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给大家写了一篇明朝历史的荐书文章,其中热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笔下的大明王朝从巅峰走向落寞,故事写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话题又被炒得很热,这篇文章结合明史大佬顾诚教授的学术著作,继续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儿》后面没有写完的那些历史。
![]()
01 南明
南明的国祚,恰似帝国黄昏最后的悲歌,
弘光、隆武、永历——三帝更迭如走马,
开局尚有半壁江山的生机,可执棋者却步步错算,
将反攻的锐气消磨于派系的争斗之中,
江南的富庶成了权臣的筹码,前线的忠魂反而沦为内Dou的弃子,
一个本有一战之力翻盘的局面,
最终却因人心的溃散而满盘皆输。
![]()
上文讲完了李自成的败局,崇祯十七年,
大顺进入京师,李自成仅仅只待了42天就迅速溃败,
明面看转折点是山海关之役、吴三桂的临阵反叛,
但是从阶级角度分析,李自成进京后开始“追赃助饷”,
彻底得罪了官绅地主阶级,未能完成从农民起义军向成熟统治集团的转变,
而且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又把地主阶级推到了对立面,
最终被关外集团和地主阶级联合体绞杀,为失败埋下伏笔。
山海关战败后,李自成虽匆匆称帝以示合F性,
但大势已去,被迫西撤,
而大顺阵营本就有很多人对“追赃助饷”不满的明军降将和官绅地主,
他们趁机倒戈发动叛乱,等到清军一到立刻投降,
导致大顺的统治基础全面瓦解,清廷迅速获得北方士绅的支持。
![]()
02 1644年
1644年四月,李自成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然后逃亡西安,
清军在后一路狂追,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阿济格、吴三桂等进攻陕北(大顺),
另一路由多铎等进攻江南(南明弘光),李自成将防御重心放在陕北,
结果多铎的主力大军突然转向,等到他发现多铎的主力大军已逼近潼关时,
为时已晚,李自成也瞬间陷入南北夹攻的被动困境。
从1644年四月京师登基,到1645年命陨湖北九宫山,
大顺不到一年时间就迅速败亡,我们再将视角转向南明。
时间回到起义军进京的当天,崇祯自尽、京师陷落,
南京作为留都成为明朝残余势力的政冶中心,
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新君,以稳定人心。
一开始南方知道京师难保,已经作了从海路迎接太子朱慈烺来南京监国的准备,
但是到了三月二十九日,即在北京失守十天之后,消息就传到了江苏淮安。
淮安距留都南京不远,南京六部很快得到了北京陷落的消息,
但是却发现崇祯给南明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谁来当南明的皇帝?
![]()
顾诚学术著作 南明史
03 崇祯后裔
崇祯帝朱由检共有7子6女,但多数早夭,至1644年明朝灭亡时,仅存3子2女:
太子朱慈烺(16岁)、定王朱慈炯(14岁)、永王朱慈炤(10岁)、
长平公主朱媺娖(15岁)及昭仁公主(6岁)。
其中太子朱慈烺北京城破后被李自成俘获,封为“宋王”,
山海关之战后趁乱逃亡,一度投奔外祖父周奎,却被出卖,
清廷以“假冒太子”罪名将其处死
(一说隐遁河南栾川老君山为道士,51岁终老,但无确证);
定王朱慈炯随李自成西撤时逃脱,化名隐居,
康熙年间以“朱三太子”之名被清廷追捕,75岁时遭凌迟处死,全家诛灭,
这个朱三太子案的故事也非常精彩,留到以后再说;
永王朱慈炤化名“王士元”流亡山东,以教书为生,
康熙年间被清廷发现,同样以“冒充皇子”罪凌迟处死,子孙尽戮。
昭仁公主城破时被崇祯亲手刺死,年仅6岁,
长平公主遭崇祯断左臂后昏迷,被清廷寻获,
被迫嫁给原驸马周显,因抑郁成疾,18岁病逝。
在1644年,崇祯的三名皇子均被李自成控制,
后来虽然逃脱但长期隐姓埋名,朱慈烺即使幸存也无力突破清军防线南下。
![]()
04 拥立之争
由于崇祯的儿子下落不明,皇位继承人需从旁系宗室中选择,
南京六部的大老们却不敢轻举妄动,严密封锁消息,内心里却焦急不安,
如果他们急于拥立旁系宗室,万一太子朱慈烺成功突围,
或者是崇祯任意一个儿子活着来到南方,那就非常尴尬了。
但其中也有不少投机之人希望早日定下人选,
也能像夺门之变那样有拥立之功!
