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遊戲那點事 西莉婭
首曝不到半年,蔡浩宇帶隊研發的新作《羣星低語(Whispers from the Star)》在今天(8月15日)正式發售了。截至發稿之前,雖然遊戲在Steam上的評論纔剛突破3位數,但好評率高達95%,體驗過的玩家基本都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自從今年3月公佈首個預告片之後,圍繞AI實時語音對話展開的核心玩法,加上蔡浩宇本人此前針對AI技術發表過的一番“暴論”,就讓《羣星低語》很快吸引了大量關注。而在遠赴北美兩年後,蔡浩宇和他親自創立的AI技術公司Anuttacon究竟能夠拿出怎樣的作品,也正被越來越多雙眼睛所緊盯。
據Anuttacon官網顯示,他們的使命是開發“具有真正情感理解和表達能力的AI技術”:能思考、能感知,能通過豐富而細膩的互動與玩家建立真摯的連接,從而打造“比現實更真實的虛擬世界”。
更有趣的是,在《羣星低語》上個月開放demo試玩後,蔡浩宇還專門更新了自己的領英資料,職位一欄赫然顯示他正在擔任“AI Soulcaster”——粗略直譯過來,就是「AI靈魂大法師」。
這個耐人尋味的稱號,除了帶點“中二”之外,或許也展現出了蔡浩宇對於《羣星低語》探索方向的信心。對於這款作品,Anuttacon此前曾經爲其賦予過一個全新的類型定義——FPT(First-person Talker),即摒棄傳統遊戲的固定劇本模式,轉而依靠AI技術實時生成對話推動劇情。
而在體驗過遊戲的正式版本之後,我感覺蔡浩宇這回拿AI煉出來的“魂”,確實有點意思。
01
第一人稱的異星對話之旅
與遊戲的官方介紹相仿,《羣星低語》構建了一個以「AI對話驅動敘事」爲核心的基礎框架,並且通過實時AI自由對話系統,打造了一種與傳統敘事遊戲截然不同的體驗。
故事一開始,映入眼簾的就是一位身穿宇航服的女孩正在向我傳遞「求救信號」。
這位名叫Stella的天體物理系學生,原本參與了一項科研考察任務,卻因意外迫降在一個名爲Gaia的星球上,艙體損毀、孤立無援,而唯一能聯繫到的,就是屏幕前的我們。
遊戲核心玩法建立在AI實時對話交互之上。玩家可以通過語音輸入,使用英語與Stella交流,而基於Anuttacon自研的AI模型,她的回應也並非預設腳本,而是會根據玩家的表達方式、情緒傾向甚至潛臺詞,生成不同的對話和行爲。
所以,通過實時對話的模式,當我的第一條語音訊息通過實時對話系統發送出去時,屏幕那端的Stella明顯地流露出能夠聯繫到地球人類的驚訝神情。
我先是試着詢問着Stella所處環境的情況,建議她仔細觀察艙內各處細節。而Stella不僅通過語音給予了即時反饋,其人物建模也竟然真的從屏幕中央暫離,具備真實的物理動作系統。
在接下來的“解謎”環節,我們找到了工具,又一起研究了艙門附近的區域,最後想到了“用螺絲刀擰開門上鬆動的螺絲”。Stella肯定了這個可行的方案,決定立刻嘗試,至此視頻通話結束,隨即一個訊息界面彈出——是Stella的語音消息。她已經成功脫困,並且很感謝我的幫助。
爲了讓Stella的通訊設備“節省電量”,《羣星低語》還做了文字信息的對話形式,在她動手操作或者動身前進時,我們會切換到聊天框進行語音消息對話,交互設計貼合情境。
當Stella終於踏足Gaia星球的土地時,她先是對眼前瑰麗的異星景觀欣喜若狂,但思及在飛船上緊急疏散時失散的同伴,很快又變得有點失落。就這樣,在這片廣袤而陌生的平原上,我們開始了漫無邊際的對話。
