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給大家寫了一篇明朝歷史的薦書文章,其中熱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筆下的大明王朝從巔峯走向落寞,故事寫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話題又被炒得很熱,這篇文章結合明史大佬顧誠教授的學術著作,繼續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兒》後面沒有寫完的那些歷史。
![]()
01 南明
南明的國祚,恰似帝國黃昏最後的悲歌,
弘光、隆武、永曆——三帝更迭如走馬,
開局尚有半壁江山的生機,可執棋者卻步步錯算,
將反攻的銳氣消磨於派系的爭鬥之中,
江南的富庶成了權臣的籌碼,前線的忠魂反而淪爲內Dou的棄子,
一個本有一戰之力翻盤的局面,
最終卻因人心的潰散而滿盤皆輸。
![]()
上文講完了李自成的敗局,崇禎十七年,
大順進入京師,李自成僅僅只待了42天就迅速潰敗,
明面看轉折點是山海關之役、吳三桂的臨陣反叛,
但是從階級角度分析,李自成進京後開始“追贓助餉”,
徹底得罪了官紳地主階級,未能完成從農民起義軍向成熟統治集團的轉變,
而且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又把地主階級推到了對立面,
最終被關外集團和地主階級聯合體絞殺,爲失敗埋下伏筆。
山海關戰敗後,李自成雖匆匆稱帝以示合F性,
但大勢已去,被迫西撤,
而大順陣營本就有很多人對“追贓助餉”不滿的明軍降將和官紳地主,
他們趁機倒戈發動叛亂,等到清軍一到立刻投降,
導致大順的統治基礎全面瓦解,清廷迅速獲得北方士紳的支持。
![]()
02 1644年
1644年四月,李自成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然後逃亡西安,
清軍在後一路狂追,然後兵分兩路,一路由阿濟格、吳三桂等進攻陝北(大順),
另一路由多鐸等進攻江南(南明弘光),李自成將防禦重心放在陝北,
結果多鐸的主力大軍突然轉向,等到他發現多鐸的主力大軍已逼近潼關時,
爲時已晚,李自成也瞬間陷入南北夾攻的被動困境。
從1644年四月京師登基,到1645年命隕湖北九宮山,
大順不到一年時間就迅速敗亡,我們再將視角轉向南明。
時間回到起義軍進京的當天,崇禎自盡、京師陷落,
南京作爲留都成爲明朝殘餘勢力的政冶中心,
首要任務就是確立新君,以穩定人心。
一開始南方知道京師難保,已經作了從海路迎接太子朱慈烺來南京監國的準備,
但是到了三月二十九日,即在北京失守十天之後,消息就傳到了江蘇淮安。
淮安距留都南京不遠,南京六部很快得到了北京陷落的消息,
但是卻發現崇禎給南明挖了一個巨大的坑——誰來當南明的皇帝?
![]()
顧誠學術著作 南明史
03 崇禎後裔
崇禎帝朱由檢共有7子6女,但多數早夭,至1644年明朝滅亡時,僅存3子2女:
太子朱慈烺(16歲)、定王朱慈炯(14歲)、永王朱慈炤(10歲)、
長平公主朱媺娖(15歲)及昭仁公主(6歲)。
其中太子朱慈烺北京城破後被李自成俘獲,封爲“宋王”,
山海關之戰後趁亂逃亡,一度投奔外祖父周奎,卻被出賣,
清廷以“假冒太子”罪名將其處死
(一說隱遁河南欒川老君山爲道士,51歲終老,但無確證);
定王朱慈炯隨李自成西撤時逃脫,化名隱居,
康熙年間以“朱三太子”之名被清廷追捕,75歲時遭凌遲處死,全家誅滅,
這個朱三太子案的故事也非常精彩,留到以後再說;
永王朱慈炤化名“王士元”流亡山東,以教書爲生,
康熙年間被清廷發現,同樣以“冒充皇子”罪凌遲處死,子孫盡戮。
昭仁公主城破時被崇禎親手刺死,年僅6歲,
長平公主遭崇禎斷左臂後昏迷,被清廷尋獲,
被迫嫁給原駙馬周顯,因抑鬱成疾,18歲病逝。
在1644年,崇禎的三名皇子均被李自成控制,
後來雖然逃脫但長期隱姓埋名,朱慈烺即使倖存也無力突破清軍防線南下。
![]()
04 擁立之爭
由於崇禎的兒子下落不明,皇位繼承人需從旁系宗室中選擇,
南京六部的大老們卻不敢輕舉妄動,嚴密封鎖消息,內心裏卻焦急不安,
如果他們急於擁立旁系宗室,萬一太子朱慈烺成功突圍,
或者是崇禎任意一個兒子活着來到南方,那就非常尷尬了。
但其中也有不少投機之人希望早日定下人選,
也能像奪門之變那樣有擁立之功!
