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1644——吴三桂为何投清,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真的吗?

上个月,我给大家写了一篇明朝历史的荐书文章,其中热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笔下的大明王朝从巅峰走向落寞,故事写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话题又被炒得很热,这篇文章结合明史大佬顾诚教授的学术著作,继续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儿》后面没有写完的那些历史。

01 明末

南明的国祚,恰似帝国黄昏最后的悲歌,

弘光、隆武、永历——三帝更迭如走马,

开局尚有半壁江山的生机,可执棋者却步步错算,

将反攻的锐气消磨于派系的争斗之中,

江南的富庶成了权臣的筹码,前线的忠魂反而沦为内Dou的弃子,

一个本有一战之力翻盘的局面,

最终却因人心的溃散而满盘皆输。

上文已经讲到了明末的收官战,因为崇祯的猜忌与急功近利,

直接逼死了最后能有效抵抗李自成的良将孙传庭,

也摧毁了明朝最后的精锐力量,而当大顺军逼近京师时,

朝廷因为无人敢为南迁方案担责(害怕被崇祯甩锅),

所以在君臣间的“踢皮球”博弈中,大明也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大顺军兵临城下,

崇祯在绝望中哀叹“诸臣误我”,突围失败后在煤山自缢。

接下来,李自成进京只待了42天就迅速败亡,

很多学者认为大顺的快速腐化是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是根据明史学者顾诚先生的考证,大顺进京初期军纪严明,

李自成积极稳定社会秩序,推行“追赃助饷”,并未腐化。

02 大顺

大顺真正的致命伤在于“追赃”的扩大化,

造成投降大顺的官绅阶层人人自危,

从而将整个地主阶级推向对立面,为日后失败埋下伏笔。

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大顺还不够“反动”。

像明末清初部分野史《明季北略》称,

李自成从内库搜出“白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

实际上这种说法相当粗暴,直接将明朝灭亡归咎于崇祯守财误国,

而李自成进京后多数钱款来源于“追赃助饷”,

足足从明末的皇亲国戚和官L群体榨出了7000万两白银

(7000万两白银说法来自《甲申传信录》,

讨论到底追缴了多少,也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来溯源),

但崇祯无力去从这些Q贵手中拿钱,只能给农民加三饷最终激起反抗,

所以也有不少同情崇祯的人为崇祯**。

李自成这时虽然已经拿下北京,但是并未效仿朱元璋先稳固占据经济富庶的江南,

导致大顺根基不稳,而且大顺领导层以武将为主,缺少能臣谋士,

无法与刘邦、朱元璋的成熟班底相比,难以实现从征服到治理的有效过渡,

用顾诚的话说就是没有完成“封建化蜕变”,

李自成仍然是保持着“农民政Q”的纯洁性,坚持代表农民的利益,

拒绝与地主士绅阶级合作、妥协,

这种“不够反动”的理想主义,也让李自成无法整合社会主要统治力量,

最终被汉Z官绅与满清贵族们联合绞杀。

03 吴三桂

李自成进京的42天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自3月19日至4月初十日山海关战报传来前的22天,

第二个是之后备战、兵败、撤离的20天。

其中决定明末清初历史走向的关键事件就是山海关战役,

最关键的人则是吴三桂,而大顺军攻克北京后,

李自成非常重视对明朝最精锐的辽东边军的处置,

一开始李自成派遣降将唐通携带重金前往山海关,

成功说服了吴三桂与山海关总兵高第投降

(当时吴三桂是辽东总兵,非山海关总兵),

因为明末的官绅并不认为大顺进京就是亡天下,

因为李自成取代朱明王朝只是“易姓改号”,

据守各战略要地的明朝统兵将领,

比如大同姜瓖、宣府王承胤、居庸关唐通等都望风归附,

像其他将领比如陕西白广恩、开封陈永福等也早就投靠大顺,

这些成功案例让李自成认为招降吴三桂具备现实基础,

所以就派了吴三桂旧部唐通劝降。

而吴三桂在明亡之后,也是后勤断绝,

前有清军虎视眈眈,后有大顺控制中原,

再加上吴三桂本人的家属,像父亲吴襄、爱妾陈圆圆等均滞留北京,

李自成控制其家人后,立即采取怀柔政策,

不仅未加害,反而以礼相待,

封吴襄为“襄城伯”,并赐银帛安抚,

所以,吴三桂投降大顺本就是最理性的选择。

山海关

04 意外

随后唐通接管了山海关防务,吴三桂随即率部向京师进发,准备朝见新主。

1644年3月24日,吴三桂领着部众到永平府,

大张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

然鹅,当吴三桂行至玉田县时,他突然接获消息,

听说自己在北京的家产被抄、家人受辱,于是决定叛变。

这里一般有两种极具戏剧性的说法,一种是父辱说,

即刘宗敏在追赃助饷的过程中,逮捕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索饷二十万”;

