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裏有人陰陽怪氣地說:“有些人啊,就是會討好領導。” 或者刷到一條指桑罵槐的朋友圈,明明沒有指名道姓,卻讓你覺得如芒在背。
這時候,你一定會想:“這不就是在含沙射影嗎?”
哎,等等。這個詞我們很熟悉,但你想過沒有,爲什麼暗中傷人要用“含沙”和“射影”來形容?這跟沙子、影子有什麼關係?難道真的有人對着影子吐沙子嗎?
這背後啊,還真有一個源自《詩經》的傳說故事,主角是一種神祕而危險的怪物。
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何人斯》中:“爲鬼爲蜮,則不可得。” 這裏的“蜮”,就是傳說中的神祕生物。
根據西晉學者張華在《博物志》中的詳細記載:“江南山溪中,有射工蟲……口中有橫物如角弩,聞人聲,以氣爲矢,因水而射人,中者身發瘡,不治而死。” 這種被稱爲“蜮”或“射工”的怪物,生活在江南的溪水裏,能含沙射人。
更神奇的是,古人相信它甚至不需要直接射中人體,只要射中人的影子,就能讓人生病乃至死亡。這就是“含沙射影”最原始、最驚悚的含義。
到了唐代,白居易在《讀史》詩中寫道:“含沙射人影,雖病人不知。” 這時,“含沙射影”已經開始從傳說轉向隱喻,用來形容那些暗中傷人、嫁禍於人的卑鄙行徑。
朋友們我來想象一下,傳說中的蜮,躲在暗處,用沙子噴射你的影子,讓你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受傷。這不正是現實生活中那些不敢正面交鋒,只敢在背後放冷箭的人的生動寫照嗎?
今天,我們當然知道不存在能射影傷人的怪物,但這種行爲卻以新的形式滲透在生活中。
同事在會上說:“某些項目組效率真高,天天準時下班。” 明明沒有點名,卻讓加班已久的你感覺被針對。
一些大V發文:“某頂流明星的文化水平,呵呵。” 配上意味深長的表情,引發粉絲對號入座。
朋友圈裏:有人轉發《遠離那些虛僞的朋友》的文章,配文:“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大家都懂。”
這些行爲的共同點就是,不敢明說,拐彎抹角,卻又能精準地讓目標對象感到被攻擊。就像那隻躲在暗處的“蜮”,你甚至找不到反擊的對象。
面對這種情況,古人其實早就給出了智慧。最好的應對方式,在《詩經》裏已經說得很明白:“爲鬼爲蜮,則不可得。”
意思是,如果對方像鬼蜮一樣躲躲藏藏,你根本抓不到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予理會。因爲你的憤怒和追究,恰恰是對方想要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避免自己無意中成爲“含沙射影”的人。在發表評論時,儘量就事論事;有意見分歧時,選擇坦誠溝通。
在這個信息紛繁複雜的時代,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避免暗處的“冷箭”。
可最後我想說,願你的內心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將這些“含沙射影”當作過眼雲煙;也願你的爲人足夠光明,光明到無需藉助陰影來表達自己。站在陽光下的人,永遠不會被影子擊倒。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