当时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衔,公务清闲,六部官员被称为“吏隐”,
不过地位一般不低于北京相对应的衙门官员,
所以在留都握有实权的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
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
在没有直系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
南京及其附近地方的大臣、勋贵、太监和拥兵自重的将帅,
也在拥立哪一位藩王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勾心斗角的争执。
![]()
南京明故宫
05 血统之争
崇祯帝的祖父神宗朱翊钧的子孙,
还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
神宗兄弟的儿子则有潞王朱常淓,
按封建伦序(血缘亲疏),首先考虑的是福王、桂王和惠王。
这里选帝有点像日本德川的御三家,如果宗室(本家)无人继承大统,
则从与德川家最亲的御三家中选择将军的继承人。
在福、桂、惠三王对比中,朱由崧处于优先地位,
因为三亲藩中福藩(老福王朱常洵)居长,
再加上桂、惠二藩比崇祯帝高一辈,
朱由崧“兄终弟及”(实际是弟终兄及)继统更为适宜,
另外,桂、惠二王在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部进入湖南时逃往广西,
桂、惠二藩距南京较远,福王却近在淮安,
福王朱由崧从伦序和地理上占了明显的有利地位,
综上所述,福王朱由崧继位确实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不同意,
他们主张以“立贤”为名,拥立血缘较远的潞王朱常淓登基,
这一下朝廷上出现了极其重大的分歧,
南明从一开始拥立上面就遇到了大坑,这笔账还得追溯到万历爷。
![]()
06 国本之争
道长嘉靖一朝初期最有名的是“大礼议事件”,
万历朝最有名的就是“福王立储争议”(国本之争),
以及后续衍生出来的“明末三大案”,这部分在明朝那些事儿已有详细介绍,
当年万历偶然宠幸宫女王氏生下长子朱常洛,因生母地位低下而遭冷遇,
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深受宠爱,万历欲立朱常洵为太子,
但由于明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原则已成铁律,
文官集团以礼法为武器坚决反对废长立幼,
万历十四年,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率先上疏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
姜应麟遭贬谪,引发百余官员接连进谏,
而东林党人借“维护国本”凝聚力量,抨击郑贵妃干Z,
直接将立储问题道德化,迫使皇帝妥协。
万历以“皇子年幼”拖延,甚至提出“三王并封”(朱常洛、朱常洵、朱常浩同封王),
试图模糊太子归属,但仍然被文官挫败,
万历二十九年,在孝定李太后施压下,朱常洛终被立为太子,
不过朱常洵也封了福王,后果就是文官分裂为东林党、浙党等派系,攻讦不休,
万历可能没有想到,就是自己的这个偏心,居然成为南明开局天崩的导火索。
![]()
07 福王
老福王朱常洵活到了明末,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陷洛阳,
朱常洵试图缒城逃至郊外迎恩寺藏匿,次日被起义军搜捕,
民间一些野史记载,李自成将重达300余斤的朱常洵洗净后,
与鹿肉同煮分食将士,称为“福禄酒”,也就有了“福禄宴”的传说,
另外一种说法是朱常洵挺身抗节、指贼大骂、慷慨殉国,
后面这种说法出自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给父亲写的墓志铭,
前面“福禄宴”说法太过于夸张,而后面的说法可能也有美化之嫌。
南明拥立的第一顺位正是朱常洵的长子朱由崧,
他生于万历三十五年,由万历亲自赐名由崧。
东林党人担心如果是朱由崧登上帝位,可能会重翻当年的旧案,
当然东林党人绝口不提翻案之事,他们直接找借口说需要立贤,
当时在籍礼部侍郎钱谦益当时被视为东林领袖,
他两次从原籍常熟赶往南京,以立贤为名到处游说,提议迎立潞王朱常淓,
支持钱谦益的有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
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一票大老。
![]()
福王朱常洵
08 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林书院。
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因反对“三王并封”触怒万历帝被革职,
返无锡后与弟顾允成修复宋代杨时所建东林书院,
联合高攀龙、钱一本等七人(合称“东林八君子”)讲学,
东林书院有句口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开始是一群知识分子理想主义,但随着东林党人在天启朝的崛起,
很快就变了味,进去了很多投机分子,
到了明末更是如此,在整个南明历史中,你会见到一大堆极度逆天的东林党人。
当时南京真正手握实权、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首席大臣正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
史可法师从东林党核心人物左光斗,一开始被视为其衣钵传人,
早期自然也是倾向于东林党的人物,内心对拥立福王有所顾忌,
不过史可法又认为应该按伦序,迎立神宗的孙子福王,内心极度纠结。
各种南明史籍在迎立问题上记载非常混乱,
你会看到每个人都在打着内心的盘算,先前持异议者不免改口,
局外人士又难免轻信风闻和自我揣测,弄出种种误解,
大家几乎没有什么信任,坐在一起又得不出任何结论,
结果就是清军在北方攻城略地,而南明就拥立一事自己先乱了。
![]()
09 迎立桂王?
