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給大家寫了一篇明朝歷史的薦書文章,其中熱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筆下的大明王朝從巔峯走向落寞,故事寫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話題又被炒得很熱,這篇文章結合明史大佬顧誠教授的學術著作,繼續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兒》後面沒有寫完的那些歷史。
01 明末
南明的國祚,恰似帝國黃昏最後的悲歌,
弘光、隆武、永曆——三帝更迭如走馬,
開局尚有半壁江山的生機,可執棋者卻步步錯算,
將反攻的銳氣消磨於派系的爭鬥之中,
江南的富庶成了權臣的籌碼,前線的忠魂反而淪爲內Dou的棄子,
一個本有一戰之力翻盤的局面,
最終卻因人心的潰散而滿盤皆輸。
上文已經講到了明末的收官戰,因爲崇禎的猜忌與急功近利,
直接逼死了最後能有效抵抗李自成的良將孫傳庭,
也摧毀了明朝最後的精銳力量,而當大順軍逼近京師時,
朝廷因爲無人敢爲南遷方案擔責(害怕被崇禎甩鍋),
所以在君臣間的“踢皮球”博弈中,大明也進入了最後的倒計時,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大順軍兵臨城下,
崇禎在絕望中哀嘆“諸臣誤我”,突圍失敗後在煤山自縊。
接下來,李自成進京只待了42天就迅速敗亡,
很多學者認爲大順的快速腐化是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
但是根據明史學者顧誠先生的考證,大順進京初期軍紀嚴明,
李自成積極穩定社會秩序,推行“追贓助餉”,並未腐化。
02 大順
大順真正的致命傷在於“追贓”的擴大化,
造成投降大順的官紳階層人人自危,
從而將整個地主階級推向對立面,爲日後失敗埋下伏筆。
用句通俗的話講,就是大順還不夠“反動”。
像明末清初部分野史《明季北略》稱,
李自成從內庫搜出“白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
實際上這種說法相當粗暴,直接將明朝滅亡歸咎於崇禎守財誤國,
而李自成進京後多數錢款來源於“追贓助餉”,
足足從明末的皇親國戚和官L羣體榨出了7000萬兩白銀
(7000萬兩白銀說法來自《甲申傳信錄》,
討論到底追繳了多少,也可以單獨寫一篇文章來溯源),
但崇禎無力去從這些Q貴手中拿錢,只能給農民加三餉最終激起反抗,
所以也有不少同情崇禎的人爲崇禎**。
李自成這時雖然已經拿下北京,但是並未效仿朱元璋先穩固佔據經濟富庶的江南,
導致大順根基不穩,而且大順領導層以武將爲主,缺少能臣謀士,
無法與劉邦、朱元璋的成熟班底相比,難以實現從征服到治理的有效過渡,
用顧誠的話說就是沒有完成“封建化蛻變”,
李自成仍然是保持着“農民政Q”的純潔性,堅持代表農民的利益,
拒絕與地主士紳階級合作、妥協,
這種“不夠反動”的理想主義,也讓李自成無法整合社會主要統治力量,
最終被漢Z官紳與滿清貴族們聯合絞殺。
03 吳三桂
李自成進京的42天可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自3月19日至4月初十日山海關戰報傳來前的22天,
第二個是之後備戰、兵敗、撤離的20天。
其中決定明末清初歷史走向的關鍵事件就是山海關戰役,
最關鍵的人則是吳三桂,而大順軍攻克北京後,
李自成非常重視對明朝最精銳的遼東邊軍的處置,
一開始李自成派遣降將唐通攜帶重金前往山海關,
成功說服了吳三桂與山海關總兵高第投降
(當時吳三桂是遼東總兵,非山海關總兵),
因爲明末的官紳並不認爲大順進京就是亡天下,
因爲李自成取代朱明王朝只是“易姓改號”,
據守各戰略要地的明朝統兵將領,
比如大同姜瓖、宣府王承胤、居庸關唐通等都望風歸附,