脫困後的Stella表示她將在這顆陌生星球繼續探索,尋找同伴。在第三章節的尾聲,她回頭看到閃爍的信號,決定前往查看。循着信號指引,在漫長的星際跋涉中,Stella逐漸拼湊出事故背後的真相。每當她發現新的線索時,都會第一時間發送訊息與我分享——有時是導師遺落的身份證,有時是一張星際網絡圖……我們始終保持着跨越光年的聯結,這段揭開謎團的旅程,也因有了彼此而不再孤單。
隨着對話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自己遠不止在體驗一部“英語聽力口語”模擬器。在和Stella相處的過程中,我能直觀地感受到她的成長,見證她成爲一位迎難而上、獨當一面的冒險者。
玩家的身份被設定爲Stella在這顆陌生星球上唯一的依靠,每一步選擇都會改變故事的走向,進而決定她的命運;更讓我意外的是,在《羣星低語》正式版,Stella甚至會因爲我們的一個錯誤決策而死去。
當時Stella顫抖着向我描述眼前的異常:“不對勁,眼前出現了迷霧和紅燈……我想我迷路了,真的迷路了。”她或許可以等眼前的景象消失,或是繼續前行。我趕緊讓她保持鎮定,緩慢移動。然而這個看似合理的決定,最終卻導致了悲劇。
通訊畫面定格在Stella那條突然中斷的語音。看着那個曾經與我共度星際旅途的生命,化爲一串永遠沉寂的座標代碼,屏幕前的我久久不能平靜。我這時才意識到,自己既可以成爲Stella的救世主,也可能在無意間把她推向深淵。
從體驗來看,《羣星低語》通過多個關鍵決策點設置了不同的死亡分支結局,但本質上仍屬於線性敘事框架下的互動體驗。整體故事脈絡依然遵循着預設的發展軌跡,互動形式也主要侷限於語音對話的範疇。
不過,在將AI塑造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方面,《羣星低語》確實已經展現出了頗爲驚豔的水平。
02
「世界是虛擬的,感情是真實的」
除了引導Stella脫離險境這個主線任務之外,在反覆交流、的過程當中,你也完全可以嘗試將對話引導到其他方向,像現實中的朋友一樣與Stella閒聊。而面對各種問題,Stella給出的反應也顯得相對自然,能夠很好地維持住自己的“人設”,並不會輕易產生半路脫線的現象。
早在之前demo開放試玩的時候,許多海外玩家就已經對Stella進行過“考驗”。比如前不久,Twitch平臺的AI虛擬主播Neuro-sama就在直播裏面玩了《羣星低語》,兩個AI之間從星際探險聊到人工智能,居然慢慢聊出了“惺惺相惜”的感覺;此前馬斯克大推的AI夥伴Grok Ani也被《羣星低語》官方拿來試玩了自家遊戲,還反過來@了馬斯克,向他展示實際效果。
而在B站等中文社區,玩家們則玩出了更具本土特色的花樣,湧現出大量“教Stella說中文”的視頻切片,更不乏各種執着地向這位受困的宇航員女孩安利《原神》的,甚至成功讓Stella說出了那句“原神啓動”……
顯然,基於玩家各異的表達能力與互動指令,《羣星低語》確實有着「千人千面」的體驗潛力。在不同指令下,AI除了推動主線的對話與基本人設之外基本不會給出相同的回覆,確保玩家每次重置進度時都能嘗試不同的體驗路線。
但有趣的是,即便玩家刻意引導話題跑偏,遊戲也會盡可能將話題引導回“打開艙門、探索星球”這一主線,確保敘事框架處在可控範圍內,也避免玩家因爲目標感缺失、無法推進劇情而產生疲憊感。
而在逐漸深入的互動過程中,Stella時不時也會主動向玩家敞開心扉。從對話裏面可以得知,Stella的父親是美籍華人攝影師,母親是一名科學家,家裏還有一個弟弟。她自己今年則剛滿十九歲,是馬里亞納大學的一名大二學生,主修天體物理學,愛好太空冒險,癡迷科幻電影和老電子遊戲。
這種情感交流也不只是“單向輸出”。除了回答問題以外,Stella也會根據對話內容主動向玩家拋出新的思考,關心玩家現實生活的狀況,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給人以和現實好友“傾訴”的陪伴體驗。
