾乎沒有噪音,散熱餘量給的足就是任性。

大面積鋁製鰭片+5*8mm熱管純銅底座,理論上是可以壓400W的RTX 5080的,上同系列模組在這有節約開模成本的考量,但是實打實的讓散熱壓力大幅下降。

背板設計相對常規,斜向設計的鏤空散熱孔,整體比較簡約,但是許多玩家喜歡的“隱藏走線”設計可就不簡單了。

默認狀態下,面向機箱外側可觀察的側邊區域就是16Pin接口和部分PCB電路和散熱鰭片。這次電競判客RTX 5070 X3W MAX則配備了磁吸無限鏡RGB燈板接口蓋板,裝上後上機側面觀察一體性很強。

無限鏡也可通過附贈的一條白色3Pin線連接電腦,進行主板神光同步。

並且附贈的L型雙8Pin轉16Pin轉接線也讓非ATX3.1規格的老電源用戶,或者在意走線的玩家使用,配合兩種尾蓋,可走底出尾出兩種形式,美觀度Max。

  • 尾出

通過散熱鰭片側邊預留的通道,轉接線可以從顯卡內部穿過,雙8Pin端從尾部穿出,用於連接電源,如果機箱比較特殊,沒有背線空間,可以走尾出的形式。

這樣的話,能保證顯卡正面的一體性,顯卡尾部還是能看到黑色線材部分,個人覺得要是轉接線也換成白色就完美了!

當然,有側蓋的存在,可以根據走線形式,選擇相應的款式,提高顯卡整體觀感。

  • 底出

當機箱足夠寬敞,或者電源線比較短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底出的形式。這時走線就在顯卡內部繞上一個彎兒,從靠近主板的位置出。

這屬於美觀度Pro Max的選擇,機箱背部走線也會方便很多,同時電源線徹底隱藏,搭配白色海景房,顏值沒得說。

看來模組大,除了提高散熱表現外,還可以預留兩個走線區域提高美觀度,這波“小馬拉大車”不虧!

最後,視頻輸出接口則爲3個DP 2.1接口外加1個HDMI 2.1接口,帶硅膠塞。從側面看着3.5槽卡的確唬人,白色擋板也比較美觀。

性能參數

理論參數如下圖所示,RTX 5070相較於RTX5060在覈心規模、顯存容量與帶寬上有所提升,價格也相應增加大約2000元。

兩者價格都基本回歸原價,以電競判客爲例,雙風扇純白配色的RTX5060 X2W價格在2300元左右,三風扇的RTX5070 X3W價格在4450元,實際差價在2150元。

倒是X3W的散熱模組規模和設計的確十分加分,還支持RGB磁吸無限鏡和隱藏走線設計,都是額外加分項。

3D Mark理論性能測試如下圖所示:

  • 代表DX12,1440P分辨率的常規理論測試Time Spy中,RTX5070要比RTX5060提升大約65%,對比其它負載更高的測試而言,差值不算特別大。

  • 而在壓力更大的Time Spy Eriterme、Port Royal、Fire Strike Ultra、Speed Way測試中,RTX5070得分要比RTX5060提升更大,甚至能翻一倍以上。

這樣看來,額外+2000元,理論上可以換取更好的3A高分辨率遊戲體驗,對於現在的顯卡市場,哪怕是低價位都是花多少錢換多少分的情況下,RTX5070還真挺值得考慮

得益於映衆將大模組散熱下放,映衆 電競叛客RTX 5070 X3W MAX表現十分誇張,在覈心頻率小超至2242Mhz,頂滿250W功耗牆的情況下,GPU核心熱點爲65.8℃,功耗更高的GDDR7顯存溫度也僅爲72℃

甚至連風扇轉速都不算太高,這模組壓RTX5070的確是十分輕鬆。

遊戲測試

測試平臺:i5-14600KF+技嘉Z790M+16*2GB 6000MHz DDR5+映衆 電競叛客RTX 5070 X3W MAX

在2K高畫質遊玩3A遊戲,只要顯存撐得住,那RTX5060還是十分能打的,但是老黃的刀法從來沒有讓大家失望,上了GDDR7,帶寬更高了,但還是8GB顯存... ...