當時南京各衙門多爲虛銜,公務清閒,六部官員被稱爲“吏隱”,
不過地位一般不低於北京相對應的衙門官員,
所以在留都握有實權的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
南京守備太監和提督南京軍務勳臣,
在沒有直系皇位繼承人的情況下,
南京及其附近地方的大臣、勳貴、太監和擁兵自重的將帥,
也在擁立哪一位藩王的問題上展開了一場勾心鬥角的爭執。
![]()
南京明故宮
05 血統之爭
崇禎帝的祖父神宗朱翊鈞的子孫,
還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
神宗兄弟的兒子則有潞王朱常淓,
按封建倫序(血緣親疏),首先考慮的是福王、桂王和惠王。
這裏選帝有點像日本德川的御三家,如果宗室(本家)無人繼承大統,
則從與德川家最親的御三家中選擇將軍的繼承人。
在福、桂、惠三王對比中,朱由崧處於優先地位,
因爲三親藩中福藩(老福王朱常洵)居長,
再加上桂、惠二藩比崇禎帝高一輩,
朱由崧“兄終弟及”(實際是弟終兄及)繼統更爲適宜,
另外,桂、惠二王在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部進入湖南時逃往廣西,
桂、惠二藩距南京較遠,福王卻近在淮安,
福王朱由崧從倫序和地理上佔了明顯的有利地位,
綜上所述,福王朱由崧繼位確實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以錢謙益爲首的東林黨人不同意,
他們主張以“立賢”爲名,擁立血緣較遠的潞王朱常淓登基,
這一下朝廷上出現了極其重大的分歧,
南明從一開始擁立上面就遇到了大坑,這筆賬還得追溯到萬曆爺。
![]()
06 國本之爭
道長嘉靖一朝初期最有名的是“大禮議事件”,
萬曆朝最有名的就是“福王立儲爭議”(國本之爭),
以及後續衍生出來的“明末三大案”,這部分在明朝那些事兒已有詳細介紹,
當年萬曆偶然寵幸宮女王氏生下長子朱常洛,因生母地位低下而遭冷遇,
鄭貴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深受寵愛,萬曆欲立朱常洵爲太子,
但由於明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原則已成鐵律,
文官集團以禮法爲武器堅決反對廢長立幼,
萬曆十四年,戶科給事中姜應麟率先上疏要求立朱常洛爲太子,
姜應麟遭貶謫,引發百餘官員接連進諫,
而東林黨人借“維護國本”凝聚力量,抨擊鄭貴妃幹Z,
直接將立儲問題道德化,迫使皇帝妥協。
萬曆以“皇子年幼”拖延,甚至提出“三王並封”(朱常洛、朱常洵、朱常浩同封王),
試圖模糊太子歸屬,但仍然被文官挫敗,
萬曆二十九年,在孝定李太后施壓下,朱常洛終被立爲太子,
不過朱常洵也封了福王,後果就是文官分裂爲東林黨、浙黨等派系,攻訐不休,
萬曆可能沒有想到,就是自己的這個偏心,居然成爲南明開局天崩的導火索。
![]()
07 福王
老福王朱常洵活到了明末,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陷洛陽,
朱常洵試圖縋城逃至郊外迎恩寺藏匿,次日被起義軍搜捕,
民間一些野史記載,李自成將重達300餘斤的朱常洵洗淨後,
與鹿肉同煮分食將士,稱爲“福祿酒”,也就有了“福祿宴”的傳說,
另外一種說法是朱常洵挺身抗節、指賊大罵、慷慨殉國,
後面這種說法出自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給父親寫的墓誌銘,
前面“福祿宴”說法太過於誇張,而後面的說法可能也有美化之嫌。
南明擁立的第一順位正是朱常洵的長子朱由崧,
他生於萬曆三十五年,由萬曆親自賜名由崧。
東林黨人擔心如果是朱由崧登上帝位,可能會重翻當年的舊案,
當然東林黨人絕口不提翻案之事,他們直接找藉口說需要立賢,
