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帶着50歲以上爺奶搞“電競隊”的養老院,看的我現在就想退休

提到養老院活動,大家會想到什麼?

是一羣爺爺奶奶圍坐在一起看老電影?還是讀書看報下棋搓麻將?或者跳着廣場舞?

除非家裏有老人住進去,否則我相信一般人正常的印象也就差不多是上面這些。

但最近一名95後創辦的養老院在網上火了,在河南許昌小夥樊金林的視頻裏,他養老院的老人們變了個樣。

這裏的爺爺奶奶們各個身懷絕技,不讀書不看報,天天把着電腦抱。

一排排整整齊齊的Switch、PS5、電競桌組成了他們的生活日常。

圖片來源:大象新聞

不湊近看,我還以爲是進了網吧。

你能想象你下棋盤盤老八的對面,會是一位60多歲奶奶在嘲諷你嗎?

“電競”+“老人”+“養老院”,放在以前,這幾個詞拼在一起那很可能就是罵人的話。

畢竟人一旦步入一定年紀,反應力和視力勢必會下降,這在極其考驗這幾項能力的電子遊戲領域,天生就是反義詞,也是大衆以往留下的刻板印象。

但就是這樣一個相當魔幻的場景,在今年春節被央視給報道出了名。

人們常用“夕陽無限好”來形容人的晚年生活,但看了樊金林的養老院,我才真的徹底明白這句話。


作爲已經開了5家養老院的年輕院長,樊金林之所以想到了這麼一個鬼才的點子,首先是他自己很喜歡打遊戲,其次是家裏一直從事的就是養老行業。

在自己獨居的奶奶發生意外後,他下定決心繼承家業,開一家和以往印象完全不一樣的養老院。

圖片來源:大象新聞

一波大刀闊斧的“產業升級”後,他把電子遊戲這個擁有“年輕人”標籤的東西帶給了身邊的老人朋友。

還組建了老年“電競戰隊”,每天僱年輕人陪這羣老頭老太們練習補刀、雲頂之弈陣容、手柄怎麼操作,一些“專業”隊友還會把“教練”的指導抄錄在小本子上,必要時打開當做“外掛”來使。

甚至你能在本子上看到那些只有長期遊戲的玩家纔會起的角色暱稱,什麼奈德麗別名“豹女”、弗拉基米爾別名“吸血鬼”,專業的不行,我每次聯想到都會覺得場景很好笑

而且實際上,這羣“超齡”玩家們的操作或許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菜”。

就拿“電競隊”裏的主力張佩花奶奶來說,遊戲勝利也是家常便飯,專業套詞也是說的一套套的。

可能過不了多久,“你玩遊戲還不如我奶奶”會比罵“小學生”更容易讓人破防。

這樣讓人感到年輕和快活的氛圍,幾乎每天都在養老院裏上演,也被樊金林很好的記錄在了短視頻平臺上。

比起前面提到的那些傳統活動項目,接觸電子遊戲更好的讓這羣爺爺奶奶瞭解到現在時下流行的是啥,也更好融入到自己孫子輩的生活裏,同時還能鍛鍊大腦預防老年癡呆。


說真的,這給我看的也開始幻想起自己的退休生活了,簡直是一箭好幾雕。

根據去年伽馬數據的《中國遊戲產業半年度報告》顯示,中國遊戲市場中55歲以上玩家佔比4.6%,中國高齡玩家人數已超過2500萬。


如果按照20多歲,從2000年開始打遊戲,咱們初代那批玩家們也都漸漸步入到這個年齡層裏,所以越往後也就越正常。


除了在養老院中,在網上也有大量的中老年玩家湧現,前有快樂楊老頭向你展示什麼是真正骨灰級玩家。

後有退休阿姨做飯之餘征服碎星。

在中國香港,如今已經75歲高齡的鄭靄儀和66歲的郭婉玲兩位老人,曾經還沉迷過一段時間《風暴英雄》,被媒體稱爲“電競阿婆”。

同樣在國外也有大量中老年玩家,不斷證明着活到老、玩到老的精髓。


比如日本千葉縣有一位90歲的奶奶名叫森濱子,不光熱衷於打遊戲,還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爲世界上最年長的遊戲類視頻博主。


拿手好戲就是GTA,從下車、取武器、架炮、瞄準、發射一氣呵成。


在2017年的CS:GO DreamHack冬季賽上,一支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電競戰隊橫空出世,雖然比賽成績幾乎沒法看,但他們也是真的很快樂。


這些例子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只是平時太容易被忽略掉,電子遊戲能爲年輕人帶來快樂,它當然也能給老年人帶去快樂,順帶還能活躍活躍大腦。


所以說來說去,其實年齡變大不意味着就和生活脫鉤,進入了“文化精神荒漠”,無論是在街上跳廣場舞,或者是在家打遊戲,都是非常棒的退休生活!只要心態不老,就永遠不會老。


回憶起來,我第一次接觸的遊戲,就是我爸帶我一起玩的“小霸王”,那時候他也很會魂鬥羅、頂蘑菇、坦克大戰。


畢竟等我們老去了,相信只要還熱愛着遊戲,菜又如何?手抖眼花又怎樣?握住手柄、拿起鍵盤就還會是那個年輕的王者。

謝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點贊、充電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聊遊戲,也不止是遊戲!也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會分享新鮮好玩的資訊和帶有我自己思考的內容。

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評論區指出,我也會立即修改噠!#鴨先知#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