當8GB顯存捉急的時候,RTX5070性價比不比5060差,尤其是《無人深空》高畫質狀態下,8GB顯存的5060有些頂不住,波動比較大,而12GB的RTX5070則遊刃有餘,基本上頂着常規高刷在跑,幀數翻倍。

所有說,在大型遊戲方面,顯存容量更大的RTX5070面對2K分辨率的情況下更加從容,尤其是採用新技術,對於顯存要求較高的遊戲。

通過目前50系獨有的DLSS4技術,RTX5070面對4K分辨率情況下的3A遊戲也是有一戰之力的。

在《黑神話悟空》測試中,初始場景,原生開啓影視級畫質(75%採樣)的情況下幀數爲45幀,後期到高壓場景可能會有一些壓力。

降低一些畫質,高畫質+DLSS 50,即質量檔位,這時平均幀爲86幀,能經常蹦到90幀以上,已經高度可玩了,畫質也很不錯。如果在此基礎上開啓DLSS4的話,能來到200多幀,並且延遲也比較可觀(基礎幀數高)。

顯存佔用最高爲9.7GB,完全頂得住,不爆顯存。

《荒野大鏢客2》中,4K默認高預設狀態下,黑水鎮平均幀數在85幀,屬於直接上手就能玩的水平。將畫質全部拉滿後,幀數就下降到“電競級”了,這時再打開DLSS質量檔,拉拉銳化,又能堅挺起來,來到85幀。

但是顯存有些頂不住了,佔用來到10.9GB,長時間遊玩還是建議降一點紋理,保證後期不喫滿顯存就行。

《賽博朋克2077》簡直就是測試老黃DLSS4的“實驗田”,畢竟當數它支持最好。在測試5060的時,我就已經發現這個技術的威力,只要你的原始幀數在40幀以上,DLSS4幀生成的延遲就能接受。

4K極致畫質下,不開啓光追平均爲28幀,降低一些畫質,原生幀數也僅爲46幀,還是算不上流暢遊玩。這時如果開啓DLSS質量,哪怕極高畫質,也能達到70幀暢玩的水平了。

如果玩點花活,4K超級光追+DLSS質量+4X幀生成BUFF疊滿能達到162幀,要知道這個畫質原始幀率也就21幀,不可玩的水平。當然也不建議在基礎幀率如此低的情況下開啓4x幀生成,只要把光追和畫質降上一檔,再開啓多幀生成也是可玩的

最近迷上《三角洲行動》,爽玩,也順便測試了一下長時間遊玩的平均幀數。

2K分辨率低畫質下,RTX5070基本拉滿的情況下能有330幀,只要CPU頂得住,絕對的電競級別!高畫質平均幀數則爲242幀。

而在2K極致畫質下,勉強算是可玩的,平均幀數爲182幀,倒是1%Low幀已經下探到百幀以下了,考慮到遊戲屬性,還是不建議拉太高。

由此可見,對於《三角洲行動》,RTX5070中高畫質下餵飽2K高刷是綽綽有餘的。

2K分辨率遊玩其它網遊,都能餵飽常規高刷顯示器,倒是i5—14600KF性能在很多遊戲上出現了瓶頸,僅供參考。

以《永劫無間》爲例,如果搭配9800X3D,用RTX5070平均幀則可以跑到300幀以上。如果你是網遊玩家,則更推薦上AMD的大緩存處理器。

至少以我的設備而言,在網遊上,是沒辦法拉滿這塊RTX5070的。

總結

縱觀RTX 50系列顯卡的性能與售價來看,RTX 5070 X3W MAX的性價比還是十分不錯的,遺憾的是5070沒有上到16GB顯存,要不然搭配DLSS4,4K分辨率下都可統統拉滿。

RTX5060,GDDDR7+DLSS4,雖然新3A玩2K有可能爆顯存,但是不無腦拉高,還是能玩的,外加DLSS4也能讓顯卡原生遊玩喫力的新遊,在遊戲幀數上往上竄一竄。

如果你只是打網遊,且搭配240Hz,或者最高300Hz刷新率的顯示器,那RTX5060是絕對夠用的。

那想在2K高畫質下爽玩3A,甚至在4K畫質下通過一些“魔法”玩一玩遊戲,那還是得上規格更大的RTX5070。個人覺得它就是一張2K爽玩卡,4K暢玩卡,只要畫質不太高,配合DLSS4,基本都能低延遲狀態下補幀到高刷級別。

想玩真·4K,那得加到6K價位上RTX5070Ti了,這預算基本上就爆炸了... ...

回到電競叛客RTX 5070 X3W MAX上,的確表現亮眼,真正的純白卡,超模的散熱模組,甚至還有RGB無限鏡隱藏走線設計。最牛逼的是它居然不溢價... ...

你可能會說一張250W的卡上這麼大的模組,是不是太誇張?在同價位的RTX5070顯卡中,它的散熱規格的確牛逼,烤機顯存72℃,核心僅爲60℃出頭,划得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