不过谁也想不到,就在史可法举棋不定时,还出现了第三种选择。
史可法一开始暗中跑到浦口,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最终决定,
他们两人密商的结果是,“以亲以贤,惟桂乃可”。
前面说到万历的三大继承人是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
其中福王本是第一选择,但是被东林党人否决了,
而潞王朱常淓是万历兄弟的儿子,本来也是东林党人拉出来扯虎皮赌福王口的,
惠王朱常润因为非常迷信Fo教,不懂世事,
所以史可法和马士英两人商量来商量去,
决定立万历的第七子桂王朱常瀛为帝
(这里提前说一嘴,桂王朱常瀛还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之父),
等到史可法破天荒给南京群臣抛出新方案,
很多人其实也松了一口气,毕竟福藩和潞藩两派已经争得不可开交,
如果立桂王朱常瀛,这样大家都扯平,不至于日后被清算。
![]()
桂王朱常瀛
10 定策之功
不过就在这关键时刻,马士英由浦口回到凤阳,
突然得到报告守备凤阳太监卢九德勾结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
其中凤阳太监卢九德在万历末年曾在宫中服侍老福王朱常洵,
他对福王有感情,希望立福藩,而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也都想拿到“定策之功”,
再加上士英身为凤阳总督,直接节制着高、黄、刘等总兵,
手下都支持福王,马士英如果这时遵守与史可法的协议,
自己反而下会被三人架空,往上也不会有拥立之功,
马士英居然也不讲什么信义,直接把史可法晾在一边,
抓住时机向福王朱由崧表示效忠,
反观史可法还蒙在鼓里,继续写信给马士英,
说朱由崧“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
这封信一下子都成为马士英胁迫史可法的证据,
随后马士英立即以凤阳总督和三镇名义,
正式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立福王朱由崧。
![]()
南京各大臣手中既无兵权,立桂、立潞的方案又已胎死腹中,
失去了凭借,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
而最讨厌福王的东林党人如丧考妣,
拥立潞王朱常淓的主要策划人物钱谦益的表现就颇为典型:
“钱谦益侍郎触暑步至膠东(指高弘图)第中,汗渴,解衣,连沃豆汤(指解暑之绿豆汤)三四瓯。问所立?膠东曰:‘福藩。’色不怿,即告别。膠东留之曰:‘天子毋容抗也。’钱悟,仍坐定,遽令仆市乌帽,谓:‘我虽削籍,尝经赦矣,候驾龙江关。’”
山东总兵刘泽清一度支持东林骨干拥立潞王,
当他得知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镇的动向后,
自知兵力不敌,立即随风转舵加入了拥立福王的行列。
就这样,拥立福王作为南明皇帝这件事也就草草定下来,
但是几方的争斗也直接为南明弘光朝的覆灭埋下伏笔,
由于时间关系,本文暂时更新到这里,
回看南明初期的这些事儿,几乎就是崇祯末期朝廷乱象的翻版,
一颗树下结不出两种果实,南明为何昙花一现也不难解释了,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介绍南明弘光朝的各种让人血压飙升的历史,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往期历史相关:
精罗落泪——罗马史该如何入坑?
历史天花板——中国通史必读:从入门到进阶!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儿》没有写完的历史
明末1644——天下无敌的大明,《明事》未竟的历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闯王之路!
明末1644——张献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阳之役,闯王东山再起!
明末1644——孙传庭的悲歌,大明最后的脊梁!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祯为何不南迁?
明末1644——李自成为何失利,没能成为刘邦、朱元璋?
明末1644——吴三桂为何投清,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真的吗?
明末1644——山海关大战,李自成为何快速崩盘?
明朝历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儿》,还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历史——《刺客信条:王朝》,唐朝历史神作有哪些?
三国历史——看完《三国演义》,还有哪些三国历史神作?
魏晋南北朝——《东晋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好书推荐!
春秋战国——读完《商君书》,春秋战国史有哪些经典著作?
考古寻秦记——《秦始皇的兵与城》有多么伟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游戏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条王朝》,做成游戏靠谱吗?
冷门佳作——《康熙的红票》,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汉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王莽是“穿越者”吗?
八王之乱——《全战三国》,司马家为何是短命王朝
历史神作——《东晋门阀政治》,史学天花板!
国剧巅峰——《大明王朝1566》,被埋没的历史剧
裸体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乐古典名曲
明朝悬案——朱元璋脸上,真的有72颗麻子吗?
天涯神贴——《明朝那些事儿》,一个时代的离去!
#gd读书#
#gd历史杂谈#
#gd的ai&游戏杂谈#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