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圈這三年,太魔幻了

2023年盛夏,北京某家崔克專賣店門口,十幾個人頂着大太陽排隊,現場比奶茶店還熱鬧。他們不是在搶限量球鞋,而是爲了交個定金,訂一輛最早半年後才能提車、起步價就3萬元的公路自行車。

時間來到兩年後,同一條街,同一家店。玻璃窗上貼着“五折清倉”的大字,被曬得褪了色,店裏卻一個人都沒有。曾經要靠關係才能買到的“蝴蝶崔克”,現在便宜兩萬塊也沒人搭理。

短短三年,從一車難求到無人問津,騎行圈上演了一出現實魔幻劇。

那年騎行有多瘋?回想2023年,騎行就像被打了雞血。一夜之間,自行車成了“中產社交”的入場券。幾萬塊一輛的高端車成了朋友圈的標配,小紅書上騎行相關的話題閱讀量直接飆到13億+。

騎行不是騎車,是生活方式;不是出行工具,是身份標籤。你買的不僅是車,是“我很會生活”的朋友圈九宮 格。崔克靠“3200萬一輛蝴蝶車”的故事霸榜,小紅書上各種騎行大片刷屏;閃電就更離譜,限量版換個顏色,就能多賣幾萬。

說白了,這場熱潮根本不是因爲大家突然熱愛運動了,而是品牌和社交媒體聯手,把“自行車”炒成了新的社交貨幣。

中產焦慮加速了這場狂歡,很多人騎沒幾次車,但買車當天就能拍出九宮格朋友圈大片:騎行服、墨鏡、頭盔、坐姿標準,再配點“城市太大,生活太短”這種文案,點贊轉發量輕輕鬆鬆。鄙視鏈也悄悄形成:“5000以下的車別出門丟人”、“捷安特是入門車,閃電纔是身份象徵”、“誰還用圈剎,不碟剎都不配叫騎行”。從捷安特跳到閃電、從淘寶車衣換成Rapha,幾乎成了某些人“進階中產生活”的必修課。

然後泡沫就爆了,到了2025年,自行車市場就像股市崩盤一樣慘。具體有多慘?價格跳崖式下跌:崔克原價2萬的車,打完折還不到1萬;閃電多款車型六折出清,降價幾萬很正常。庫存壓到爆倉:捷安特、美利達的車積壓率超40%;禧瑪諾零件倉庫堆得都快滿出來了。行業哀鴻遍野:英國騎行電商WiggleCRC直接破產;小布這種摺疊車“貴族”,利潤暴跌。二手市場比白菜還慘:長沙一個崔克經銷商說:“賣一輛虧一輛,不賣就只能等死。”

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這場崩盤,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

1. 幻想破滅:理想很美,現實太累

大家想象中的是:“穿着騎行服在城市裏迎着微風飛馳”,現實卻是:下班晚上九點、騎十公里回家、還得扛車上樓,累得像條狗;夏天曬成碳、冬天凍得手指沒知覺,車道還要跟電動車搶。買車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精緻生活代表,用了兩次之後發現——其實只是陽臺上的高級晾衣架。

2. 流量轉移,沒人再接盤

熱度靠社交平臺撐着,一旦風向變了,立馬涼透。2024年開始,“citywalk”“陸衝”這些新潮流興起,年輕人換了一波又一波愛好,誰還天天騎車曬圖?行業人士估算,騎行俱樂部的新會員直接斷崖式下滑70%,新韭菜不來了,老玩家也膩了。

3. 價值泡沫,被看穿了

真懂行的人早就發現,一輛賣5萬的自行車,和賣1.5萬的,材料成本差距可能連3000都沒有。國產碳纖維車架+禧瑪諾105套件的組合,最低已經卷到3998元,和國際品牌比起來就是1/3不到。碟剎圈剎本質區別不大,但廠商卻靠換個“新技術”刺激你年年復購,說白了還是割你而已。

說到底,自行車是交通工具,不是身份標籤。一場靠社交炒起來的虛火,終究要被現實潑冷水。那些花兩三萬買車、拍了幾張朋友圈照片的人,最後車變成了晾衣架;品牌拼命製造稀缺感和“高端濾鏡”,最後還是被看穿了。市場涼了,也許正好讓騎行這件事,回到它本來的樣子:運動、健康、自由——而不是裝飾自己生活方式的道具。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