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八大美院畢設展如期而至,一場場 “神仙打架” 的藝術盛宴正在上演。這些展出的作品既是創作者對技術的大膽探索、對人性的深刻思考,更是對社會議題的敏銳捕捉。從日常生活的細微洞察到時代潮流的宏觀審視,每一件作品都在打破藝術與生活的壁壘。
讓我們在欣賞的過程中,一起來感受藝術與現實的同頻共振。
1.《銳角》
作者: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王健燁
王健燁:
我做了一個家庭的概念,整個形成了一個銳角形狀。銳角本身,它是有一定的穩固含義在裏面,但它同時又有多對少的針鋒相對的感覺。打光的時候從背後打光,讓它投影投在地上。板凳代表兒童,或者說代表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投影投在板凳上,就代表着上一代人對我們的影響,或者是一種遮罩。
其實這件作品有兩種觀覽方式,一個是坐在裏面感受保護欲,感受圍繞的愛的關懷。但如果坐在板凳上仰視它的時候,這種愛又變成一種壓力,又變成一種密不透風的這種封閉感。所以兩個在一塊之後,整體作品就是雙刃性的一個解答。
我對每一個人物的五官,沒有特別深入的刻畫,採用虛的處理手法,不想給大家設限,想讓大家感覺到更多是家庭的概念,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也不想讓他有性格。
2.《禱》
作者:四川美術學院安琪
安琪:
鮑曼說:“什幺是消費主義?創造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然後讓你渴望得到它。消費主義不是關於對慾望滿足的承諾,而是關於爲了更多欲望、激發更多欲望的承諾。”
通過把古典聖母像和現代消費符號結合起來,人們現在就像過去被信仰束縛一樣,被無休止的購物和身材標準所控制。
用廉價材料的密集堆砌,解構“精緻生活”的虛假性,揭露消費社會“物化”的本質:我們在追求“完美”時,其實活成了被數據定義的假人——個體在消費洪流中的主體性喪失。
3.《木糖醇》
作者:四川美術學院月唱晚
這竟然是木雕!!!
月唱晚:
一年前的兒童節,我從山上買回這些木頭。一年後的今天, 它在美術館和大朋友小朋友一起過節。
12歲那年小學舉辦的六一聯歡會,我記得我喫着每人一份的小零食痛哭流涕,因爲老師說,以後我就是青年了。
4.《30分鐘廢墟》
作者:西安美術學院張景瑞、梁承彬
5.《沉·息》
作者:廣州美術學院孫彬峯
孫彬峯:
人物陷入柔軟膨脹的傢俱中,卻依然無法實現真正的放鬆。他試圖以躺下爲歸宿,又好像停留在無法解脫的狀態中。這種靜止的姿態充滿了張力與未完成的疲憊,似乎是在質疑:在喧囂的生活中,是否能真正的“躺平”。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