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流:無。
一、前言
雖然AMD處理器的性能很強,尤其是遊戲性能,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但AMD的主板有點一言難盡,這也是大家所公認的。前不久,隨着AMD的9000系列處理器一同發佈的,還有X870主板,但這塊主板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
因爲X870系列主板,其整體的通道數相比較於上代的X670系列主板並沒有什麼提升,但是卻增加了原生的USB4接口去擠佔一個PCIe 5.0 x 4,這就讓一衆廠家特別難受,各種通道數拆分的亂七八糟的。
蘑菇個人觀點,對於臺式機來說,USB4這種大帶寬的接口意義並不大,臺式機又沒有外接顯卡、拓展塢之類硬件的需求。如果舍掉USB4,那X870系列主板除了貴一點,和X670主板又有什麼區別呢?
至於爲啥用華擎的這塊X670E PG Lighting主板呢?因爲這塊主板的入手價格比很多B850主板都要便宜,性價比很高,這個朋友真的很會研究。
二、X870也就那樣,X670性價比出衆 硬件配置一覽
▼全家福簡單擺一下,各種硬件看着非常不錯,底部還有一塊舊電腦拆出來的機械硬盤。
1、處理器
▼處理器用的就是9700X,這顆處理器除了多核性能稍弱之外,其他方面的表現真不錯。
▼全新的國行盒裝,現在有很多非國行的盒裝,大家需要擦亮眼睛。
▼包裝盒內部是熟悉的透明塑料殼,處理器就放在裏面。
▼處理器頂蓋是熟悉的八爪魚造型,顏值很漂亮。
2、主板
▼主板就是華擎的X670E PG Lighting,這塊主板還是非常不錯的。
▼主板爲ATX規格,正面有很多金屬件的覆蓋。
▼主板的供電部分採用18相供電,其中核心供電14相,清一色的80A的SPS,可以輕鬆應付各種AM5插槽的處理器,這套供電模組要比B850主板好多了。
▼主板底部標配4個M2插槽,還有一些PCIe插槽,拓展性方面的表現讓人放心。
▼主板後部的IO接口,花花綠綠的,不同帶寬的USB接口數量很多,還有專用的USB鍵鼠接口,以及20Gbps帶寬的Type-C接口。
▼既然主板拆出來了,順手把處理器裝到主板上。
3、內存
▼內存用的是威剛的XPG龍耀D350G內存,16GB*2 6000MHz,時序C30,低時序的 內存,更適合AMD的主板。
▼這套內存的顏值很漂亮,金屬馬甲有精緻的表面處理和造型設計。
▼內存條的頂部還有RGB燈帶,乳白色的,柔光效果不錯。
▼內存這裏順手插到主板上,雙通道的內存,這裏首選2、4插槽。
4、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這裏,用的是閃迪的至尊極速,容量1TB。
▼這個固態硬盤的包裝是真的簡單,就是一個紙殼,像U盤或存儲卡的包裝。
▼外面的紙殼撕開,固態硬盤的塑料殼就能取下。
▼固態硬盤的造型很有意思,右側是固態硬盤主控,左側是固態硬盤的存儲顆粒,很簡單。
▼固態硬盤採用單面PCB設計,日常裝機的兼容性表現不錯。
▼固態硬盤這裏順手插到主板上,插槽選擇主板底部的這個標配金屬散熱片的M2插槽。
5、散熱器
▼雖然9700X的發熱不大,但散熱器依然使用了TT的鋼影Ultra360一體式水冷,這款水冷的水冷頭標配了一塊屏幕,可以實時的顯示硬件參數,很實用。
▼這款水冷的冷排風扇是模組扇,只需要一根線,就可以輕鬆的同步風扇轉速和燈效。
▼這裏順手把水冷安裝到主板上,根據機箱的情況,把水冷頭的進出水管放到了水冷頭的底部。
6、顯卡
▼顯卡用的是影馳的RTX 5070 Ti金屬大師黑金版,這張顯卡或是50系顯卡中,最值得入手的型號。
▼這張顯卡的風扇罩是全金屬材質的,質感很棒。
7、電源
▼電源用的是TT的鋼影GF1 850W限定版金牌全模組電源,應付這套9700X搭配RTX 5070 Ti的硬件配置很輕鬆。
▼電源側面的顏值很漂亮,貼紙的配色很好看,左側是電源的型號。
▼這款電源的額定功率850W,其中+12V單路最大輸出在849.6W,非常不錯。
▼電源的尾部,除了電源插口和開關之外,還有一個Smart Zero Fan開關,用於控制電源散熱風扇的運行模式。