像其他將領比如陝西白廣恩、開封陳永福等也早就投靠大順,
這些成功案例讓李自成認爲招降吳三桂具備現實基礎,
所以就派了吳三桂舊部唐通勸降。
而吳三桂在明亡之後,也是後勤斷絕,
前有清軍虎視眈眈,後有大順控制中原,
再加上吳三桂本人的家屬,像父親吳襄、愛妾陳圓圓等均滯留北京,
李自成控制其家人後,立即採取懷柔政策,
不僅未加害,反而以禮相待,
封吳襄爲“襄城伯”,並賜銀帛安撫,
所以,吳三桂投降大順本就是最理性的選擇。
山海關
04 意外
隨後唐通接管了山海關防務,吳三桂隨即率部向京師進發,準備朝見新主。
1644年3月24日,吳三桂領着部衆到永平府,
大張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
然鵝,當吳三桂行至玉田縣時,他突然接獲消息,
聽說自己在北京的家產被抄、家人受辱,於是決定叛變。
這裏一般有兩種極具戲劇性的說法,一種是父辱說,
即劉宗敏在追贓助餉的過程中,逮捕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索餉二十萬”;
另一種說法是奪妾說,
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奪去,於是“衝冠一怒爲紅顏”。
這兩種說法,一個關乎孝道,一個關乎愛情,
我們先討論第一個說法,即向吳襄索餉二十萬,
這個是出現最早且流傳最廣的說法,
成書於順治二年(1645年)的《烈皇小識》記載,
李自成入京後“執(吳)襄,誅求金寶,索詐甚酷”,
吳三桂得知此事後,立刻“追師出關”,改變了原先投降大順的意圖,
再一個是康熙年間計六奇的野史《明季北略》也提到這點,
錢𠷓的《甲申傳信錄》則記錄了大順軍入京後“籍其家”,
查抄吳三桂家產向吳三桂施壓,
這些來自不同立場和時期的記載雖然相互印證,
但是多出自明末清初一些私人的記錄,
還是無法完全確定“吳襄被拷掠”這個事件真實性。
05 追贓助餉
而且這個說法還有矛盾,因爲李自成一方面派唐通去勸降吳三桂,
另一方面又去抄吳襄的家,這兩個舉措完全是相悖的。
不過,站在吳三桂當時的視角,這件事很好想明白,
因爲李自成確實在京師大規模推行“追贓助餉”,這是毫無疑問的歷史事實,
作爲前明遼東總兵,又是手握重兵的吳三桂之父,
吳襄無疑是“追贓助餉”最理想的勒索目標,
在一個以儒家倫理爲綱常的社會中,“孝”是爲人子的最高道德準則,
當時即便吳襄沒有被“追贓助餉”,
吳三桂或多或少也聽說其他勳貴被抄家洗劫的傳聞,由此有種兔死狗烹之感。
俗話說,親不親,階級分,
吳三桂自己就是個封建大軍閥,他的態度完全取決於個人利益,
他投降大順也不過是爲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順便在大順朝革故鼎新之際儕身於新貴行列,
所以當吳三桂聽說自己家在“追贓助餉”中受到波及的傳聞時,
他便誤以爲李自成的招降是把他騙來北京,驟然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06 衝冠一怒爲紅顏
相較於父辱說,奪妾說的出現稍晚,
而且演變過程中帶有明顯的文學加工痕跡,
這個故事早期版本見於錢𠷓的《甲申傳信錄》,
其中記載劉宗敏佔據田弘遇府邸後,
聽聞陳圓圓(邢沅)與另一名妓顧壽藏匿於優伶處,
遂“梟優人七人”(斬殺七名優伶)逼供,並拘捕吳襄索要陳圓圓,
吳襄聲稱陳已送往寧遠且病故,劉宗敏不信而拷打吳襄,
這個說法算是把父辱說和奪妾說都集齊了,
不過在同一本書的另一個傳本中,還增補了一段極富戲劇性的情節,
即著名的“吳三桂入關之由”:
吳三桂在途中聽聞父親被抓,只是“沉吟久之”(猶豫了很久);
但一聽說愛妾被奪,立刻勃然大怒,拍案而起,
說出“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有何顏面?”的名言,隨即勒馬回關,決意報復。
而真正把《甲申傳信錄》這個故事推向傳奇的則是吳偉業,
他在順治八年前後創作的七言長詩《圓圓曲》,