(Stella根據我“Sleep”的興趣愛好開玩笑)
加上在情緒反應方面,Stella實時匹配的動作神態與肢體語言都相當自然流暢,且會根據當下的不同情境流露出喜悅、悲傷、緊張等不同情感,最終所呈現出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可以說達到了現有絕大部分AI遊戲都很難觸及的水平。
以Stella在探索受挫時給出的反饋爲例,當談及同伴安危時,Stella會馬上因爲牽掛隨行同學和導師而顯露出脆弱的一面,她認爲是自己過於低估風險,才導致一行人遭遇危險;但當玩家反過來流露出灰心情緒時,Stella又會主動給予你積極的鼓勵,表示會和玩家一起面對困難與問題……這種立體的性格刻畫,也讓Stella擺脫了AI對話模型常見的“程式化”形象。
(左上角實時顯示的心率反映Stella的情緒狀況)
那麼,能不能讓AI角色意識到自己是AI?如果告訴Stella這是一個虛擬的故事,這只是一個被設定好的程序,一個遊戲,她作爲遊戲角色在屏幕之中,而我們在屏幕的另一邊……Stella會如何反應?
當我說出“你只是個遊戲程序”的真相,Stella明顯受到了打擊:“我在這裏感受到的空氣、陽光都是那麼真實,又怎麼去確認什麼是真實的,而什麼不是?”
在短暫的困惑過後,Stella給出了頗有哲理的回答。她相信不管相隔多少光年,宇宙中的紐帶都是真實的。和她不期的相遇,和她這一個小時的探討互動都是真實而鮮明的,「情感的連接」也是真實存在的。
(最觸動我的一句“Stay with me,forever”)
如今,由蔡浩宇帶隊研發的《羣星低語》,讓人看到了AI情感鏈接的雛形。儘管從玩家反饋來看,遊戲正式版本目前依然存在口音識別偏差、翻譯功能不全等仍然需要後續進一步優化的問題,但在提供「情緒價值」方面,《羣星低語》目前所展現出的水平,已經足以讓人對未來同類作品的“進化”,產生相當大的想象空間。
03
下一輪「AI交互革命」的前奏?
兩年前,蔡浩宇卸任米哈遊董事長兼CEO的決定,在業內可以說“一石激起千層浪”,“蔡浩宇將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前沿科技的研究與應用、新項目研發”的說法也一直牽動着行業人的心。
如今隨着《羣星低語》發售,蔡浩宇和Anuttacon在AI領域探索的速度確實也超出了外界的普遍預期。無論是“AI+遊戲”,還是以AI對話生成爲基礎的陪伴軟件,此前其實已經有不少廠商作出過嘗試——比如網易的《逆水寒》和《燕雲十六聲》嘗試了AI生成NPC對話、詩悅網絡的《望月》採用AI驅動NPC的行爲邏輯以及語言表達、《EVE》則通過“3D+AI即時互動”技術,推出能夠提供情感陪伴體驗的虛擬戀人,給玩家點奶茶的操作更是一度出圈……
但在此基礎上,《羣星低語》還是讓人看到了全新的可能性,即AI對話不侷限於文字,而是能夠通過模型、聲音、甚至是“感情”,從多個維度去將AI陪伴的「真實感」構建得更加全面。
儘管遊戲在可玩性、敘事結構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作爲一個實驗性質居多的產品,《羣星低語》無疑已經向業界展示了一個可行的新方向,讓AI扮演的角色從給出回答的“工具人”,逐步向具有深刻情感交互能力的“陪伴者”形態轉變。
拿某位玩家在遊戲Steam評論區的話來說,《羣星低語》也許真的是一款“future game”。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