8、機箱
▼機箱用的是TT的The Tower 600,這款機箱的造型和設計還是非常個性的,主板橫置安裝,顯卡豎直安裝,風道是垂直風道。
▼機箱側面有大面積的側透玻璃,白透設計,採用卡扣固定,視覺觀感不錯。
▼機箱內部的空間還是蠻大的,中間是主板固定位,四周有走線開口。
▼機箱背面的金屬背板也採用卡扣固定,中間有磁吸式的防塵網。
▼去掉機箱的金屬背板之後,機箱的背線空間還是非常充足的,底部是電源倉。
9、機箱風扇
▼機箱風扇這裏使用的TT的鋼影透鏡限定版,這款機箱風扇的外觀設計和水冷、電源一個系列的。
▼散熱風扇的扇葉是乳白色的,柔光效果不錯,風扇的扇葉中間有無限鏡設計,支持ARGB燈效,支持主板同步。
三、X870也就那樣,X670性價比出衆 裝機
▼裝機第一步,先把剛剛裝好各種硬件的主板塞進機箱。
▼主板輕鬆安裝到機箱內部,水冷排安裝到機箱的右側。
▼接着安裝機箱風扇,這裏安裝三把。
▼放在機箱的左側,也是排風的,機箱從底部進風,四周出風。
▼機箱的配件非常豐富,內部還標配一個顯卡的輔助固定的支架,這裏先提前安裝好。
▼接着安裝顯卡,影馳的RTX 5070 Ti金屬大師黑金版。
▼顯卡輕鬆豎直安裝,影馳這張顯卡的長度316.5mm左右,需要把機箱底部的金屬蓋板取下。
▼接着安裝電源,這款金牌全模組、額定功率850W的電源,應付這套硬件的供電需求還是很輕鬆的。
▼電源輕鬆固定,順手把各個部分的供電接口都插好。
▼朋友老主機的機械硬盤,裏面有很多資料,順手拆過來。
▼機械硬盤輕鬆固定到機箱的背面,走線從機箱背面的兩側走,空間很充裕。
▼插電,開機,一次點亮,整機顏值還是很漂亮的。
▼TT的這款鋼影Ultra360水冷,水冷頭頂部標配一塊小屏幕,可以顯示CPU、GPU的溫度,很實用。
▼威剛的這套內存,RGB燈效還是非常漂亮的,幻彩ARGB燈效,顏色過渡均勻。
▼TT這套機箱風扇,除了風扇的扇葉中間有無限鏡的燈效之外,風扇的側面也有。
▼機箱的內部空間還是非常大的,散熱效果表現非常不錯。
四、X870也就那樣,X670性價比出衆 測試
▼整機配置一覽,處理器是9700X,顯卡是RTX 5070 Ti。
▼簡單跑個整機測試,整機得分246W,其中處理器單獨得分97.5W,顯卡單獨得分98.6W,分數都很高。
▼簡單看下9700X的硬件參數,8個大核16線程,三級緩存32MB。
▼簡單跑個CPU-Z的測試,單核得分892.4,多核得分9079.9,單核不錯,多核真的有點弱。
▼跑個CineBench R23,單線程得分2204,多線程得分23549,和它差不多定位的對面家的處理器,多線程都在3.3W左右了。
▼簡單看下固態硬盤的硬件參數,接口是PCIe 4.0 x 4,全新的固態硬盤,通電次數僅4次,就是裝系統的時候重啓的。
▼簡單跑個DiskMark測試,順序讀取速度5048MB/s、寫入速度4983MB/s,4K讀取速度80MB/s、寫入速度225MB/s。
▼內存的頻率在6000MHz,時序30-40-40-76,時序還不錯。
▼記得在主板BIOS內打開優化內存的選項,跑個內存的讀寫測試,讀取速度58999MB/s、寫入速度78651MB/s、複製55607MB/s,延遲77.3ns。
▼日常待機情況,室溫在24℃左右,處理器溫度在38℃左右,南橋62℃,顯卡核心44℃,固態硬盤36℃。
▼簡單跑個CPU-Z的壓力測試,處理器功耗在150W左右,全核心睿頻5.6GHz,溫度在81℃左右,南橋62℃,顯卡核心43℃,固態硬盤35℃。
▼單烤FPU測試,處理器功耗在165W左右,全核心睿頻5GHz,溫度95℃,南橋62℃,顯卡核心43℃,固態硬盤34℃。對了,忘了說了,提前設置了PBO2,解鎖了功耗。
五、總結
這臺主機朋友還是很滿意的,整機的顏值很漂亮,就是機箱的體積確實不小,擺放的時候需要找好地方。
還有就是,這款機箱的顯卡是豎直安裝的,搭配的顯卡不能太差,有些散熱用料比較差的顯卡,熱管在這種豎直的情況下傳熱效率會下降特別多,導致顯卡溫度會明顯高於水平安裝的情況。當然了,這種情況下,也可以選擇搭配一個水平擺放的底座,把機箱水平擺放,也是沒問題的。
謝謝大家!
The End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