詩中最膾炙人口的有兩句,“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爲紅顏” ,
直接把明末/南明最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
濃縮成一個充滿愛恨情仇的浪漫傳奇。
奪妾說這個說法明顯有更多的文學加工痕跡,再加上無確切的信史記載,
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文學和歷史編纂學的建構,
而且“紅顏禍水”的敘事也符合清朝“三藩之亂”後的定調,
因爲只需要將1644年的吳三桂,描繪成一個被個人情慾所驅使的、反覆無常的小人,
這樣恰好可以用來消解吳三桂後來反清叛亂的合F性。
07 吳三桂視角
綜上所述,吳三桂家族受辱可能確實存在,但細節難辨,
比如吳襄可能因大順普遍性追贓受牽連,
但“索餉20萬兩”或“爲奪妾拷打”存在誇張,
另外陳圓圓被強佔也缺乏鐵證,父辱說和奪妾說都不能完整解釋吳三桂的反叛。
但如果我們直接站在吳三桂的視角可能會看得更清楚,
當時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兩個旗鼓相當的政Q,
我們回看可能覺得是降順/降清二選一,
但是吳三桂眼中,一個是剛剛取得勝利但治理能力堪憂的農民起義政Q,
而且看起來還不“反動”,天天喊着“追贓助餉”,
吳三桂擔心自己投順也會被清算,
另一邊則是政冶手腕極爲成熟的外來軍事集團滿洲八旗,
而且清朝的領導層,尤其是攝政王多爾袞,
展現出了遠超李自成的政冶成熟度,他們是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反動性”,
因爲僅憑滿洲自身的力量不足以統治廣闊的中國,必須聯合和利用漢族精英,
因此清廷長期奉行一項務實且成功的措施,就是招降並優待明朝的降將。
從洪承疇到祖大壽(吳三桂的舅舅),這些投降的漢族將領不僅沒有被清算,
反而被授予高官厚祿,麾下的軍隊也得以保留被整合進清軍。
祖大壽《孝莊祕史》
08 軍閥頭子
因此,吳三桂面臨的選擇,
並非是在兩個同樣有希望建立新秩序的候選者之間進行抉擇,
而是去選擇最符合自己個人利益的一個,
哪怕自己全家都在京師,吳三桂也會選擇投靠大清。
再來看吳三桂投清完整的時間線,
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大軍連克大同、真定,兵鋒直指京師,
崇禎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吳三桂身上,下達緊急詔書,封其爲平西伯,
並催促他放棄關外最後的據點寧遠,率領麾下大軍火速入關勤王。
吳三桂於三月十日接詔後開始行動,但行軍速度異常緩慢,
從寧遠到山海關,短短二百里(約100公里)的路程,
他率領着軍隊和號稱五十萬的遼東邊民,足足走了五天,平均每日行程不過40裏(20公里)。
三月十六日抵達山海關後,他又以“安歇家口”爲由,向兵部請求在關內休整五日,
直到三月二十日,他的部隊才抵達河北豐潤,
此時距離北京尚有一半路程,而大順軍已經在前一天攻破京師,崇禎在煤山自縊殉國。
得知消息後,吳三桂的反應極爲果斷,他沒有選擇繼續前進與李自成決一死戰,
也沒有試圖聯絡宗室、擁立新君,更沒有去救自己在京師的家人,
而是立即指揮全軍,以最快速度撤回山海關牢牢佔據這座戰略要塞。
吳三桂可以說是深諳統Z價值之道,
只要把控住山海關,他就是多方勢力博弈的焦點,
這種做法既不是明朝忠臣,也不是清軍良將,而是隻顧自己利益的軍閥頭子。
09 投機表演
在公開場合,吳三桂提出了父辱說或者奪妾說外的第三種說法——“中興”大明 。
吳三桂向全軍發佈的檄文,還向多爾袞呈送求援信,
表明自己是忠臣孝子,是爲了替慘死的崇禎復仇,
希望藉助清軍的力量剿滅“流寇”,從而“中興”大明,
吳三桂反覆強調,自己是爲了報“君父之仇” ,怎一個荒唐了得!