另一种说法是夺妾说,

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夺去,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两种说法,一个关乎孝道,一个关乎爱情,

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说法,即向吴襄索饷二十万,

这个是出现最早且流传最广的说法,

成书于顺治二年(1645年)的《烈皇小识》记载,

李自成入京后“执(吴)襄,诛求金宝,索诈甚酷”,

吴三桂得知此事后,立刻“追师出关”,改变了原先投降大顺的意图,

再一个是康熙年间计六奇的野史《明季北略》也提到这点,

钱𠷓的《甲申传信录》则记录了大顺军入京后“籍其家”,

查抄吴三桂家产向吴三桂施压,

这些来自不同立场和时期的记载虽然相互印证,

但是多出自明末清初一些私人的记录,

还是无法完全确定“吴襄被拷掠”这个事件真实性。

05 追赃助饷

而且这个说法还有矛盾,因为李自成一方面派唐通去劝降吴三桂,

另一方面又去抄吴襄的家,这两个举措完全是相悖的。

不过,站在吴三桂当时的视角,这件事很好想明白,

因为李自成确实在京师大规模推行“追赃助饷”,这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

作为前明辽东总兵,又是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之父,

吴襄无疑是“追赃助饷”最理想的勒索目标,

在一个以儒家伦理为纲常的社会中,“孝”是为人子的最高道德准则,

当时即便吴襄没有被“追赃助饷”,

吴三桂或多或少也听说其他勋贵被抄家洗劫的传闻,由此有种兔死狗烹之感。

俗话说,亲不亲,阶级分,

吴三桂自己就是个封建大军阀,他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利益,

他投降大顺也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顺便在大顺朝革故鼎新之际侪身于新贵行列,

所以当吴三桂听说自己家在“追赃助饷”中受到波及的传闻时,

他便误以为李自成的招降是把他骗来北京,骤然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06 冲冠一怒为红颜

相较于父辱说,夺妾说的出现稍晚,

而且演变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文学加工痕迹,

这个故事早期版本见于钱𠷓的《甲申传信录》,

其中记载刘宗敏占据田弘遇府邸后,

听闻陈圆圆(邢沅)与另一名妓顾寿藏匿于优伶处,

遂“枭优人七人”(斩杀七名优伶)逼供,并拘捕吴襄索要陈圆圆,

吴襄声称陈已送往宁远且病故,刘宗敏不信而拷打吴襄,

这个说法算是把父辱说和夺妾说都集齐了,

不过在同一本书的另一个传本中,还增补了一段极富戏剧性的情节,

即著名的“吴三桂入关之由”:

吴三桂在途中听闻父亲被抓,只是“沉吟久之”(犹豫了很久);

但一听说爱妾被夺,立刻勃然大怒,拍案而起,

说出“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有何颜面?”的名言,随即勒马回关,决意报复。

而真正把《甲申传信录》这个故事推向传奇的则是吴伟业,

他在顺治八年前后创作的七言长诗《圆圆曲》,

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有两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