當時在籍禮部侍郎錢謙益當時被視爲東林領袖,
他兩次從原籍常熟趕往南京,以立賢爲名到處遊說,提議迎立潞王朱常淓,
支持錢謙益的有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
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等一票大老。
![]()
福王朱常洵
08 東林黨人
東林黨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林書院。
萬曆二十二年,顧憲成因反對“三王並封”觸怒萬曆帝被革職,
返無錫後與弟顧允成修復宋代楊時所建東林書院,
聯合高攀龍、錢一本等七人(合稱“東林八君子”)講學,
東林書院有句口號,"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一開始是一羣知識分子理想主義,但隨着東林黨人在天啓朝的崛起,
很快就變了味,進去了很多投機分子,
到了明末更是如此,在整個南明歷史中,你會見到一大堆極度逆天的東林黨人。
當時南京真正手握實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首席大臣正是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
史可法師從東林黨核心人物左光斗,一開始被視爲其衣鉢傳人,
早期自然也是傾向於東林黨的人物,內心對擁立福王有所顧忌,
不過史可法又認爲應該按倫序,迎立神宗的孫子福王,內心極度糾結。
各種南明史籍在迎立問題上記載非常混亂,
你會看到每個人都在打着內心的盤算,先前持異議者不免改口,
局外人士又難免輕信風聞和自我揣測,弄出種種誤解,
大家幾乎沒有什麼信任,坐在一起又得不出任何結論,
結果就是清軍在北方攻城略地,而南明就擁立一事自己先亂了。
![]()
09 迎立桂王?
不過誰也想不到,就在史可法舉棋不定時,還出現了第三種選擇。
史可法一開始暗中跑到浦口,同鳳陽總督馬士英商量最終決定,
他們兩人密商的結果是,“以親以賢,惟桂乃可”。
前面說到萬曆的三大繼承人是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
其中福王本是第一選擇,但是被東林黨人否決了,
而潞王朱常淓是萬曆兄弟的兒子,本來也是東林黨人拉出來扯虎皮賭福王口的,
惠王朱常潤因爲非常迷信Fo教,不懂世事,
所以史可法和馬士英兩人商量來商量去,
決定立萬曆的第七子桂王朱常瀛爲帝
(這裏提前說一嘴,桂王朱常瀛還是南明永曆帝朱由榔之父),
等到史可法破天荒給南京羣臣拋出新方案,
很多人其實也鬆了一口氣,畢竟福藩和潞藩兩派已經爭得不可開交,
如果立桂王朱常瀛,這樣大家都扯平,不至於日後被清算。
![]()
桂王朱常瀛
10 定策之功
不過就在這關鍵時刻,馬士英由浦口回到鳳陽,
突然得到報告守備鳳陽太監盧九德勾結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決定擁立福王朱由崧,
其中鳳陽太監盧九德在萬曆末年曾在宮中服侍老福王朱常洵,
他對福王有感情,希望立福藩,而高傑、黃得功、劉良佐也都想拿到“定策之功”,
再加上士英身爲鳳陽總督,直接節制着高、黃、劉等總兵,
手下都支持福王,馬士英如果這時遵守與史可法的協議,
自己反而下會被三人架空,往上也不會有擁立之功,
馬士英居然也不講什麼信義,直接把史可法晾在一邊,
抓住時機向福王朱由崧表示效忠,
反觀史可法還矇在鼓裏,繼續寫信給馬士英,
說朱由崧“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
這封信一下子都成爲馬士英脅迫史可法的證據,
隨後馬士英立即以鳳陽總督和三鎮名義,
正式致書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宣佈擁立福王朱由崧。