不過,這套說辭在政冶上確實是極度不要臉的秒棋,
第一是搶佔道德高地,只要自己先不要臉,就可以避免漢J罵名;
第二是凝聚人心,他麾下的關寧軍,長期以來認同自己是明朝的軍隊,
一句“爲先帝報仇”的口號,可以掩蓋他是投降敵人、助滿爲虐的叛徒,
多爾袞也可以利用這種說法,來掩飾清軍實際要入主中原意圖;
第三點似乎是製造模糊空間,比如南方明朝殘餘勢力可能覺得能聯合吳三桂,
事實上後來南明這些人卻有“聯虜平寇”這種天真的幻想。
四月初十,李自成得到吳三桂叛變的消息,
他一方面安撫吳襄,讓其致信勸說吳三桂,試圖挽回局勢;
另一方面,決定親率大軍平叛,
接下來就是決定明末/南明歷史最重要的一場大戰——山海關之戰,
由於時間關係,本文暫時更新到這裏,
再回顧吳三桂投清前的一系列舉動,他確實做出了符合自己核心利益的選擇,
只是這個選擇的核心,不是對明朝的忠誠,不是衝冠一怒爲紅顏的情慾,
而是具體而實在的權力,只要開出的價碼夠高、能保住自己的軍隊,
那麼吳三桂就可以憑藉自己極高的統Z價值,攫取最大的個人利益,
而歷史也是充滿了悲劇性的諷刺,
吳三桂開關迎清軍,是最大的罪人,
最終又在康熙撤藩時起兵失敗,落得滿門抄斬、子孫斷絕的境地,
當然這些也都是後話了,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往期歷史相關:
精羅落淚——羅馬史該如何入坑?
歷史天花板——中國通史必讀:從入門到進階!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兒》沒有寫完的歷史
明末1644——天下無敵的大明,《明事》未竟的歷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闖王之路!
明末1644——張獻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陽之役,闖王東山再起!
明末1644——孫傳庭的悲歌,大明最後的脊樑!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禎爲何不南遷?
明末1644——李自成爲何失利,沒能成爲劉邦、朱元璋?
明朝歷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兒》,還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歷史——《刺客信條:王朝》,唐朝歷史神作有哪些?
三國曆史——看完《三國演義》,還有哪些三國曆史神作?
魏晉南北朝——《東晉門閥政治》,魏晉南北朝好書推薦!
春秋戰國——讀完《商君書》,春秋戰國史有哪些經典著作?
考古尋秦記——《秦始皇的兵與城》有多麼偉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遊戲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條王朝》,做成遊戲靠譜嗎?
冷門佳作——《康熙的紅票》,一段不爲人所知的歷史
漢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王莽是“穿越者”嗎?
八王之亂——《全戰三國》,司馬家爲何是短命王朝
歷史神作——《東晉門閥政治》,史學天花板!
國劇巔峯——《大明王朝1566》,被埋沒的歷史劇
裸體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樂古典名曲
明朝懸案——朱元璋臉上,真的有72顆麻子嗎?
天涯神貼——《明朝那些事兒》,一個時代的離去!
#gd讀書#
#gd歷史雜談#
#gd的ai&遊戲雜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