直接把明末/南明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

浓缩成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浪漫传奇。

夺妾说这个说法明显有更多的文学加工痕迹,再加上无确切的信史记载,

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学和历史编纂学的建构,

而且“红颜祸水”的叙事也符合清朝“三藩之乱”后的定调,

因为只需要将1644年的吴三桂,描绘成一个被个人情欲所驱使的、反复无常的小人,

这样恰好可以用来消解吴三桂后来反清叛乱的合F性。

07 吴三桂视角

综上所述,吴三桂家族受辱可能确实存在,但细节难辨,

比如吴襄可能因大顺普遍性追赃受牵连,

但“索饷20万两”或“为夺妾拷打”存在夸张,

另外陈圆圆被强占也缺乏铁证,父辱说和夺妾说都不能完整解释吴三桂的反叛。

但如果我们直接站在吴三桂的视角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两个旗鼓相当的政Q,

我们回看可能觉得是降顺/降清二选一,

但是吴三桂眼中,一个是刚刚取得胜利但治理能力堪忧的农民起义政Q,

而且看起来还不“反动”,天天喊着“追赃助饷”,

吴三桂担心自己投顺也会被清算,

另一边则是政冶手腕极为成熟的外来军事集团满洲八旗,

而且清朝的领导层,尤其是摄政王多尔衮,

展现出了远超李自成的政冶成熟度,他们是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反动性”,

因为仅凭满洲自身的力量不足以统治广阔的中国,必须联合和利用汉族精英,

因此清廷长期奉行一项务实且成功的措施,就是招降并优待明朝的降将。

从洪承畴到祖大寿(吴三桂的舅舅),这些投降的汉族将领不仅没有被清算,

反而被授予高官厚禄,麾下的军队也得以保留被整合进清军。

祖大寿《孝庄秘史》

08 军阀头子

因此,吴三桂面临的选择,

并非是在两个同样有希望建立新秩序的候选者之间进行抉择,

而是去选择最符合自己个人利益的一个,

哪怕自己全家都在京师,吴三桂也会选择投靠大清。

再来看吴三桂投清完整的时间线,

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大军连克大同、真定,兵锋直指京师,

崇祯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下达紧急诏书,封其为平西伯,

并催促他放弃关外最后的据点宁远,率领麾下大军火速入关勤王。

吴三桂于三月十日接诏后开始行动,但行军速度异常缓慢,

从宁远到山海关,短短二百里(约100公里)的路程,

他率领着军队和号称五十万的辽东边民,足足走了五天,平均每日行程不过40里(20公里)。

三月十六日抵达山海关后,他又以“安歇家口”为由,向兵部请求在关内休整五日,

直到三月二十日,他的部队才抵达河北丰润,

此时距离北京尚有一半路程,而大顺军已经在前一天攻破京师,崇祯在煤山自缢殉国。

得知消息后,吴三桂的反应极为果断,他没有选择继续前进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也没有试图联络宗室、拥立新君,更没有去救自己在京师的家人,

而是立即指挥全军,以最快速度撤回山海关牢牢占据这座战略要塞。

吴三桂可以说是深谙统Z价值之道,

只要把控住山海关,他就是多方势力博弈的焦点,

这种做法既不是明朝忠臣,也不是清军良将,而是只顾自己利益的军阀头子。

09 投机表演

在公开场合,吴三桂提出了父辱说或者夺妾说外的第三种说法——“中兴”大明 。

吴三桂向全军发布的檄文,还向多尔衮呈送求援信,

表明自己是忠臣孝子,是为了替惨死的崇祯复仇,

希望借助清军的力量剿灭“流寇”,从而“中兴”大明,

吴三桂反复强调,自己是为了报“君父之仇” ,怎一个荒唐了得!

不过,这套说辞在政冶上确实是极度不要脸的秒棋,

第一是抢占道德高地,只要自己先不要脸,就可以避免汉J骂名;

第二是凝聚人心,他麾下的关宁军,长期以来认同自己是明朝的军队,

一句“为先帝报仇”的口号,可以掩盖他是投降敌人、助满为虐的叛徒,

多尔衮也可以利用这种说法,来掩饰清军实际要入主中原意图;

第三点似乎是制造模糊空间,比如南方明朝残余势力可能觉得能联合吴三桂,

事实上后来南明这些人却有“联虏平寇”这种天真的幻想。

四月初十,李自成得到吴三桂叛变的消息,

他一方面安抚吴襄,让其致信劝说吴三桂,试图挽回局势;

另一方面,决定亲率大军平叛,

接下来就是决定明末/南明历史最重要的一场大战——山海关之战,

由于时间关系,本文暂时更新到这里,

再回顾吴三桂投清前的一系列举动,他确实做出了符合自己核心利益的选择,

只是这个选择的核心,不是对明朝的忠诚,不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情欲,

而是具体而实在的权力,只要开出的价码够高、能保住自己的军队,

那么吴三桂就可以凭借自己极高的统Z价值,攫取最大的个人利益,

而历史也是充满了悲剧性的讽刺,

吴三桂开关迎清军,是最大的罪人,

最终又在康熙撤藩时起兵失败,落得满门抄斩、子孙断绝的境地,

当然这些也都是后话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往期历史相关:

精罗落泪——罗马史该如何入坑?

历史天花板——中国通史必读:从入门到进阶!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儿》没有写完的历史

明末1644——天下无敌的大明,《明事》未竟的历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闯王之路!

明末1644——张献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阳之役,闯王东山再起!

明末1644——孙传庭的悲歌,大明最后的脊梁!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祯为何不南迁?

明末1644——李自成为何失利,没能成为刘邦、朱元璋?

明朝历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儿》,还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历史——《刺客信条:王朝》,唐朝历史神作有哪些?

三国历史——看完《三国演义》,还有哪些三国历史神作?

魏晋南北朝——《东晋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好书推荐!

秦汉史——看完《大秦帝国》,秦汉史有哪些封神级作品?

春秋战国——读完《商君书》,春秋战国史有哪些经典著作?

宋史——听完大宋摇滚,宋朝有哪些封神作品?

清史——除了B站李正讲史,清史有哪些神书值得看?

考古寻秦记——《秦始皇的兵与城》有多么伟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游戏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条王朝》,做成游戏靠谱吗?

冷门佳作——《康熙的红票》,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汉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王莽是“穿越者”吗?

八王之乱——《全战三国》,司马家为何是短命王朝

历史神作——《东晋门阀政治》,史学天花板!

国剧巅峰——《大明王朝1566》,被埋没的历史剧

裸体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乐古典名曲

明朝悬案——朱元璋脸上,真的有72颗麻子吗?

天涯神贴——《明朝那些事儿》,一个时代的离去!

#gd读书# 

#gd历史杂谈#

#gd的ai&游戏杂谈#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