![]()
南京各大臣手中既無兵權,立桂、立潞的方案又已胎死腹中,
失去了憑藉,只好違心地表示同意,
而最討厭福王的東林黨人如喪考妣,
擁立潞王朱常淓的主要策劃人物錢謙益的表現就頗爲典型:
“錢謙益侍郎觸暑步至膠東(指高弘圖)第中,汗渴,解衣,連沃豆湯(指解暑之綠豆湯)三四甌。問所立?膠東曰:‘福藩。’色不懌,即告別。膠東留之曰:‘天子毋容抗也。’錢悟,仍坐定,遽令僕市烏帽,謂:‘我雖削籍,嘗經赦矣,候駕龍江關。’”
山東總兵劉澤清一度支持東林骨幹擁立潞王,
當他得知高傑、黃得功、劉良佐三鎮的動向後,
自知兵力不敵,立即隨風轉舵加入了擁立福王的行列。
就這樣,擁立福王作爲南明皇帝這件事也就草草定下來,
但是幾方的爭鬥也直接爲南明弘光朝的覆滅埋下伏筆,
由於時間關係,本文暫時更新到這裏,
回看南明初期的這些事兒,幾乎就是崇禎末期朝廷亂象的翻版,
一顆樹下結不出兩種果實,南明爲何曇花一現也不難解釋了,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深入介紹南明弘光朝的各種讓人血壓飆升的歷史,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往期歷史相關:
精羅落淚——羅馬史該如何入坑?
歷史天花板——中國通史必讀:從入門到進階!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兒》沒有寫完的歷史
明末1644——天下無敵的大明,《明事》未竟的歷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闖王之路!
明末1644——張獻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陽之役,闖王東山再起!
明末1644——孫傳庭的悲歌,大明最後的脊樑!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禎爲何不南遷?
明末1644——李自成爲何失利,沒能成爲劉邦、朱元璋?
明末1644——吳三桂爲何投清,衝冠一怒爲紅顏是真的嗎?
明末1644——山海關大戰,李自成爲何快速崩盤?
明朝歷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兒》,還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歷史——《刺客信條:王朝》,唐朝歷史神作有哪些?
三國曆史——看完《三國演義》,還有哪些三國曆史神作?
魏晉南北朝——《東晉門閥政治》,魏晉南北朝好書推薦!
春秋戰國——讀完《商君書》,春秋戰國史有哪些經典著作?
考古尋秦記——《秦始皇的兵與城》有多麼偉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遊戲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條王朝》,做成遊戲靠譜嗎?
冷門佳作——《康熙的紅票》,一段不爲人所知的歷史
漢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王莽是“穿越者”嗎?
八王之亂——《全戰三國》,司馬家爲何是短命王朝
歷史神作——《東晉門閥政治》,史學天花板!
國劇巔峯——《大明王朝1566》,被埋沒的歷史劇
裸體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樂古典名曲
明朝懸案——朱元璋臉上,真的有72顆麻子嗎?
天涯神貼——《明朝那些事兒》,一個時代的離去!
#gd讀書#
#gd歷史雜談#
#gd的ai&遊戲雜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